The Deloitte Research Monthly Outlook and Perspectives

视角

德勤中国研究《月度经济概览》

第六十期

2020年9月21日

浏览本页内容

经济形势观察

贸易自由化加速窗口

当前,中美紧张局势尚未消退,金融市场方面,尽管纳斯达克最近出现剧烈波动,但全球金融市场仍处于看涨模式。目前,市场普遍关心以下问题:1)全球经济复苏的力度有多大; 2)美元走弱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3)在长期低利率、资产泡沫以及美国大选临近(2020年11月3日)的背景下,中国应有什么政策选择?

首先从全球经济来看,尽管某些主要经济体(如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重面疫情挑战,但全球经济显然正在好转。由于实施再次封城不太可能被民众接受,大多数政府倾向“缓解”而不是“消灭”病毒。从最近几个月的中国出口中也可以看到全球复苏的迹象。中国出口的加速增长(7月同比增长7.2%,8月同比增长9.5%)表明,中国的出口已不止于二季度那样由防疫物资驱动,换言之,外部需求正在扩大。

同时,全球周期性复苏带来的避险情绪降温进一步打击了美元的走势。毫不夸张地说,美元今年经历了过山车行情。年初,美元经历牛市行情,在1月底疫情爆发后,美元一路走强。当时,投资者的极度避险情绪、以及他们日益担忧部分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会出现债务危机,使得美元走强。事实上,美元升值严重影响了许多低收入国家的偿债能力,市场也愈发怀疑IMF救助它们的能力。但到3月底,许多央行推出了“火箭筒政策”——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帮助消费者和企业,消减了投资者的担忧。避险情绪的消退使得美元升值压力开始减弱。与此同时,尽管新冠疫情再次引发了保护主义(例如,某些国家管制个人防护用品和食品的出口),加深了各国间的不信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也加速了欧元区的经济一体化。在德法两国的牵头下, 2020年7月21日欧盟复苏基金成立,欧元区在财政联盟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与之而来的欧元反弹(欧元兑美元已触及1.20,创两年来新高),是美元汇率进一步调整的又一催化剂。


图:欧盟加强财政团结,欧元走强使美元成压

来源:Wind

就中国经济而言,在超出市场预期的周期性复苏下,被压抑的需求持续释放;再加上全球经济复苏和持续的低利率,使美元汇率进入下行通道。最近,美联储表态“劳动力市场离充分就业还有很长的距离”,暗示将在长期内维持当前的低利率水平,以及容忍更高的通胀率。这让投资者对央行的独立性产生了怀疑,特别是当前距总统大选只剩下两个月。在市场对美元越来越不信任的背景下,黄金和某些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因此人民币在美元疲软的背景下大幅反弹也是情理之中。

展望未来,美元是否会继续下跌?这要看除了欧元走强和可能爆发的通胀之外,还有哪些新的因素会促发美元贬值。对于美国市场而言,特别是大型科技公司,在股价经历了一波上涨后,可能很容易遭遇获利回吐压力。


图:美国科技股易受获利回吐压力

来源:Wind

当前,几乎所有资产的高估值和超低的利率让投资者再次看重收益;另一方面,中国相对较高的利率(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3%,而美国为0.7%),支撑了人民币汇率。如果美元进一步下跌,哪些货币能够保持坚挺?欧元显然是一个选项,但欧盟要实现真正的财政联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新冠疫情的复发仍可能导致欧元区南部和北部成员国之间重设壁垒;那么投资者会看好日元吗?当出现地缘政治事件时,日元往往会走强,但安倍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实现经济再通胀,而这要求日元稍微走弱,他的继任者菅义伟不太可能改变安倍的路线。在缺乏可供选择的其他避险货币情况下,美元可能很快就会触底反弹。在此情况下,人民币走势将如何?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的优势,如国内经济体量之大、对海外游客依赖度之低、经济政策执行能力之强,将更为凸显。由于今年出境游受到影响,中国居民对美元的需求也降低。从经常项目来看,中国居民海外旅行金额每年约有2500亿美元;今年一季度为461亿美元,如果今年其余季度没有居民出境旅游,那今年中国对美元的需求将减少约2000亿美元。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缓解外部冲击(如贸易战)的同时,利用好巨大的潜在国内市场。

我们认为,中国目前最好的策略是加快贸易自由化。例如,在RCEP即将完成的情况下,对中国来说,不妨考虑加入CPTPP,因为这意味着更大规模的服务贸易。11月3日美国大选结果将产生,不论谁获胜,中国很可能会在2021年陷入中美高关税的困境。如果拜登赢得大选,美国可能重新考虑加入CPTPP,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更大的贸易自由化压力。简言之,中国基于“对等原则”来改善市场准入的压力不太可能消失。假设全球经济在2021年复苏、跨境限制也将放松,中国经常账户在2021年也可能出现轻微赤字。中国最好通过降低关税来增加进口,这项举措也将被视为中国继续践行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承诺。总之,人民币走强可能会抑制投资流入,并为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可预见的未来再下调2-3次)提供空间。鉴于2021年美元需求很可能反弹,届时人民币将受到打击,因此,考虑到中国重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人民币过于强势并不可取。

能源

石油贸易从进口狂潮转向出口推动

在未来几个月中,中国石油贸易动态出现结构性转变——原油进口将显著放缓,而成品油的出口增加。

原油进口增长放缓

7月,中国进口原油5,129万吨,同比增长25%。尽管经历了第一季度的抗疫封锁和近期的部分地区的洪灾,中国2020年1月至7月原油进口达到3.2亿吨,同比增长12%。

进口增加主要由战略储备驱动。在原油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时期,行业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积极参与全国范围的石油储备工作。很多港口的油轮也被用作浮动仓库。

但是,随着石油储备的增加,中国的购买狂潮正逐渐退去。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储存的原油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中国今后可以进口多少额外原油,根据行业分析师的估计,自7月份以来进入储备的原油流量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彭博社也在在7月份报道,中国开始出售其储备设施中的原油,这些原油是在春季以非常便宜的价格购得。

影响中国石油进口的另一个因素是独立炼厂,今年上半年它们是最活跃的买家之一。 ICIS中国的数据显示,由于进口配额即将用完,与5月至6月相比,独立炼厂的石油进口量下降了40%。

有人可能会争辩说,中美贸易协议(阶段I)下,中国将在2020年和2021年购买价值至少524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因此中国将继续大量地从美国进口原油或液化天然气。我们认为,创纪录的美国石油进口量并不是由中国履行协议的动力所驱动,而是3月至4月油价暴跌期间寻求廉价石油的结果。随着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中国达成协议的程度尚不清楚。

炼化产品出口竞争加剧

随着库存的增加,炼油厂不得不保持较高的开工率来消化原油库存。疲软的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推动炼油企业转向出口市场。普氏能源资讯称,预计八月份中国将出口130万至150万吨的汽油,而瓦斯油的出口量可能达到200万吨。相比之下,5月份中国仅出口了67.6万吨汽油和145万吨瓦斯油。

出口竞争将加剧。到2020年,将有800,000b / d的新炼油厂投产,导致国内供应激增。此外,预计政府将在2020年之内取消对私人炼油厂的出口禁令。如果实施,这可能会改变中国炼油厂格局,激励民营炼厂加大投资。

地缘政治问题也给中国出口市场带来压力。印度宣布将停止从中国进口石油产品,这意味着中国炼厂寻找海外买家更加艰难。

潜在风险

中国原油进口放缓是对全球石油市场韧性的考验。由于世界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封锁状态,OPEC +成员在减产后增加供应,因此存在油价再次大幅波动的潜在风险。

贸易风险可能会增加。中国将需要进口1-3百万桶/天量来满足中国贸易协议(阶段I)的规定,与2018-2019年期间美国的192,000桶/天相比大幅增加。在目前的价格条件下,全面实现贸易承诺目标对中国具有挑战性。

炼油厂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炼油能力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来自亚洲内外的新炼油厂投产的竞争日益激烈,炼厂将需要继续投资进行升级。

教育

职业教育迎来黄金期

职业教育体系分成两大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其中,职业的学历教育平行于普通教育体系中的高中及本科。职业培训是面向个人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和企业内部管理培训等。职业教育种类较多、受众群体较广,主要为职场人士和即将进入职场的学生,且基本全部具备付费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职业教育领域需求持续存在。

2019年以来,职业教育迎来一系列鼓励政策。高职院校、专升本、硕士研究生规模扩招政策陆续出台。今年5月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明两年高职扩招20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7月,中央财政拨付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257.11亿元,比上年增加19.9亿元,增长8.4%。并且,教育部今年先后联合山东省、江西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支持当地将半数左右省属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

在政策的利好下,资本市场预计也将迎来更多职业培训企业上市,特别是职业教育培训企业东方教育上市的良好示范之后,未来将在IT培训、汽车服务、财务会计等细分领域诞生更多上市企业。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众多企业跨界加入该市场。作为互联网企业的跨界代表,智联招聘、美团、快手等企业纷纷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今年8月,物流企业菜鸟裹裹联合中通、韵达、申通、圆通、拜师、德邦等快递公司共同成立全国首个快递员商学院,帮助快递员提升技能,促就业、增收入。

顺应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职业教育需要顺应时代需求,提供更多新职业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兴模式、产业业态,涌现了更多的职业岗位,如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位包括“互联网营销师”、“区块链工程人员”和“人工智能训练师”等。2020年8月,教育部提出将开展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并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对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职业等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职业教育向全年龄段、全产业段拓展。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开始追求更高的差异化,小众而细分的职业人群规模扩大,产生了更多的职业培训种类。职业能力培训外,人们也开始注重兴趣爱好的教育,根据《2019白领职业培训需求满意度调查报告》,白领购买兴趣爱好培训达26.84%,仅次于成人学历提升。同时,新兴技术专业的设立、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也使我国职业教育行业更加多元化,职业教育将逐渐趋向于全年龄段、全产业段。包括成人/未成年人职业技能教育、成人学历教育、成人兴趣爱好教育等。

新时代职业教育水平面临新的挑战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是直接与社会连接的教育。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也随之快速进化。当前职业教育存在两大挑战,一是国家技术性人才数量短缺,目前我国有技术工人(技能劳动者)近1.7亿人,其中高技能人不到4800万人,我国技术型人才缺口约2000万,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突出因素。未来国家将集中培养更多实用型、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以填补国家急需领域缺口。二是,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急需升级。传统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技术技能熟练为基础的习惯性反应获得,学会后就不用再过多思考研究,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操作更加复杂,学习过程不仅是简单技术的训练,更是脑力和知识力的综合训练。目前在新兴战略行业、5G、人工智能、机械/制造业等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行业的招聘需求逆势增长,职业教育若要实现长远发展,应该在这些新兴战略行业上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和创造需求。

零售

新需求激发消费市场发展新动能

进入7月中国消费品和零售市场持续复苏回暖,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为-1.1%。从线上和实体零售商品销售情况来看,7月线上实物商品销售额与6月相比出现较大下滑,这主要源于6.18线上大促提前释放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同时,线下商品销售在7月环比提升4.2%,这主要源于疫情好转,消费者对以线下体验和服务为主的个性化商品需求的持续增速。品类方面,大部分限额以上消费品类均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而家用电器、服装鞋帽、建筑装潢和家具类商品在7月的销售额不及去年同期,主要原因为7月是家用电器、建材家具和服装鞋帽的传统淡季,同时由于6.18大促和疫后消费券的大幅发放,提前分流了消费者的购买力。

在消费者零售技术和国家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消费市场呈现以下新趋势:

  • 以微信为代表的私域流量渠道获消费者青睐。目前基于微信或支付宝的在线购物小程序正在成为消费者线上购物的新兴渠道。疫情爆发以来, 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了消费者洞察等数据资产的重要性,大力进行微信小程序等私域流量渠道的搭建,消费者通过微信小程序流量和购买商品的人数大幅增加。截至今年6月底,微信小程序线上购物端总计月活用户已超过5.86亿人。从头部综合电商数据来看,24%的拼多多月活用户和22%的京东月活用户来自于微信小程序端。此外,微信小程序端还助力了生鲜电商在疫情爆发后的快速发展。截止今年6月,使用微信小程序端的生鲜电商用户的体量和增速已经明显高于生鲜电商的app端。
  • 新消费品牌在疫后迎来爆发。中国新消费品牌迎来快速发展期。以上发展主要源于需求端、供给端以及疫后新模式的助推。从需求端来看,消费者对个性化、品质化商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在供给端,新零售环境之下,消费品企业以数字为驱动更加高效的方式洞察消费者需求,并积极进行品牌产品创新升级;此外,新消费品牌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疫后如直播、短视频等社交媒体的助推。据IT桔子数据显示,疫情爆发后,包括完美日记、GOSO香蜜闺秀、简爱裸酸奶、王饱饱、花印商城等化妆品、食品饮料、服装类品牌均获得超过亿元人民币投资。
  • 免税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快速实现疫后复苏,助力消费提质扩容,国家近期大力发展免税经济,首先是在海南离岛推出免税新政,其后百货集团王府井成功获得免税牌照。据海关总署官网消息,旅客免税购物最新政策实施至7月27日,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金额共22.19亿元、购物旅客28.1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34.19%、42.71%,环比分别增长45.51%、12.63%。该现象也表明中国消费者对品质化、高端化商品的需求旺盛。未来一段时间,免税经济将迎来快速的上升期,除海南离岛免税业务和市内免税等传统线下业务迎来快速发展外,以零售技术为基础的线上免税业务也将迎来机遇。近期中免推出微信小程序端线上秒杀商城,而LVMH集团旗下DFS集团近日也收购深国免集团免税跨境电商品牌i免税海外购22%的股份,试水线上免税业务。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