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
德勤: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未来五年的增长逻辑,夯实根基与体系建设需并举
出版日期:2018年7月6日
德勤与新意互动联合发布报告《2018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白皮书》(下称“报告”),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重点回顾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自主品牌发展及内部竞争格局的变化,并以“传统燃油车的结构性机会”、“电动化的先发优势”、“出行市场的危与机”作为自主品牌今后发展的三大重要议题,有系统地进行全面阐述,继而借此引出自主品牌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总结出几则关于今后自主品牌发展的重要启示。
追溯中国的汽车自主品牌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不得不提到几个关键节点:从2000年入世后的快速上升,到2010年市场份额达到前所未有的最高点45.6%,随后又深陷长达四年的低迷期,直到2014至2017年间凭借一系列设计出色、品控和性能皆能匹敌合资品牌的拳头产品,稳步扩大了在SUV的领先优势,部分品牌每台售价更成功突破15万元,相比2010年自主品牌汽车的售价区间多集中在8万元以下。自主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已经实现全面提升,不仅反映在销量和市场份额的爬升,还表现在价格中枢的上移,更为关键的是在研发投入、造型设计、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平台化搭建、产品体验及营销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
进入2018年,自主品牌厂商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焦虑感,既有来自于急剧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带来的经营压力,也有源自于企业发展本身的变革动力。德勤中国汽车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令坤称:“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汽车产业作为中国较早的一批对外开放的产业之一,将再一次迎来重要变革。靠‘合资’起步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走到了成熟期的转折点,中国已然是争夺最激烈的市场之一,自主品牌在‘后合资’时代所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除了政策的开放,还将面临包括严格的油耗法规考核,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带来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链话语权重构,新兴出行模式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等等。”
报告中,德勤从乘用车的发展规律入手,并结合自主品牌当初所处的发展阶段、已覆盖的消费人群、在各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和特征,为自主品牌车企梳理出中国汽车市场在下一个五年的增长逻辑,以及企业应如何利用其现有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将变革转化为机遇。
传统燃油车的结构性机会
数据显示,到2025年,90后将取代80后成为中国汽车消费的主力军,且中产阶级及以上占比将提升至81%,而来自三四线城市的中产阶层将出现最大幅度的增长,跃升成为中国家庭消费总量和新增消费的最主要贡献力量。这就意味着消费升级将成为未来十年引领中国汽车消费增长的主要逻辑,年轻化和高端化的需求并驾齐驱。
德勤建议自主品牌可从四方面把握时机:逐步放弃入门级等中低端市场,以A+级市场为切入点,开启其品牌上升之路;抓住消费者对中大型和中高端SUV的需求,打造第二代、第三代拳头产品的同时扩大其在4-6线城市的渠道和产品覆盖优势;加快对中高端(10-20万)家用和商务MPV市场的填充以及实现品牌向上的突破。
电动化的先发优势
对于自主品牌而言,日益趋严的油耗限值法规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必须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来平衡。报告指出,打破A00级主导的局面,积极发展混合动力,摆脱补贴政策依赖,打造全新的电动车平台进行研发和生产,可有助于自主品牌车企更合理地平衡油耗压力和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之间的矛盾。德勤在编撰报告的同时,也与多位行内企业高管进行了深度访谈,奇瑞汽车战略规划部执行总监王琅先生表示:“自主车企要在新能源上真正实现突破,必须认识到封闭式竞争无法塑造企业长期竞争力,在快速扩大市场需求的同时(例如抓住限牌城市和分时租赁的机会),也要意识到沿着‘传统车改造’这条路往下走难以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且需要付出很大代价,企业必须加速‘全新电动专属平台’产品的开发与技术探索,以实现产品性能的显著提升、用户体验的显著改善和成本的显著下降。”
出行市场的危与机
在过去五年中,共享出行服务以政府、社会和公众皆未预料的速度涌现并快速铺展开来,这一出行趋势对汽车行业带去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尽管目前多数自主品牌车企对共享出行模式仍持谨慎和观望态度,但从战略重要性考虑,共享出行平台对自主品牌而言是消化未来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重要渠道。企业需要研究和判断的是,未来不断变化的用车场景和需求会对汽车的研发和设计产生哪些影响。
报告还指出,尽管近几年自主品牌增长势头强劲,但仍在研发和生产环节存在明显的短板。除此之外,“错位竞争”的普遍现状和组织效率低下的问题均严重制约着国有自主品牌的发展。周令坤对此建议道:“国有车企自主品牌需清醒认识到自身发展所处阶段,从产品质量和服务保障方面夯实根基,同时需重视体系建设和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只有顺应市场趋势,稳扎稳打逐步制定向中高端挺进的战略规划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品牌价值,延展品牌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