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型银行的未来

制定全新加速增长战略

过去十年间中型银行虽面临重重挑战,但大多维持着良好的业绩表现。然而,要想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实现加速增长,则需要制定新的策略以应对客户行为转变、宏观经济、技术受限和行业竞争压力等种种挑战。此份报告将重点关注中型银行的转型战略。

中国中型银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在中国,中型银行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但可以类比到资产规模为人民币5,000亿~30,000亿的银行机构。相比更小型的银行,他们大多拥有跨省经营或覆盖全省的网点布局,较为全面的业务布局与更综合的客户基础,并且部分领先中型银行在过去十年发展之中积极布局各类专业子公司,包括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子公司、理财子公司等。

疫情给中型银行带来巨大挑战。相比大型银行,中型银行虽然也在过去5到10年间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较广泛的实现零售银行端业务线上化与移动化,但在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客户服务体验以及应对高并发业务的水平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多数中型银行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零售银行端的相关转型,而对于公司银行端,以上方面的转型在领先中型银行中已经启动。如何有效地分配线上渠道与线下网点客户流量,在保障防疫需要的基础上满足客户业务办理需求,同时提高网点的经营效率是当前中型银行转型的重点方向。

此外,2021年监管相继出台的规范互联网存贷业务、联合贷款及助贷业务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也给中型银行的业务模式带来巨大挑战。中型银行开始回归聚焦本地、支持实体经济与民生发展的天然使命。然而面向大型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扩张带来的业务冲击,中型银行将重点提升中小微企业拓客与客户经营管理能力。

专业子公司也是中型银行在过去5到10年间差异化竞争发展的产物。然而随着市场竞争主体增多、产品同质化等问题,竞争赛道愈发拥堵,同时也对给中型银行的资源分配提出更大挑战。如何更有效的评估与支持子公司发展,进行有效的资金分配、客户共享,以及搭建生态合作网络都是为实现银行集团层面总体价值提升的核心问题。

(简体中文版)

国内中型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近年国内监管部门相继出台各类规范性政策,加之区域展业限制、人口及其创富能力、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降速,以及同业竞争不断加剧,这些挑战使中型银行加速升级传统业务,弥补数字化能力短板。未来,银行将重点提升中小微企业拓客与管理能力,而数字化手段运用、生态场景搭建,以及前中后台一体化支撑体系建设亦是缺一不可。

中型银行提升数字化客户经营能力大多需要从客户体验角度提升客户粘性忠诚度,并营造生态体系去接触更多的客户资源,同时从内部敏捷创新角度,对自身数字化文化进行变革,实现由外到内的深度数字化转型。

前台构建“生态战略”,搭建本地服务生态体系,推动跨部门、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实现政、企、银资源高效利用,满足居民本地生活服务需求。例如,充分结合物业服务、诚信家政、生活缴费、学费缴纳资金监管等民政服务场景渠道,通过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增大客户触点,塑造主题生态服务认知度。同时为客户经理提供移动营销工具,提升拓客、获客效率。

中台赋能“客户体验”,强化客户管理与经营能力,重点依托数据与金融科技力量增强精细化、精准化的客户管理与价值经营能力,而客户分层分群管理、智能风控与营销、智能化流程优化仍是这一战略周期的重点话题。

后台配套“敏捷体系”,以“强总行”为思路构建敏捷组织形态与数字驱动的系统配套,通过流程优化实现集约、高效运营,打通系统壁垒,实现数字信息串联,支撑全行运营管理与经营决策,并充分释放分支网点的“一线作战”能力;管理机制上配套打造“设计——执行——监控——评价”的数字化创新业务管理闭环,从而共同支持前中后台的数字化协同发展。

国内中型银行的发展趋势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与时代背景要求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型银行将做出有别于大型及小型银行的不同战略抉择。

中型银行凭借自身的业务及能力基础,有必要做出取舍,以塑造自身的特色化差异。一方面,未来五年战略的重心应更多的放在如何借助本地优势更好地获取客户,建立高粘度的客户关系上,而客户获取、交叉销售是其能力培养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本地生态系统,通过内外合作、价值链专业分工、 跨界联合等,迅速实现业务规模和专业性的提升,并重点关注自营渠道与客户的经营与价值创造。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