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美贸易摩擦的出路:对话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先生

中美贸易摩擦已持续四个月有余。这场争端的双方政府出路何在?它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又将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先生在7月20日德勤马来西亚举办的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形势分享会上给出了解答。会上来自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经济及管理学院代理院长吕国钧教授、马来西亚巴生港自贸区管理机构首席执行官拿督翁忠义先生,以及中国工商银行(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中国业务中心陈炳杰先生共同就贸易保护主义、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的应对措施以及马来西亚经济等话题与250余位线上线下中资企业代表进行了分享与讨论。

吕国钧教授、拿督翁忠义先生、许思涛先生、陈炳杰先生、谭丽君女士(自左至右)莅临现场参与讨论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并不会产生胜利者

当谈到全球视角下的中美经济关系及其对东南亚的影响时,许思涛先生首先分析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对两国的本土经济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潜在影响和冲击。关税之战带来的货品价格上涨,以及随之而来的出口量明显下滑,将引发通货膨胀的压力,并对投资市场产生消极影响。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贸易政策会带来无谓损失,降低两国的福利水平。

许思涛先生就“全球视角下的中美经济关系及其对东南亚的影响”进行分享

许思涛还谈到:“美中贸易摩擦也会对周边国家带来伤害。以亚洲来说,受影响的国家包括越南、马来西亚及泰国,这些都是非常依赖贸易的国家,贸易额占了GDP的120%以上。”

吕国钧教授也从全球化与公共管理的角度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绝非良策,各国需要利用全球治理手段解决问题。

吕国钧教授发表《从全球化与公共管理视野看中美贸易战》主旨演讲

解决争端需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许思涛先生认为,当前美国经贸生态环境中“鸽少鹰多”,对中国态度较为强硬。要想减少贸易摩擦、避免贸易战的爆发,与其继续采取增加进口的策略,不妨在市场准入方面做出更大的改革。相比扩大对美进口而言,中方在金融、汽车以及部分互联网市场扩大开放是更优之选,尤其可以考虑如何运用好美国企业的力量对特朗普产生影响,如放开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可以反映中国开放市场的决心。由此可以兼顾世界各国的利益,防止贸易替代效应对与他国间贸易引发更多摩擦造成负面影响。同时,降低准入门槛也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全面考虑四项重点关切

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国企补贴和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美方在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中重点关切的四项问题。提高贸易谈判效率,增强谈判效果,体现中方解决摩擦的诚意,需要对以上四点进行更加全面的考量,而非单独针对某一方面着力。

 

贸易格局发展将孕育周边投资新机遇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美贸易摩擦所触发的国际贸易格局新发展,为周边国家及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中国企业在这些市场,尤其是东南亚的投资布局打开了新的局面。以马来西亚为例,新版TPP(即CPTPP)和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定都能让马来西亚扩大其市场规模、消除贸易障碍和加强经济效率。再加上马方为吸引外资推出的税务优惠政策,中国投资者进驻马来西亚的条件十分有利。德勤马来西亚中国服务部税务领导人谭丽君也认为:“马来西亚具备许多优势。如果把生产基地放在马来西亚,产品若获得‘马来西亚制造’的认证,将有助于充分利用贸易协定扩张业务。”

东南亚地区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一环,其地理位置绝佳,自然资源充裕,基建行业投资机遇丰富,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驻。十几年来,德勤全球中国服务部在东南亚培养了一支横跨各专业部分的服务中国企业的专精团队,覆盖当地各投资热点国家,助力中国企业立足亚洲,布局全球。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