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
刻不容松:善用一阶段停火良机
一阶段协议回应了贸易失衡、市场开放和经济政策三大问题,仍留棘手问题未决
过去一年,我们一直对中美贸易摩擦的阶段性谈判持乐观态度。中美两国于2020年1月15日正式签订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相当程度上回应了双方关切的贸易失衡、市场开放和经济政策这三大问题。但深究贸易摩擦爆发的深层原因,仍有棘手问题留待下一阶段谈判解决。历时两年的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可归结为表面的双方贸易失衡,以及深层次的结构性因素——美国看重经贸的“游戏规则”,认为中国还存在如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国企补贴等结构性问题有待解决;而遏制中国取得科技领先地位则是摩擦焦点。
美方主要政策指令影响从2019年开始集中体现,需花时间消解
中美贸易摩擦的不利影响在2019年集中展现,这是由于关税措施和“抢出口”空间缩小的叠加影响。在主要贸易伙伴方面,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受到冲击,中国与欧盟、东盟等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则有所扩大。在产品结构方面,中国对美出口的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产品(如玩具、游戏、运动用品、服装鞋靴)受到明显冲击,而中国自美进口的车辆、植物饲料、贵金属等也明显下滑,且到2019年,贸易摩擦波及的产品范围更为扩大。
除了双边贸易,中美摩擦还波及到科技和投资领域。自中美摩擦爆发起,中国机构和个人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数量激增;在美国严格的高新技术出口限制下,中国通过公平的市场交易获得所需的专利、非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也愈发困难。投资方面,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从2017年起大幅下滑,占中国整体对外投资的比重从2016年的10%降为2018年的6%,反映出美国对外国投资审查趋严。
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高端机电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影响程度和应对策略不一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大部分行业都带来了比较消极的影响。多回合的关税加征调高了主要出口商品的成本,使得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下降;科技禁令使得部分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核心零部件的采购出现了被迫中断的情况;投资禁令让部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和市场开拓受到了阻碍。对此,各行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行业特点以及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做出了不同的应对举措:
- 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较依赖美国市场,且对成本比较敏感,因此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通过调整供应链,优化运营,将低端产品制造转移到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规避关税影响的同时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但从行业整体来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逐渐开始向整个行业的价值链高端攀升,产品自身已经具备与中高端国际同类产品展开竞争的实力。
- 战略性新兴行业在技术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积累,但由于在部分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供给上还要依赖美国,在本次贸易摩擦中也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冲击。因此,短期内很多企业还是选择通过调整供应链,进行成本控制、优化运营的方式将冲击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对供应链调整的主要方式是将低端的产品制造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同时增加对国内零部件产品的采购。本次摩擦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了增加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重要性。
- 机电行业作为中美贸易往来中最重要的产业内贸易商品(对双方均是最重要的进口品和最重要的出口品),尽管是加征关税的重灾区,但企业实际受到的影响并不太严重,这主要归功于中国的机电企业自身实力过硬,已经在国际机电产品市场具有很强的话语权。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消费、技术创新将成为中国增长的新动力,这些动力与各行业的结合将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中国政府通过倡导高水平开放、一带一路倡议、改善营商环境等,为企业营造更高效的创新生态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1. 中美贸易摩擦概况
自2017年8月美国发起对华301调查起,中美贸易摩擦已历时逾两年。2020年1月15日,中美两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贸易冲突得以暂缓。在贸易摩擦期间,中美之间的关系逐步从“经济互惠互利”走向“相互竞争”,为全球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也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运营带来风险和挑战。
1.1 中美已达成第一阶段协议
2020年1月15日,中美两国正式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涉及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贸易、金融服务、汇率问题和透明度、扩大贸易、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等内容,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双方关切的三大问题——贸易失衡、市场开放和经济政策。
在关税退坡问题上,根据刘鹤副总理在协议签署后的采访,“美方承诺无限期推迟原定于去年12月15日以及10月15日拟加征的关税,降低9月1日起加征关税税率,同时还将对中国输美商品豁免60亿美元关税”。这一表述亦可与2019年12月13日美国发布的声明相照应——“美国将对价值约2,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维持25%的关税,以及对价值约1,2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采取7.5%关税”(7.5%关税水平即为对去年9月1日起加征15%关税的下调)。不过,这一关税退坡承诺并未在此次协议文本中得到体现,再加上尚有逾三分之二中国输美商品被加征高关税,因此必须注意到关税问题尚未得到彻底有效解决。
短期来看,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不论对金融市场还是整体经济都能带来提振作用,我们认为2020年中美关系可“喘一口气”;不过,中美之间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互信,预计两国在金融、科技等关键产业和领域仍不免有摩擦,但强度会减弱;另外,诸如市场补贴、国企运营透明度、更广领域的服务业开放等棘手问题、以及美国对华的科技禁令和投资限制问题,也尚待下一阶段谈判解决。
1.2 中美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如前所示,协议签署的背后依然留下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与两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根本原因息息相关。贸易摩擦的成因,可以归结为表面的双边贸易失衡和深层次的结构性因素。
表面因素:中美贸易失衡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加征关税之前,曾多次在社交网络强调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失衡成为了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导火索。实际上,美国的贸易逆差有多方面的现实原因。
首先,美国的国民储蓄过低导致美国出现贸易逆差成为必然。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经常项目逆差就是储蓄与投资的缺口。
其次,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在近些年扩大了两国贸易逆差。2001年美国对华技术产品出口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口的16.7%,2018年降至6%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对美国逆差额有所扩大。
事实上,如果将中美两国贸易结构扩大到服务业,则会有不同结果。从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经济以一般制造业为主导,在劳动力密集性产业上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则在服务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中美在货物贸易中,美国是逆差国;而在服务贸易中,美国则是顺差国。
深层因素:游戏规则重建和技术竞争
除了单纯的贸易失衡,美国看重经贸的“游戏规则”,认为中国还存在结构性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美国认为中国未充分履行入世承诺,在国企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尚需改进;在市场开放问题上,中国的“互惠”并不能满足美国所强调的"对等"(reciprocity);并且,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中国产业政策的外溢性、中国模式的影响力都让美国顾虑重重。
遏制中国取得科技领先地位是更深层的原因。早在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发布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美国就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近年来,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通信技术、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竞争局面日益突显。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公布的多轮上调关税产品清单中,大范围地涉及到航空、铁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反映了美国对中国技术崛起的担忧。
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通过分析进出口数据并结合对企业实际调研和访谈的结果,探讨这一次的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关键行业和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及不通行业企业的应对措施。并结合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相关内容对未来发展机会进行展望并提出建议。
2. 贸易摩擦中的主要政策指令对经济及产业的整体影响
2.1 关税
中美两国显著提高了针对对方的进口商品关税税率
中美贸易摩擦中,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是最主要的贸易保护手段。随着美方不断扩大加征关税的进口商品范围并提高关税税率,美国对中方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特朗普上任之初的3.1%上升至2019年底的21%,适用保护性关税的中国出口美国商品所占比重则已经上升到2019年底的64.5%。
为了反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政府分批提高了对美国出口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平均关税税率从2018年4月的8.0%上升至2019年9月1日的20.9%。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降低了进口商品关税税率,平均税率从2018年4月的8%下降到2019年9月的6.7%,中国的总体关税水平由2017年的9.8%下降到2019年的7.4%。
加征关税贸易摩擦对双方贸易的不利影响在2019年集中展现
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美国政府在2018年就已经对来自中国的价值约为2,50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采取了加征关税的措施,但当年对中美货物贸易进出口并未造成明显影响。201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出口和进口分别比上年一度增长12.6%、9.9%和15.8%(以美元计,下同)。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总额、出口和进口分别比上一年度增长8.5%、11.3%和0.8%,其中从美国进口的增速与2017年(14.5%)相比大幅下滑,这与中国对美国施行的反制措施不无关系。由于出口保持较高增速,而进口增速大幅下滑,中国相对于美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反而增加了17.3%。
随着2018年加征关税措施的全面实施,“抢出口”等规避措施在2019年的实施空间缩小,加之2019年美国政府新实施的关税加征措施叠加的影响,中国对美出口和进口都出现了大幅下滑,2019年全年同比分别下降了12.5%和20.9%,贸易顺差下降了27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受2019年全球经贸形势的影响,中国总体的进出口情况不容乐观。按照美元计算,2019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出口和进口的变化率分别为-1.0%,0.5%和-2.8%。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国别结构发生改变
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受到冲击,中国与欧盟、东盟等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则有所扩大。从图3来看,2018年中国与前五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总额均出现增长,总体而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利影响在当年并不显著。
2019年,中国与欧盟、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继续增长。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则由升转降,降幅分别为14.6%、3.9%和9.2%。2019年,美国在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的位次下降,东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对美进出口产品结构有所调整
无论是中国对美出口的货物,还是从美国进口的货物,其集中度均较为明显。2019年1-10月中国出口美国的前10大货物占比高达77.3%,而从美国进口的前10大货物占比则高达75.9%。从进出口商品的性质来看,从美国进口的货物多为资本品和中间品(例如飞机、汽车、集成电路等),而出口美国的商品则多为消费品和最终产品(例如服装、玩具、手机等);其中,机电产品在中美双边贸易中占重要地位,既是最重要的进口品,又是最重要的出口品,显示出很强的产业内贸易特征。
2018年,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受到较大冲击的主要为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产品,比如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及其零附件;以及其它服装和鞋靴类产品。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受到较大冲击的则是:车辆及其零件、附件,工业或药用植物,贵金属及其制品等。
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对更大范围的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强度更大的冲击。2019年前10个月,出口美国前十大类商品下降幅度超过10%的种类包括: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家具;寝具等;灯具;活动房,车辆及其零件、附件,钢铁制品。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下降幅度超过10%的种类包括:车辆及其零件、附件,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塑料及其制品,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籽、子仁、工业或药用植物、饲料, 杂项化学产品。其中,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件和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这两类进口商品的下降幅度超过了50%。
贸易摩擦对于中国服务贸易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
美国服务业高度发达,产业门类齐全,国际竞争力强,在服务贸易上保持着相对于中国的优势地位,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最大逆差来源地。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服务贸易受到的冲击较小。
受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全球制造业活动和投资力度减弱影响,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放缓,但仍保持了正的增长,且贸易质量有所提高。2019年1~10月,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4,392.7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服务出口15,772.3%,同比增长9%,进口28,620亿元,同比减少0.7%。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15135.6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服务进出口整体增速8.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959.8亿元,同比增长13.0%;进口7175.8亿元,同比增长8.2%。从具体领域看,个人文化娱乐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增速分别为27.6%、19.1%、14.8%。
中美第一阶段协定也提到了中国将坚持不懈地进行服务业开放。在贸易摩擦期间,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种支持措施(参见表1)。
2.2 科技禁令
美国对基础和新兴科技施加了更多的出口限制
为了维护自身在先进科技上的战略优势地位,美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获取源自美国的新兴科技(emerging technology)和基础科技(foundational technology)施加了数量更多、力度更大的限制。2018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了《2018年出口管制改革方案》,将以国家安全为标准,对有关国家进口包含美国高新技术的产品实施更为严格的审查。2018年11月,美国商务部下属工业和安全局公布了一份针对新兴技术的管制的拟议规则制定的征求意见稿,,其中列示了14类有可能代表未来科技进步方向的新兴技术(参见表2)。
表2:美国商务部公布的14类未来新兴技术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 |
物流技术(Logistics Technology) |
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Technology) |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
定位、导航和计时(PNT)技术(Positioning, Navigation and Timing (PNT) Technology ) |
机器人(Robots) |
微处理器技术(Microprocessor Technology) |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
先进计算技术(Advance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
超高音速(Hypersonics) |
数据分析技术(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
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量子信息与传感技术(Quantum Information and Sensing Technology) |
先进监控技术(Advanced monitoring Technology) |
资料来源:Advance notice of proposed rulemaking for emerging technology,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美国商务部明确指出,对新兴技术的出口管制就是要限制新兴和基础科技在境外国家的扩散。由于美国目前在新兴科技上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美国采取的限制措施有可能阻碍中国对于新兴科技的开发与引用。
越来越多的中国机构和个人被列入“实体清单”
除了限制高新技术出口,美国政府还通过设立“实体清单”(Entity List)的方式直接遏制其他国家的核心科研机构、龙头科技企业的发展。
如图4所示,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中国被列入“实体清单”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商业机构和个人的数量在2018年以后激增。在2010年,仅有28个中国实体(含个人,下同)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从2013年至2017年,列入“实体清单”的实体数量增长了大约一倍。2018年和2019年,列入“实体清单”的实体数量增长了1.5倍以上。
从“实体清单”的构成和原因来看,美国政府在“实体清单”的运用上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高了对于中国科技龙头的打击力度。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将华为及其全球附属共68家机构列入实体清单。2019年8月,又将华为的另外46个全球附属机构列入实体清单。第二,从早期列入实体清单的中国机构类型来看,主要与核不扩散、军火贸易控制等传统安全议题有关,而从近期的机构类型来看,实体清单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经济安全领域,目的在于维护美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绝对领先地位。
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口下滑,知识产权获取难度加大
从2018年8月起,美国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中国施加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制,导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高科技产品数量大幅减少。如图5所示,2017-2018年,中国进口高新技术产品的金额保持了超过10%的增长率。但2019年,该增长率骤然下降到-5%由于美国是中国进口高科技产品的主要来源地,美国对于中国的科技出口限制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金额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7-2018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率,显示了中国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国支付给美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也从2017年的71.3亿美元上升到86.4亿美元,增长超过20%。2019年1~11月,中国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增长率下降到1.1%,这表明在美国严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情况下,中国获得所需的专利、非专利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的难度加大。
2.3 投资限制
美国强化对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限制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逐渐强化对于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限制。在2016年和2017年,CFIUS审查的来自中国的投资案例在所有国家中均位居首位,分别占比31%和25%。“金融、信息与服务业”是被审查案例中最为集中的行业,尤其是该行业下属的“专业、科学与技术服务业”子行业,是审查重点。
贸易摩擦促使美国政府进一步增大了对于中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力度。2018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2018年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主要就是出于对中国投资可能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考虑。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计划对新兴和基础技术出口的分类和许可要求进行监管。2019年9月,白宫表示将考虑对面向中国的投资施加进一步的约束,包括要求中国在美上市公司从美国资本市场退市,限制美国政府养老基金对中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等。
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从2017年起大幅下滑
从中国商务部公开的数据来看,2012年、2014年和2016年,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金额经历了大幅增长。2016年,中国对美FDI达到创纪录的170亿美金,同比增长超过1倍,占全年中国对外FDI的8.7%。然而,2017年中国对美FDI同比下降62.2%。2017年中国对美FDI的变化,既有美国对外国投资审查趋严的原因,也有中国政府为了防范资本外流,对中国企业投资国外房地产、酒店、体育、娱乐等行业进行限制的原因。
2018年,蚂蚁金服收购美国速汇金(Money-Cram)、蓝色光标收购美国大数据营销公司Cogint、中国重汽收购美国UQM科技股份公司、海航资本收购美国对冲基金天桥资本(SkyBridge Capital)等多起并购案例由于未通过CFIUS的审查而被撤销。同时,海航、安邦和万达等企业由于中国政府的调控,不仅停止了新的投资项目,还大规模出售已并购的海外资产。根据美方的统计,如果考虑到这些资产剥离行为,中国对美国的FDI实际上是负的80亿美金。
3. 贸易摩擦对关键行业的影响
3.1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影响概况
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是解决中美经贸争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完全取消已经加征的关税,以及消除其影响预计仍需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从结构性改革角度来看,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金融服务开放等领域将是下一步的改革重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行业在本次贸易摩擦中受到的影响,以及未来将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德勤于2019年10月~12月期间,对近百家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实地调研了来自上海、深圳等沿海地区的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
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从所属行业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多(41%),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大多数为民营企业(61%),年营业收入在4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占比接近四分之三(74%),近三分之一的企业海外营业收入占到了50%以上(参见图6)。从接受调查的企业的基本情况来看,尽管数量不多,但覆盖性较好,问卷和调研结果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接近七成的被调查企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负面影响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企业中,近七成的企业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受到了不同方面的负面影响,其中30%企业的影响来自于关税、科技禁令和投资限制。22%的企业在中美贸易摩擦中面临了来自业务伙伴取消订单等违约行为。在实际调研走访的过程中,有些机电设备制造企业,由于关税上升导致产品成本提高,不得不接受被美国招标方取消标的。还有15%的企业面临了来自其他竞争企业借机争夺市场的挑战,有31%的企业反映自己公司尚未受到来自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这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领域(参见图7)。由于受到上述影响,只有三成企业维持住了原有(或更高)增速(参见图8)。
半数企业通过优化运营应对摩擦
针对贸易摩擦的应对措施方面,只有20%左右的企业尚未采取任何措施。50%的企业开始“调整供应链、进行成本控制和优化运营”,供应链的调整以小规模调整为主,或通过国内产品替代,或转向如东南亚等其他低成本地区。另外,还有很多企业进行长远规划,选择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或是增加新的产品线或业务领域,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参见图9)。
3.2 劳动密集型行业
自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以纺织品、家具、玩具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对美国出口中始终维持了较大的比重(参见图10)。主要原因是中国劳动力资源满足了这些行业对于低端劳动力的需求,使得中国在生产这些商品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统计,过去5年间(2014-2018),中国生产的箱包和服装鞋帽在美国本土市场的份额基本维持在60%以上。
关税导致成本上升,受贸易摩擦影响较严重
由于该类产品的最大贸易优势源于低成本,关税的加征对相关行业造成了较大冲击。
在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当中,80%以上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认为本轮中美贸易摩擦对自己的企业造成了消极的影响。18%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选择了“销售收入大幅减少”这一选项(参见图11~12)。
当被问到订单数量的变化时,只有9%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选择了增加(参见图13)。在实际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关税的变化导致很多企业的美国订单量出现了下滑。某家具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关税提高到25%时,公司的订单数量下滑了15%。
调整供应链、加速行业自身升级
面对这样的情况,大部分企业选择通过调整供应链,或者是将工厂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地区。由于现阶段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质量不如国内高,很多企业表示目前只是把一些低端的产品生产转移到的东南亚地区,并派驻中国工人前往当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的方式。
调研中部分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这次中美贸易摩擦加速了行业自身的升级,也加速了中国融入全球高端价值链的进程,对于全行业来说是一次机遇。根据我们的测算,自中国加入WTO以来,过去的17年间,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年均上涨12.5%1,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已经逐渐转弱,相关出口增速逐年放缓。
来自柬埔寨、越南等国的更多低端制造产品开始涌入美国市场,其中不乏中国公司前往东南亚地区设厂生产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出口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国内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向价值链高端转移的结果。事实上,在服装鞋帽产品上游的纺织材料行业,中国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技术水平。聚酯高强力纱、专用纺织面料等纺织材料的出口单位价值,今年上半年同比分别提高了20%和15%2,开始出现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特征。
另外,很多企业开始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从而规避关税。这在一方面提高了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也加速了行业的整合。
我们还发现,很多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有计划将供应链转移到欧洲,或者是积极的开拓欧洲市场(参见图14~15)。这间接说明行业已经充分的做好了摆脱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转向欧洲高端市场的技术准备和产品准备。行业的转型以及对中高端价值链的融入,将为行业带来更加长期的积极影响。
3.3 战略性新兴行业
战略性新兴行业的概念于2010年首次被提出,几乎覆盖了所有未来的尖端技术行业,如AI、半导体、5G、生物材料等。中国政府每年会安排中央专向预算内投资,定向支援重点公司和重点项目。各级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也会侧重于战略性新兴行业。在多项政策措施的鼓励下,相关行业在近些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由于中国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与美国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对中国开展301调查,重点针对的就是战略性新兴行业。
贸易摩擦关税影响有限,科技禁令影响较大
与战略性新兴行业相关的商品,成为了这次中美贸易摩擦加征关税的重点领域,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产品以及新能源行业相关产品,几乎在每一轮关税加征都有被涉及。此外,科技禁令和投资限制指令大多数都是针对这些行业。由于国内的战略性新兴行业主要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且对美国的出口依赖性较低,因此关税的加征对企业的影响并不那么明显。
不到5%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负责人表示自己的行业在贸易摩擦中受到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具体到经营财务指标方面,行业营业收入出现下滑的比例为全部被调查行业中最低,选择“维持原有增长速度”的比例高达36%,所有行业中最高(参见图11~12)。这说明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战略新兴行业已经具备了规模效应和高性价比,还拥有了多样化的产品和市场,抵抗外界不确定性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强。
提高自主研发实力,提升产品全球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行业在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方面,除了优化运营成本,更多的则是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或者是在国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技术的方式加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同时也注意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参见图16)。该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实力水准,计划增加海外投资的比例是所有行业中最高,同时计划投资的区域也分布最广泛(参见图17)。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禁令和其他投资限令,让企业在相关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知识产权使用和技术研发方面受到了限制,因此很多企业开始对自己的采购、供应链以及R&D策略进行调整,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100%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问世,提高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在中美第一阶段协议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方面有助于激励中国企业加强研发创新,也有助于打消外国政府和企业对进入中国的顾虑,同时能够缓解美国政府对中国部分科技企业发展的限制。未来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能够以更加透明和公正的方式与先进的外资企业展开技术合作,双方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4 中高端机电类行业
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关税调整未影响出口份额
中国加入WTO以来,机电类产品(以HS2:85类产品为主)对中美双方均是最重要的进口品和最重要的出口品,具有非常强的产业内贸易特征。根据双方的贸易往来数据,可以发现在过去近20年间,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逐年攀升,而自美国进口的金额则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参见图18)。本次贸易摩擦中,机电类产品成为了加征关税的重灾区。
尽管被加征关税,但中国机电行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在技术、生产规模等方面的优势,让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非常依赖中国产品,使得竞争力较强的机电产品在关税冲击下逆势上升。对于清单中的电机和设备部件、变速器和喷射机等产品,在加征关税的情况下,2019年上半年在美市场份额仍然得到了提升。
上述情况从调查中也得到了反映。50%机电行业企业认为机电行业受到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消极影响,但处于可控区间,一旦贸易摩擦缓和,行业发展会逐渐转好。当被问到中美贸易摩擦对营业收入的影响时,机电行业企业是所有行业中唯一出现“以高于原有速度的长”选项的行业。综合来看,行业整体的订单数量还是受到了关税的影响,选择订单下降的企业比例在所有行业中最多,达到57%,但是美国订单基本维持不变(参见图11~13)。
积极开拓非美国市场,拓展全球业务机会
在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应对措施中,机电行业企业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转移供应链、增加产品线以及开拓更多的国内外市场。在供应链转移方面,部分机电行业企业选择从国内或者其他地区采购低成本的零部件产品,而为了规避进一步的关税风险,有些企业正在计划干脆将工厂转移到美国本土。
由于机电类企业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已经具有充分的优势,本轮中美贸易摩擦几乎没有影响到这些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计划(见图17)。这些企业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覆盖的市场范围非常广,无论是被问到调整供应链还是增加未来海外市场的投资,机电类企业的回答最为丰富,甚至已经有企业做好了开拓大洋洲市场的准备。
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有望得到缓解和改善,这对于机电行业来说是一次赢得更大发展的机会。中国机电行业可以挖掘更多非美国市场的出口潜力,同时增加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产业投资,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4. 总结和建议
中美双方已经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意义重大。预计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将会在双方第二阶段的谈判中解决,而第二阶段谈判应该会在美国大选之后进行。另外,一阶段协议将促进中国金融市场以更大力度对外开放,进而带来人民币的升值。
通过前述分析,可以发现这次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大部分行业都带来了比较消极的影响。多回合的关税加征调高了主要出口商品的成本,使得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下降;科技禁令使得部分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核心零部件的采购出现了被迫中断的情况;投资禁令也让部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和市场开拓受到了阻碍。一阶段协议的签署为之前紧张的全球经贸关系和企业的转型压力带来缓冲,提振了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但是,面对未来蕴含更多框架性问题的“第二阶段谈判”,政府和企业应未雨绸缪。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开拓美国以外的海外市场。企业根据所处行业的发展阶段和与美国的经贸关系的特点进行灵活应对。
政府企业紧密合作,营造更高效的创新生态
很多国内的企业在经历过这一次的中美贸易摩擦后,纷纷意识到了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增强国产替代水平的重要性。这其实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方向是一致的,高质量发展即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探索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环境,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创新生态的商业效率。
抓住扩大开放所带来的市场机会
扩大开放是中国改革新进程,也是应对贸易战的良方。一阶段协议中明确了金融行业扩大开放的细分领域。除了金融行业,我们在高新技术、新能源汽车、教育、医疗、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也看到进一步开放的空间,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将在更多领域进行良性竞争,合作互动。
依托国际和国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调整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依托于中国政府积极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企业可以抓住沿线国家的投资机会,充分利用沿线部分国家,特别是东南亚等地区的劳动力优势,将中低端制造进行转移。同时,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能使生产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形成更为高效的产业集群,加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升级,从而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升级。
注:
1.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计算得出
2. 弹指一年间:贸易战中的产业链,刊载于2019年9月号《财经》杂志,作者卓贤,黄金、王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