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大资管行业政策更迭下的估值展望

目前,各个金融机构正在积极落实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即将生效的监管要求,监管机构也陆续颁发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新要求和指引。更高的要求及更广的覆盖面对确保资管产品估值的合理性和合规性提出新的挑战。

近日,财政部发布《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定》),明确资产管理产品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遵循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将于2022年1月1日开始施行。其中,关于资产管理产品持有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明确几项重要要求:

  1. 摊余成本计量口径趋严:资产管理产品将金融资产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必须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下称新金融工具准则)的相关要求,即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必须与基本借贷安排一致(在特定日期产生的合同现金流量仅为对本金和以未偿付本金金额为基础的利息的支付),且管理该等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为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
  2. 货币市场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短期或定期开放式公募基金、理财产品等资产管理产品:若管理其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以出售为目标的,应当将相关金融资产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若持有权益工具投资,通常为交易性而不符合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条件;着重强调按照《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的规定,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3. 估值管理要求更高:资产管理产品需确保所采用估值技术和输入值的适当性以及估值结果的可靠性,不得随意变更同一金融资产的估值方法。理财产品等资产管理产品通过自主投资和委外投资方式持有的相同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估值结果应当一致。

以上,我们看到监管机构对资管产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决心与方向。我们对相关金融机构当下整改与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梳理:

  • 摊余成本计量的适用场景在逐步收窄

随着多项监管规定的陆续颁布,资管产品各类过渡期结束后,预计资管产品都将按照规定落实,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核算,摊余成本适用的场景在逐步收窄。

  • 活跃度较低的标准化债权估值难

随着监管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决心和趋势,买入成本法将不再适用于活跃度较低的标准化债权(如私募债、公司债、信用债、PPN、ABS、银行二级资本债等),为这类债权寻找有效且合理的估值方案与模型为市场日益关注的重点。固定收益类产品普遍使用现金流折现法,债项本身及发行主体信用评级的判断及持续监控、收益率曲线的选取、构建与加工等诸多方面都对估值结果影响显著。同时,资管机构需设计发行与老产品收益及结构类似的净值型产品和私募专项产品等,以求稳步实现老产品的降压。我们将当前市场固定收益类产品估值数据来源及方法整理如下:

因此,加强波动管理,产品发行前的敏感性分析,与发行后的定期偏离度测试、压力测试,对于资管市场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以下为我们分析整理的关注点以及资管机构可以采取的措施:

  1. 通过敏感性分析,了解市场、信用、流动性风险因子与资管产品估值变动的关系,建立投资管理策略;
  2. 建立资管产品估值定价取价原则、流程,以及定期复核机制;加强风险预警与内控管理,在资管产品底层资产触发预警机制时,即时执行交流与应对策略;
  3. 利用衍生工具建立有效的对冲机制,加强波动管理,以面对大众市场投资人对产品收益的预期;
  4. 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大类资产配置、资产收益相关性、交易波段操作等方面的研究分析;
  5. 银行理财子公司未来可以通过合资、委外、内部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等方式,借鉴公募和私募基金经验,稳扎稳打地建立坚实的基础;
  6. 随着监管范围扩大,资管机构应定期开展产品压力测试,做好久期管理、限额管理、市场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如根据《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开放式理财产品在前一估值日内,产品资产净值50%以上的资产不具备活跃交易市场或者在活跃市场中无报价,且不能采用估值技术可靠计量公允价值时,理财公司应当暂停该产品估值,并采取延缓支付赎回款项或暂停接受理财产品认购、赎回申请等措施;
  7. 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预期管理工作,深化与托管、审计、估值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适度考虑合规的透明的信息披露方式。

 

德勤财务咨询选取交易活跃度较低的债权建立模拟投资组合,利用模型进行计量与分析:

我们看到,当基准利率曲线以每周或每月为间隔波动相较趋缓的情况下,估值结果与买入成本的偏离度在+/-2.00%的水平;若在利率上升及疫情期间,估值结果较成本可至+/-3%的水平。实操中,我们建议,资管机构关注个券流动性因素及特殊风险事项,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估值管理体系,利用估值模型等手段即时关注资产价值偏离程度,定位资产真实价值,实现优化配置。

广大资管机构只有提早配置估值模型和管理机制,才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深化业财融合、满足投资者需求,决胜于千里。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