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loitte Research Monthly Outlook and Perspectives

视角

德勤中国研究《月度经济概览》

第六十二期

2021年2月9日

经济形势观察

经济复苏为防范金融风险创设条件

从去年的经济数字来看,中国经济正迅速复苏——2020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速反弹至6.5%,全年实现增长2.3%。良好的投资和出口推动了经济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9%,且出口在去年6-12月都持续增长,进口则从去年9月开始回升,表明外需和内需的双双复苏。从去年夏天开始,长期利率持续小幅攀升,而市场期待的降准并没有出现;人民币也因中美利差扩大而持续走高,这意味着央行已经为今年再遇外部冲击做好了准备。

虽然近期国内又继续新发本土病例,但我们不认为这会打断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在防疫措施较严的河北,由于其靠近北京,再加上春节在即,中央政府自然不敢大意。我们对今年世界经济的乐观前景基于以下两大假设:1)今年疫苗能在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普及接种;以及2)企业、消费者及政策制定者能对疫情常态化逐渐适应。上海此次针对新发本土疫情,以“陶瓷店里抓老鼠”的方式开展防疫工作,对经济活动的干扰很低。总体上,全社会正逐渐吸取过去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精准有效的防疫机制。考虑到基数效应,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很可能出现两位数反弹。

如果2021年中国的GDP增速(我们预计为7.5%)远高于长期趋势性增速(比如5%),中国是否该利用这个机会逐步取消或淡化GDP增长目标?对于这一问题,其实已经被争论很久了。当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并宣布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GDP增速似乎可以不再是首要目标。不过短期内的困难是,地方政府不再有容易量化的绩效指标。因此总体而言,尽管2021年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是具有重要政治和历史意义的一年,但我们预计GDP增长目标将被逐渐淡化。而最近央行内部重新出现的关于GDP增长目标的讨论,表明决策者们对于经济发展的关注点,正从强调快速增长,调整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决策者们将会对金融风险采取更谨慎的立场。比如,决策者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理念。深圳火爆的楼市近年来一直受到关注,上海楼市价格在近几个月悄然出现两位数涨幅。普通家庭如何负担高房价,多年来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决策者对资产泡沫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今年以来,几大一线城市的政府均通过限贷限购出台限制购房的政策。2月2日,北京市政府规定预付租金不得超过3个月,限制企业“资金池”。从长期看,减小房地产泡沫的最佳方法是增加大城市周边的土地供给,并且最终通过放开户籍限制来提高住房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不过政策制定者同样担心,如果在通胀预期下进行加息,房价会出现突然下跌。因此,政府很有可能通过在长期内不断增加收入来缩小楼市泡沫。

对于中国最大的外部风险中美关系,如果拜登政府将重心放在美国国内的问题上(例如疫情控制、疫苗推广和财政刺激),而中国经济复苏也会将帮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扭转局面。从拜登政府内阁的对华表态来看,美国两党对华政策没有重大差异,但拜登将更倾向于和盟友国紧密配合对抗中国。然而,由于缺乏国内支持,美国不太可能在近几年重返CPTPP,因此大多数亚洲国家将尽量不选边站。短期内,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是否会在中国春节前夕进行通话,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2月4日,拜登总统发表了他的外交政策演讲,在演讲中,中国被称为竞争对手,而俄罗斯则被称为敌手,这表明拜登政府可能在技术竞争中寻求与中国的合作。

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KPI范畴扩大

1月4日,央行2021年工作会议召开,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监管对于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的思路主要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金融机构(主要为商业银行)聚焦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推动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

新"绩效评价办法"推动商业银行服务国家战略

财政部近日发布新版《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新版办法对商业银行整体运行的评价导向更加突出服务国家宏观战略;同时明确“绩效评价结果是确定商业银行负责人薪酬和商业银行工资总额的主要依据”。与2016年旧版相比,新版办法有三方面显著变化:

一是新版评价重点是银行服务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及经济效益、股东回报等;而旧版关注银行自身经营状况(盈利、经营、资产、偿付能力)。

二是新版指标体系更加丰富。如引入经济增加值、人均净利润、人均上缴利税等指标,这将引导银行注重创新、加快转型、提高价值创造能力。

三是新版明确评价结果与银行高管薪酬、工资总额制定、领导班子考核事项挂钩,明确“薪酬与绩效匹配、激励与约束并重”机制,并突出违规事项扣分降级。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新版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有助于战略新兴行业和实体经济获得信贷支持,也将推动实际的信贷利率下行。

房地产监管更加严格

2020年11月3日,“十四五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到 “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首次同时提及金融、房地产,说明政府对未来房地产调控和金融强监管的态度相当,即着力抑制房地产泡沫和债务,未来五年房地产监管将更加严格。

2020年12月31日,监管正式发文确立对中资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对中资大型、中型、小型商业银行等分别设置不同梯次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对于目前超过上限的银行设置2-4年过渡期。国际监管方面,IMF也使用此类贷款集中度管理指标来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稳健,因此,这一次的监管政策体现了“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的实际落实,并且已接轨国际。

房地产金融进入实质监管,预计带来几方面影响:第一,房地产贷款增长持续趋缓。1月,央行表示,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已连续29个月回落,2020年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从2016年的44.8%下降到28%。第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更多投向非房行业,如国家战略新兴行业和小微企业等,或至少非房领域信贷增速更高。第三,房地产行业进入供给侧改革阶段。行业债务压力更大,融资成本升高,中小型房企可能面临更大流动性危机。房地产行业逐渐进入实质性的存量整合阶段,集中度逐渐提高。

图: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今年,金融供给侧改革相关措施将持续落地。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和房地产金融监管的改革,都以推动银行支持国家重点经济领域发展为目标。在经济新发展格局下,商业银行需要主动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搭建数字金融场景,以持续优化其特色信贷结构,提高运营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

零售

消费回暖,下沉市场长期潜力仍待释放

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中国消费市场全年数据,消费在2020第四季度重新成为GDP第一拉动力。此前由于服务消费对整体消费拖累,消费对GDP在2020上半年出现负向拉动。 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8%。线下商品销售和餐饮收入在疫情初期遭受重大打击及相对缓慢的恢复速度都是影响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全年增速。与此同时,疫情影响下2020年线上商品销售份额出现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12月,实物商品线上销售占社零比重达到24.9%,比2019年提升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疫情对服务消费的打击明显大于实物消费,商品销售全年同比下降-2.3%,而餐饮收入全年同比下降-16.6%。此外,从2020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化情况,居民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服务消费相关行业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对农村地区的实物和服务消费的冲击明显低于城镇地区。分析原因主要为:首先,由于农村地区人员流动较小,加上疫情初期当地防疫措施严格,2020年疫情鲜少在农村地区发生。其次, 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增长5.7%。随着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将进一步增长。此外,随着电商、通信等基础设施在农村的普及和渗透,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也可以通过线上渠道得到释放。2021年,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由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和农村地区为主体的国内市场仍然蕴藏较大的消费潜力。

图:2020年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来源:国家统计局)

未来一段时间,国内零售和消费品市场或将迎来以下趋势:

首先,95、00后新消费主体是下沉市场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95和00后移动互联网网民占比达55.7%。生活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下的全渠道触点下,95和00后数字原住民对个性化潮流商品、虚拟商品、O2O等服务消费需求日趋明显。同时由于互联网解决了地理空间的信息不对称,各线城市的95后、00后在消费偏好方面趋同。在此趋势下,95、00后会持续影响下沉市场消费升级。

图:Z时代用户城市分布(2020.11)(来源:Questmobile)

除了下沉市场,短期内高线城市网上零售及本地生活服务或将迎来高峰。由于冬季存在疫情高发风险,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建议就地过年。与此同时,由于疫情防控对聚餐的限制,以及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消费者不做饭的生活习惯,预计一线城市的餐饮外卖O2O本地生活消费、预制菜、食品饮料等品类将在春节大幅提升。

此外,疫苗推广顺利与否是零售和消费品市场中的变量。如疫苗可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快速的推进,中国实体零售和可选消费或将快速恢复,并加快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循环。如疫苗推进不如预期,则防疫常态化将继续,在此情形下,离岛免税、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以及国货新品牌将拥有更长的窗口期;同时,防疫常态化将继续推动数字化在零售消费品行业的发展, 以及电商等新兴模式对国内下沉市场的渗透。

物流

数字化成为真正的免疫力

物流市场持续增长,头部企业凸显竞争优势。新冠疫情极大地催化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网络零售渗透率持续提升,催生形成增量物流需求,叠加国内复工复产迅速,国内制造业全链条优势凸显,支撑了快递、跨境电商物流、即时配送等物流业态的快速增长。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830亿件,同比增长30.8%,业务收入达8750亿元,同比增长16.7%。与此同时,国内外电商渗透率提升,跨境电商交易额显著增加。据海关统计,2020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增长31.1%。疫情的发生引发包括全球供应链重构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加之物流行业具有碎片化、小批量、高频次的特征,对物流企业的网络布局、库存周转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实力的头部物流企业,将受益于自有和完善的物流网络,在市场中凸显其竞争优势和提升市场份额。

疫情防控带来物流发展新的挑战。
  • 在企业经营层面,未来疫情的持续可能会给物流企业发展带来交通运输、人员管控和成本提升三个方面的挑战。在交通运输方面,部分中、高风险地区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其所在的高速路段及机场可能停运或流量控制,导致货物配送周期变慢。公路交通对车辆限行也会大大降低配送速率。其次是人员管控,目前全大多数配送都会产生人员接触,配送人员的身体健康尤其重要。虽然各公司已开始落实配送人员核酸检测上岗机制,这样让配送人员单独隔离的机制可能会造成一批从业人员的离职,从而产生劳动力短缺。最后是成本预算问题,疫情的不确定性极大的增加了配送成本,若长期持续,高额的货物消毒费用和上涨的员工安全成本可能会导致企业收入下降,影响进一步发展。
  • 在市场行业层面,受到影响较大的,一是冷链市场。在防疫常态化的背景下,冷链货物检测与消毒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可能对刚刚蓬勃发展的生鲜冷链物流形成一定的冲击。冷链市场近五年来稳定高速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约为4800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如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扩大冷链物流规模,完善中转配送枢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二是跨境电商市场。当前跨境电商还面临着物流通关、信用风险、资金安全等多个难点,疫情下物流的不稳定时效性和因经济冲击而导致的单量减少等问题也逐渐突出,跨境电商企业需要及时调整优化流程,以减少出口贸易的波动风险。

数字化转型成为最终解决方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企业未来唯有通过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深耕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服务、新业态,形成数字化“免疫力”,才能真正打造出抗风险、跨周期的能力。同时科技的发展,包括低成本传感器、计算机视觉、增强现实、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机器人抓握能力、人与机器人安全、分析和高性能计算等技术正在不断成熟并投入使用,一方面可以提高现有的物流数字化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创造新型智能功能,有助于革新物流中心的作业方式,推动物流全面迈向深耕细作的新阶段。

能源

中欧投资协议正当时

中欧全面投资协议为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并可能为双方合作带来新亮点。

协议达成正当时

自2020年10月11日起,《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正式实施,在欧盟范围内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审查。条例允许欧盟成员国在认为某项投资可能会对其安全和公共秩序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向审查某项投资的成员国提供评论和意见。负责审查的成员国必须适当考虑该等评论和意见。期对影响安全公共秩序的投资定义广泛,扩大了被审查的投资范围。

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投资或收购包括能源生产和供应在内等敏感领域的欧洲公司时,将面临更大的法律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挑战。该条例是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努力游说之后生效的,而这些国家正是中国投资欧洲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目的地。

中欧全面投资协议的达成可谓正当时。中国承诺为欧盟国家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准入和更公平的投资环境(如没有强制性的技术转让、更透明的规则)。作为回报,欧盟对中国开放可再生能源投资。根据路透社报告,投资上限在每个欧盟国家不得超过5%。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如何从中欧全面投资协议中受益?我们相信,中国可再生能源公司将从扩大可再生能源投资机会,开发氢能以及学习欧盟政策和技术模式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中受益。

扩大可再生能源投资机会

欧盟委员会启动了《欧洲绿色协议》,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以实现在2050年之前达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欧盟需要在未来十年至少启动一万亿欧元投资用于可持续发展。

鉴于欧盟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和巨大的投资需求,预计中国将获得更多的欧盟可再生能源市场准入。

对于太阳能产业价值链,主流制造商有望从该协议中受益。欧洲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出口市场,且可能持续。根据PVinfolink的数据,到2020年上半年,荷兰占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的21%,其余国家所占比例不到10%。

风电行业而言,在达成协议之前,欧洲本地风电设备企业拥有稳固的市场份额,中国的风机制造商难以进入欧盟市场。协议生效后,或将放松对中国公司在政策、融资和运输门槛方面的限制。

随着中国境内新能源项目竞争日趋激烈,可再生能源发电公司也在积极寻找欧洲投资机会。根据伍德·麦肯齐(Wood Mackenzie)的计算,欧洲正在规划对45GW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进行招标,这个数字大大高于近几年的装机容量。欧洲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往往受益于调度的优先权或监管资产基准(RAB)式的付费制度,因此项目回报也相对有保障。通过在欧洲进行投资,中国企业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增加了项目长期成功运行的可能性。同时提升其作为推动脱碳的可靠负责任的合作伙伴形象。

图表:欧洲可再生能源装机招标(来源:伍德·麦肯齐)

氢能成为新的亮点

欧盟委员会于去年7月启动了“欧洲氢能战略”,其长期目标是使用100%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绿色氢。该战略的三步计划和路径,如下图所示。

图:欧洲氢能战略(资料来源:欧洲委员会,德勤研究)

欧洲的氢技术在可靠性和质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设备生产商受益于规模经济和自动化,其氢能生产设备(例如电解槽)在成本方面领先于欧洲。

中国目前是欧洲氢技术的主要进口国。在中国,已经有大约50家OEM在为燃料电池汽车开发新车型,而在中国技术落后的地方,欧洲可以带来技术转让并促进电解和液化技术的创新。

就可再生能源及清洁技术和政策模式而言,欧洲比中国具有经验。中国可借此机会参与欧洲的脱碳之路,并从欧洲的错误和成功中学习。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