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loitte Research Monthly Outlook and Perspectives

视角

德勤中国研究《月度经济概览》

第八十二期

发布日期:2023年5月11日

 

 

经济形势观察

“报复性消费”不应延误更大力度的货币宽松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的旅游热潮为“报复性消费”提供了有力证据,这也是今年中国经济实现复苏的核心假设。例如在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4月28日,全国最繁忙的上海虹桥火车站车票全部售罄。其实,自今年2月起,旅游和酒店行业就已现强劲复苏势头,酒店价格和入住率显著上升。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9%。

图:今年五一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增幅

数据来源:商务部,德勤研究

消费者的韧性在今年上海车展(4月18日至27日)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众多令人瞩目的新能源车型密集推出。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了关键性突破,销量同比增长95.6%,2023年这一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这种趋势与消费升级主题相契合,反映了年轻消费者的信心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不过,尽管报复性消费现象已显现,我们认为相关的消费支持措施最好应继续保持下去。

尽管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超出预期,我们认为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宽松的政策空间。目前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主要归功于消费者的韧性以及超预期的出口表现(尤其是在3月)。从地区贸易来看,过去半年内,台湾和韩国的出口因过度依赖半导体产业而出现了严重下滑,不过我们预计二季度这些经济体的出口表现将回归正常。在居民消费方面,尽管具有韧性,但存量和增量房贷利率大幅偏离等因素也促使出现了提前还贷潮。中国去杠杆的最佳路径是地方政府一边降低支出,一边降低对土地出让金的收入依赖,而消费者则有降低储蓄率的空间。换言之,对于刺激消费来说,关键在于推出满足居民改善型住房需求的政策。要实现这种微妙平衡,必须打造一个平稳发展且充满活力的住房市场,而且不能仅局限于一线城市。然而,大部分中国消费者都有从众心理,多年来的房价大幅上涨会加强这一心态,而另一投资渠道股市并未带来可观的收益。尽管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仍存在争议,但与今年许多国家出现房价回落的情况相比,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表现仍较为稳定。自去年11月以来,政府推出一系列支持措施,许多国内开发商的融资成本大幅下降;不过较低的融资成本并未转化为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仍较为低迷,相较2022年和2021年同期分别下降1.8%和16.8%。如果房地产销售市场不能回暖,开发商难有动力加大投资。因此,中国提振经济的核心问题在于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因为消费者情绪深受其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美联储暗示暂停加息将为中国央行推出定向宽松政策留出更多空间。

图:房地产销售市场表现抑制开发商加大投资的动力

数据来源:Wind,德勤研究

202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而“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无法带来高质量发展——这一点已经被政策制定者多次强调。因此,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成为政策组合的重要部分。

生命科学与医疗

生物科技企业的未来生存之道

2023年3月9日,美国最大科技创业银行硅谷银行宣布倒闭,多家生物科技企业和医药投资机构受到冲击,其中包含中国部分头部创新药企和PE/VC的美元基金。根据统计,硅谷银行存款中有12%属于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行业,带来了全球性的影响,同时也突显了生物科技企业的高支出和现金流不稳的问题,对生物科技企业的商业化和变现能力的考验加大。

生物科技资本市场的起起落落

自2018年港交所颁布18A章节,开启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的特殊上市通道,生物科技产业一度成为投资热点,随之科创板和创业板分别在2019年和2021年宣布了未盈利上市规定,生物科技企业受到了更多的资本追捧,2020年在A股和港股皆出现了高估值的现象。(图一)但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的资本活动放缓,IPO热度下降,A股的上证医药指数和深证医药50指数,以及港股的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均呈现负增长趋势,企业整体估值回落,进入生物科技企业估值回调时期,直到2022年末才出现反弹。

图:A股和港股指数变化(2020年至2023年第一季度)

来源:Wind,德勤研究

估值的回调意味着生物科技产业的投资者对于生物科技企业的投资变得更加审慎,对于生物科技企业的产品组合和变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一转变无疑加大了生物科技企业的现金流压力。相比2020年,生物科技企业在2022年末的现金流压力大幅增加(图二),研发投入虽较2021年有所下降但变现能力未能同时提升是主要原因。在76家IPO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中,仅有10家企业成功移除未盈利标签。剩余的60多家已上市生物科技企业如何在不降低研发强度的同时保持企业的现金流稳定是短期内至关重要的一道坎,而未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甚至面临更加严峻的资金问题。

图:港股和科创板未盈利上市生物科技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变化

注记:现金流压力的计算为研发费用除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来源:Wind,各公司年报,德勤研究

管线优化和精简瘦身成为创新药企的新出路

在全球和国内市场震荡,以及一级市场遇冷和二级市场低迷的局势下,生物科技企业的“瘦身”行动势在必行,现金管理的重要度提升,研发管线精简提炼,保留并加大对有较高商业化潜力产品的投入以此提高变现能力。事实上,不止本土生物科技企业,跨国生物医药企业也在开展瘦身行动,业务精简如诺华剥离仿制药业务山德士,亦或是授权退货如渤健终止与诺诚健华的海外授权合作等,不论哪种模式的目的都是将现有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提高利用效率。生物科技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和管理产品管线组合以及推进临床,以顺应市场对于生物科技企业的看重从研发潜力到变现能力的转变。

政府及公共服务行业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提速

授权运营制度细则落地,公共数据1市场化运营提速。截至2022年10月,国内已有208个省级和市级政府上线公共数据平台,累计沉淀公共数据超过六十万亿亿字节。2如何让海量公共数据发挥作用,在流通与变现中实现市场价值,同时确保数据风险可控,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2022年12月国务院发布“数据二十条”,把“推进实施公共数据确权授权机制”提上工作日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是指政府或相关机构向特定企业或机构提供公共数据,并授权其在符合一定条件和限制的情况下使用、共享和加工这些数据,向市场提供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之前由于缺乏制度细则,公共数据运营存在不少难点、堵点,比如涉及数据安全问题“不敢用”,以及涉及产品定价、收益分配的“用不起”等现象。今年3月,全国首部公共数据领域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正式施行,对公共数据运营提出了制度框架。同月杭州发布《杭州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方案(试行)》,作为《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的配套政策,明确要在2023年底前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工作机制,构建授权运营综合评价体系,发布首批授权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初步形成运营管理、产品定价、收益分配、技术标淮等运作模式,实质性开展授权运营工作。预计今年内杭州、上海、北京等领先城市会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营实践与办法,并开始面向全国其他城市复制推广。

表:近半年地方政府出台的数据要素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数据来源:政府公开信息

各地组建专业国有数据运营企业,以场景和数据驱动业务增长。公共数据运营企业在为市场主体提供高品质的数据产品的同时,也要确保数据安全和风险可控,我们注意到现有被授权企业均为各地国有企业。目前公共数据运营仍然处于起步期,领先城市的公共数据运营模式可以分为两类,即场景驱动模式和数据驱动模式。场景驱动模式的代表城市是北京,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授权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承接金融公共数据托管及应用业务,市政府拥有数据所有权控制权,金控集团拥有运营权收益权。北京金融控股集团为北京市企业征信平台开发了金融数据产品,辅助金融机构判断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提高授信效率。数据驱动模式的代表城市是上海,上海市政府将全市公共数据整体授权给上海数据集团,特许经营公共数据、国企数据与其他社会数据资源,并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同时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对上海数据集团进行监管。不难看出,场景驱动模式的优势在于授权给垂直领域的专业国有企业,数据产品开发效率高,并且避免全市公共数据业务被一两家企业垄断。而数据驱动模式优点是有利于跨行业数据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并且由于被授权对象相对集中,便于政府监管。

医保有望成为下一个公共数据实现市场化运营的社会领域。医疗卫生领域消费群体广泛,消费需求多样,数据在商业保险、医疗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北京、杭州等多地政府提出在医保等民生领域率先试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2022年5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研究制定数据开放清单,开展政府医疗健康数据授权运营试点。2023 年 1 月,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于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把大数据赋能作为医保改革发展的重要借力点,更安全更有序的用好医保大数据”。随着医保数据应用的路径和场景愈发清晰,今年医保领域预计会形成一批新业态和新的业务增长点。

汽车

汽车价格战背后的警示

一季度以来,中国汽车行业陷入激烈的价格战。1月份,特斯拉全系车型宣布大降价,降幅从6%至13.5%不等。3月份,40多个汽车品牌官方宣布降价或推出不同形式的促销优惠政策;作为当地消费的重要支柱,数十个省市相继出台了不同程度的购车补贴优惠政策以求刺激疲软的消费需求。

价格战缘何而起?我们认为有供需两方面原因:

需求侧看,尽管疫情消退,但经济复苏面临总需求不足的挑战;失业率反弹、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边际改善缓慢,导致消费需求疲软,汽车作为可选消费受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较大。此外,去年购置税优惠政策一定程度让燃油车消费需求前置。

供给端看,利润率高的新能源头部车企降价,并将竞争压力传导至同级别燃油车,从而引发全行业的降价潮。

价格战背后,我们应该关注哪些信号和趋势?

其一,宏观层面,居民收入和信心修复速度低于预期使得汽车消费面临中短期压力。从一季度的消费数据可以看出,线下接触类、受疫情抑制类的消费,包括餐饮、出行等呈现出报复性复苏特征,而汽车、通讯等的可选消费品类的消费明显放缓,与整体社零呈现背离趋势。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乘用车累计零售426万辆,同比下滑13.4%。大额可选商品的回暖主要取决于居民收入的修复和消费意愿的改善。但现实情况是: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边际改善缓慢(2020年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4.7%、6.9%(两年平均)和5.0%,显著低于2019年疫情前8.9%的水平);同时,失业率又开始反弹(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上行0.1个百分点至5.6%、16-24岁青年就业人员调查失业率上行0.8个百分点至18%,大幅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即便经济恢复健康增长、失业率改善,但传导至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信心提升仍有一个周期。中短期看,汽车厂商将面临家庭收入前景悲观和消费信心偏弱的约束。因此,在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出现实质性改善之前,无论是地方补贴政策还是车企的价格战,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也在边际减弱。

其二,消费者层面,中国居民的消费活动和消费心理越来越理性化。有一种观点认为,疫情即便结束,但仍将持续对经济、人类心理以及其他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形成所谓的“疤痕效应”,不仅抑制当期消费,同时影响远期的消费意愿。表现在消费心理上,消费者倾向于减少冲动型消费,对于必要开支,他们也尽可能地寻求兼具品质和性价比的品牌和商品,同时将寻求最佳的折扣和促销方案3。因此,车企大范围终端促销非但未能转化为实质销量,反而加重了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而从长远看,面对更务实、理性的中国消费者,车企需要重新审视其定价策略和产品竞争力。

其三,产业层面,价格战将进一步加速中国汽车市场的淘汰赛。中国市场拥有销量记录的品牌约126家,其中销量前15的车企占据70%的市场份额,意味着超过100家企业争夺剩余的30%,平均每家企业的潜在销量不到年均7万台,预示着中国汽车产能存在过剩风险。未来,需求的疲软、整体增速的放缓和产业赛道切换激发的激烈竞争(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将进一步促进汽车行业的兼并整合和末位企业的退出。

其四,价格战将使企业的盈利能力承压,同时行业对车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也从单一的产品力、技术先进性等转向体系性综合能力的竞争。中国新能源车企凭借政策护航和先发优势完成了销量和用户的初始积累,但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技术路线的成熟,产业比拼的重点也逐步转向体系化能力。行业竞争的加剧,意味着车企仍将继续保持较高的资本开支强度,但企业将更关注投资效益,使研发投入更有的放矢,同时挖掘各业务流程的降本潜力,包括研发环节减少零件数量、零部件集成化,采购环节通过管控关键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实现成本节降,制造环节借助提高本地化率、自动化率、工艺优化等举措最大化成本竞争力等。

总体来看,价格战是当前中国汽车消费疲软和行业竞争加剧的缩影,尽管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不同,但共性影响在于敦促各企业将企业发展的焦点回归到最本质的竞争力上。

消费品与零售

本地生活赛道鏖战正酣

近日,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以及拼多多旗下快团团等平台持续加码本地生活业务,公众对该赛道关注度快速提升。本地生活是集合消费者所在地区外卖、团购、酒店、旅游、美容、教育等实体店铺信息的综合服务平台。大致可以分为到家和到店两种模式。到家模式主要以外卖配送、即时零售为主,在疫情的助推下持续发展。该模式聚集了美团、饿了么、达达等主要的玩家;到店模式则是消费者通过线上提前以优惠的价格团购产品和服务,并在线下到店完成消费。该模式是目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内容平台重点布局的领域。在抖音和快手入局之前,美团凭借自身在商户端的常年积累以及大众点评的UGC内容,在到店模式赛道占有绝对的优势。据艾瑞数据显示,2020 年国内本地生活服务总体线上渗透率仅为24.3%,而网络购物用户和网上外卖用户渗透率已经在2020年分别达到了78.6%和44%4。由此可见,本地生活平台针对线下服务消费的到店模式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抖音和快手凭借其在下沉市场庞大的用户规模以及消费者疫后对性价比的偏好,通过低价团购迅速打开了市场。2022年,美团到店业务GMV为2360亿元5,而同期抖音本地生活GMV为770亿,已达到美团的32%;进入2023年,短视频对本地生活业务的扩张加速。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3月抖音本地生活GMV达到了156亿,同比增长400%。同时,快手、快团团等也分别对餐饮、娱乐、美容和住宿等品类开启定向的入驻邀请。

图:抖音和快手观看直播人群用户画像分布(截止2022年2月)

数据来源:Questmobile

针对短视频平台本地生活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美团做出了快速的响应,近期新增的“特价团购”板块引入了平价连锁餐饮商家,加快对用户“低价心智”的占领。据艾媒数据对各级本地生活到店服务消费者的调研显示,餐饮套餐类优惠团购产品或服务最受消费者追捧,其中,餐饮套餐对于下沉市场消费者的吸引力明显高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反观酒店住宿、旅游门票、美容美护团购产品意愿相对较低,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2023各级城市到店服务用户消费意愿占比

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

随着新入局者和该领域传统巨头加快对用户“低价心智”的占领,本地生活到店模式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虽然短视频平台在现阶段表现亮眼,但是低价补贴的策略并非长久之计。未来,短视频平台在本地生活赛道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线下商家进行短视频形式内容运营的动力不足,即使抖音引入了内容服务商体系,带货业务收费在无形中也增加了线下商家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从用户心智来看,过多的“种草”内容可能会影响用户体验。未来,短视频平台除了用激励机制吸引线下商家入驻之外,还可以优化视频内容与页面产品的布局、通过AIGC等新兴的内容生成工具,在满足商家的内容营销诉求的同时,保证消费者的体验。

1. 公共数据是指由政务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在依法履职或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和管理的数据。

2. 根据新华社报道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662145431620312&wfr=spider&for=pc,2022年中国数据产量达8.1ZB,其中政府掌握的公共数据占比超80%,据此计算约为6ZB

3. 德勤管理咨询,2023中国消费者洞察与市场展望

4.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22.12

5. 数据来自交银国际研报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