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
2025全球医疗行业展望
调查显示,本年度医疗系统领导者将致力于优化运营效率、提高生产力和增进患者互动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日
德勤美国健康解决方案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2025年,全球各地的医疗系统领导者将致力于优化运营效率、提高生产力和增进患者互动。来自五个国家逾70%的受访首席高管表示,优化运营效率和促进生产力增长将是其所在机构本年度的工作重点。
普遍来看,全球众多医疗系统目前已步入关键转折点。在预算吃紧的背景下,通常医疗系统不仅需要应对员工的持续短缺、临床医生的职业倦怠和引进新技术的压力,还要设法满足患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
2024年8月至9月期间,德勤美国健康解决方案中心对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荷兰、英国和美国的121位医疗机构首席高管进行了一项调查。这些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这些首席高管的观点为当前行业发展趋势提供了宝贵洞见。1本次调查并未涉及非洲、亚洲、东欧和南欧以及南美洲的医疗机构。虽然此次调查结果主要反映了发达国家医疗市场的观点,但有迹象表明发展中国家可能也有类似的优先事项,不过这一结论尚未通过量化数据加以证实。
展望2025年,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或将加快
加速数字化转型,被视为2025年最有可能对全球医疗系统造成冲击的因素。这一观点不足为奇,原因在于医疗行业在采用数字技术方面,远远滞后于零售和金融等行业。目前,许多医疗系统仍依赖传真机、人工操作以及过时的工作流程,亟需推进数字化转型。
全球各国医疗系统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不一,一些国家已进展十余年,一些国家才刚刚起步。根据调查,约70%的受访者表示,投资于支持数字工具和服务的技术平台对其所在机构至关重要。此外,60%的受访者指出,必须加大对电子病历(EMR)和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等核心技术的投资。约90%的受访首席高管预计,2025年数字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加速,其中有半数受访者预计这一变革将带来重大影响(参考图2)。
调查显示,52%的非美国受访者(81人)认为数字化转型对其所在机构的战略方向产生重大影响,而仅有30%的美国受访者(41人)持有相同看法。部分已部署核心技术的医疗系统正逐步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预测分析及云计算等技术,以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财务运营与临床效能,并提升员工生产力。
大多数受访医疗系统高管表示,其所在机构正致力于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或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探索该技术。逾40%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机构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投资上已获得显著至中等水平的回报,而37%的受访者则认为目前尚无法评估(见图3)。
在全球各地的医疗系统中,仍有大量行政流程依赖人工操作。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AI)等数字技术,这些流程有望实现自动化升级。以患者转诊为例,目前这一流程通常是通过传真、电话或电子邮件进行,之后工作人员还需手动将相关信息录入患者病历。同样,就诊、诊断,治疗方案和出院后护理等数据也依靠人工录入。
自主型生成式AI代理,亦称为“代理式AI”,可助力实现部分行政任务的自动化,以此提升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生产力,并降低医疗系统的运营成本。代理式AI是一种软件解决方案,能够在无需或极少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成复杂任务,达成既定目标。与聊天机器人或自动辅助驾驶系统不同,代理式AI有潜力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并实现跨部门多步骤流程的自动化。
在临床应用方面,用于辅助分析CT扫描、MRI和X射线图像的算法,在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AI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比例超过四分之三。2
尽管生成式AI具备提升效率和生产力的潜力,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演变可能会引发信任危机,进而引起患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顾虑。例如,如果AI模型的训练数据出现偏差或失衡,则由此生成的信息可能并不可靠。另外,如果生成式AI未在合适的数据库中进行充分训练,或未经严格的人工质量审核,就可能会产生“幻觉”或生成虚假信息。在制定生成式AI战略时,这些潜在问题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数字技术在医疗系统中的最大化应用策略
数字技术有望大幅提升医疗系统的运行效率与生产力。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技术的优势,医疗系统应当考虑采取以下策略:3
- 实现数据与核心技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欲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提升效率方面的潜能,获取高质量且客观中立的数据是关键。医疗系统应统筹整合机构内多个平台的数据资源,并重点关注数据治理、流程自动化、隐私保护与安全体系建设。这一现代化改造对于有效部署云计算和生成式AI等新兴技术至关重要。
- 迁移至云端:尚未实现云迁移的机构在部署变革性技术时可能面临挑战。云环境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充足的数据存储空间以及可靠的安全保障,这对于其他数字技术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
- 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数字化转型虽能提升效率,但也加剧了遭受网络攻击的风险。据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受访者(78%)将加强网络安全列为本年度的工作重点。随着全球医疗机构正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未来遭遇网络攻击几乎不可避免。尽管多数医疗系统已投入资源用于提升对网络攻击的早期识别和持续监测能力,但网络攻击手段的日趋复杂化仍构成一项长期的挑战。
大多数医疗系统高管认为,有必要制定更多人工智能法规
逾八成的受访医疗系统高管预计,2025年,生成式AI的广泛普及将对其所在机构产生“显著影响”(26%)或“适度影响”(55%)。同时,他们也一致认为,对这一技术的监管必不可少(见图4)。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正在修订相关法规,以应对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增长,着重确保患者安全及对人工智能工具的全生命周期监管。4同样,欧盟也已引入相应的监管框架,以规范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根据《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所有在欧盟市场上市的人工智能系统均纳入其监管范围。该法案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了定义,将人工智能系统风险划分为不可接受风险、高风险、有限风险和最小风险四个等级。其中,归类为不可接受风险等级的系统将被严格禁止,并逐步退出市场。5
重视医护人员价值
预计到2025年,全球医护人员短缺问题仍将持续存在,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30年,全球医护人员缺口将达1,000万。6在接受调查的医疗行业高管中,逾八成预计其所在机构本年度将面临外部劳动力挑战,如招聘困难和人才短缺。因此,他们表示,其所在机构有必要加大投资,以提高员工留任率和参与度。
近期事件进一步突显了加大投资以提升员工留任与参与度的必要性。2024年初,韩国超过12,000名实习医生发起罢工,要求改善工作环境和减少工作时间。在全球发达国家中,韩国的人均医生比例处于垫底位置,每1,000人仅有2.6名医生。7同年晚些时候,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实习医生也发起了一场持续罢工,要求提高薪资和改善工作条件。据NHS统计,此次罢工导致超过150万个医疗预约服务被迫取消。8同年12月,新西兰约36,000名护士、医疗助理及助产士集体罢工,要求提高薪资、增加人员配置和改善患者安全。9临床人员由于长期承受高压工作环境,普遍面临职业倦怠问题,这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满意度,还可能对患者护理造成不良影响。10
无论其公私性质,医疗系统本质上均属商业实体。然而,与其他将员工视为宝贵资产的企业不同,医护人员在资源分配决策中时常被忽视,尤其是预算吃紧时。尽管如此,如果在整个企业中优先考虑员工的健康和福祉,不仅可以通过减少职业倦怠和提升员工留存率来降低成本,还能激发现有员工的工作效率,并控制新员工招聘和培训相关的费用。
减轻医护人员的行政负担是医疗系统领导者的当务之急。研究表明,这些低价值的行政事务极大地加剧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11据估计,护士的工作中有15%至28%的时间被用于处理这些低价值事务。而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的医生,实际用于陪伴病人的时间可能仅占15%至30%,12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诸如更新病历等行政事务上。数字工具的应用有望简化这些流程,为医生和其他临床人员腾出更多时间直接与病人互动,而这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
根据德勤美国医疗解决方案中心开发的一个模型,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为护士腾出13%至21%的工作时间,相当于每位护士每年可节省240至400小时。在预算紧张且医护人员短缺的情况下,技术能否成为解决之道?德勤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已广泛应用的数字工具能够将护士在行政事务上的耗时减少20%,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患者护理上。
应对劳动力挑战的策略举措
重视员工价值,并提供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工具,有助于打造一个更为健康、积极且高效的员工团队。医疗系统领导者应考虑采取以下策略:
- 技术赋能,减少低价值工作,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减轻行政负担,医护人员能有更多时间陪伴患者及其家属。将技术手段与团队重组、工作流程优化以及工作环境改善等非技术性措施相结合,可为医护人员节省更多时间。
- 培训员工掌握新技术:医疗机构需在教育与培训上投入资源,助力员工适应数字化工作环境。同时,还需向员工保证,引入新技术旨在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意在取代他们的工作岗位。向临床医生普及新技术的潜在价值至关重要,原因在于有些医生可能出于担心新技术引入会分散即时患者护理资源,而对采用新技术持有保留态度。13
- 关注员工的健康与福祉: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67%)认为,医疗机构对员工心理健康和整体福祉的投资至关重要。即便是小幅的时间节省,对于那些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重的临床医生也大有裨益。
满足并超越患者期望
预约临床医生看诊或进行临床检查的等待时间过长,无疑会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依赖公共医疗系统的患者可能需要等待数日甚至数周才能获得预约。例如,2023年,加拿大居民接受MRI检查的平均等待时间(中位数)高达12.9周,较前一年增加了两周之久。14
当期望未得到满足时,依赖公共医疗体系的患者在更换医生或转至其他医疗机构方面,可能不如那些拥有私人医疗保险或自费就医的患者那样灵活。然而,随着信息的普及化,患者能够获得更大的医疗决策自主权。
如今,患者可轻松获取丰富的健康数据。随着这些信息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类应用程序和数字工具的普及,患者能够做出明智的医疗决策,并掌控自身的健康旅程。此外,患者与零售和金融行业的互动体验,同样提升了他们对医疗系统和医生的期望。这些行业体验正在重塑患者的期望和偏好,预计2025年医疗系统将迎来重大变革。
逾七成的受访医疗系统高管(72%)将“改善患者体验、增进患者互动与信任”列为2025年的工作重点。不妨借鉴这一点:丽思卡尔顿酒店为“取悦”顾客,利用数据分析打造个性化体验。15同样,医疗系统也可借助数据分析和数字工具来预见潜在的健康危机,从而改善患者体验。举例而言,利用基于电子病历(EMR)数据开发的算法,可以识别出那些存在心脏病复发风险的患者,便于临床医护人员及时干预,帮助患者降低健康风险。16
虚拟医疗或居家医疗等替代性医疗服务模式有助于满足患者不断变化的期望。近九成的受访医疗系统高管预计,其所在机构2025年的战略规划,将受到数字工具、互联医疗服务及虚拟医疗不断普及的影响。虚拟医疗有望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同时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以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乡村地区为例,居民前往最近的医疗机构就医需要耗费数小时,而预约一项医疗服务则可能需要等待数周乃至数月之久。印度的医疗行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旨在提供更加便捷且可负担的医疗服务(详见侧边栏,“亚洲多国正向数字化转型迈进”)。17在更为发达的国家,虚拟医疗正与患者门户网站及应用程序相融合,借此连接患者与医疗团队以及医疗生态系统其他部分,以增进患者互动。
亚洲多国正向数字化转型迈进 尽管对数字化转型颇有兴趣,亚洲一些国家医疗行业领导者与政府官员正致力确保其拥有格式正确且存储适当的数据,以有效推进数字化转型。例如,新加坡卫生部于2024年底宣布,该国九家私立医院已全部承诺接入国家电子健康记录(HER)系统,共享患者健康信息。18目前,马来西亚正在建立全国性的电子病历(EMR)系统。19IHH Healthcare作为一家在10个国家经营着80家医院的私营企业,近期已将其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部分医院的现场数据库系统迁移至云端。20 日本政府正在开发一套系统,旨在整合不同医疗系统和平台的数据,此外,也在推广云端EMR系统的广泛应用及其互操作性,以加快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进程。日本厚生劳动省正在放宽监管限制,并提供财政补贴,以支持全国范围内医疗信息的共享。21 印度卫生和家庭福利部推出了Ayushman Bharat数字化计划,旨在打造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医院、诊所、保险公司、医生、实验室以及药店连接起来。22此外,印度国家医院和医疗服务机构认证委员会近期发布了关于医院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的初步标准。23 根据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卫生部于202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地80%的医疗机构尚未应用数字技术,且有2.7亿份患者记录仅以纸质形式存在。为此,印度尼西亚政府出台了《数字化医疗转型战略蓝图》,为医疗行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清晰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24 |
虚拟医疗有望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但也可能导致成本上升
虽然虚拟医疗可以改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但若因此减少面对面就诊次数,可能会增加医疗系统的成本。例如,虚拟病房或可用于缓解医院床位紧张的问题,但如果虚拟医疗和居家医疗选项未能释放床位资源,反而可能增加成本,并加剧医护人员的压力。
在美国,消费者与医疗系统在虚拟医疗方面的认知似乎存在分歧。根据《德勤2024年医疗消费者调研》,尽管虚拟医疗需求不断攀升,但一些医疗机构却已减少或终止提供相关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约65%的受访者认为,虚拟医疗比传统面对面医疗护理更为便利。此外,在全球其他地区,虚拟医疗的需求也超出了服务供给能力。然而,虚拟医疗并未得到系统地构建。在许多国家,虚拟医疗仅仅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采用的一种应急措施。
资本获取受限以及对投资回报率的严格审查等挑战,可能会减缓虚拟医疗的采用速度。医疗系统应考虑开展定价分析,探究虚拟医疗与面对面医疗护理在不同患者群体、预约类型及不同治理环境下的财务影响,从而为识别增长机遇以及提高患者留存率提供宝贵洞见。
此外,医疗系统应致力于完善流程设计与运营策略,确保虚拟医疗服务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这将涉及扩充服务能力,以提高患者接待量并拓宽业务范围。得益于预约周转率的提升,临床医生能够接诊更多患者。同时,诊所也可以通过安排临床医生在线轮班,延长问诊时间,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随着其数字化水平与效率的不断提升,医疗系统应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尽管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与医疗专家进行沟通,但仍有部分人群可能无法使用这些设备或宽带服务。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对虚拟技术的操作不甚了解,或者缺乏进行虚拟诊疗的私人空间。因此,医疗系统需与其他利益相关方携手,共同制定多渠道服务提供和患者互动策略,助力提升服务对象的数字与金融素养。若不在该领域进行投资,数字化转型可能会加剧医疗不公平等现象。
满足患者期望的策略举措
医疗系统通过消除低效环节,或许能更好地满足患者不断变化的期望。这不仅有助于增提升患者的忠诚度、树立医疗机构声誉和品牌形象,还能通过亲友推荐推广医疗服务。因此,为了提升效率,增进患者互动,并打造更好的患者体验,医疗系统领导者应考虑实施以下策略:
- 评估替代性医疗服务模式:许多人对于尝试更加新颖、更高效的医疗服务获取方式颇感兴趣。医疗系统借助虚拟医疗、居家医疗、零售医疗等替代性医疗服务模式,可就地为患者提供服务。然而,医疗系统不应局限于复制面对面的就诊体验,而应探索超越患者期望的方法。调查显示,63%的受访者预计,其所在机构在2025年将投资于替代性医疗服务模式、新设施或新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式。
- 运用数字化工具增进患者互动与福祉:医疗行业的未来日趋数字化,那些积极迎接这一变革的医疗系统,有望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占据优势。逾七成的受访医疗系统高管(72%)认为,投资于支持数字工具应用的平台至关重要。公共医疗系统通过改善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有望降低成本。数字化工具的开发应考虑所有群体的需求,并确保医疗服务能够覆盖不同人群。
- 寻求提高流程效率的途径:就医等待时间过长可能影响患者的满意度,也可能让员工因无法满足患者需求或未能及时为患者提供治疗而承受压力。因此,医疗系统领导者应探索工作流程自动化或优化措施,以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并全面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优先关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性问题 极端高温、烟雾以及空气中的花粉浓度过高,正在加剧哮喘等慢性疾病的症状,同时也导致中暑等病例增多。25此外,气候变化也加大了感染蚊子、蜱虫等昆虫携带的虫媒传染病的风险。随着气候变暖和湿度增加,蚊子繁殖速度或将加快,从而增加了人们感染西尼罗病毒病、寨卡病毒乃至登革热的概率。26气候变化可能直接作用于环境,从而加剧那些可能影响身心健康的社会经济问题。 医疗系统负责为患有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相关疾病的患者提供治疗,而其自身也加剧了气候变化。全球医疗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5.2%。27虽然医疗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健康问题上具备独特优势,但调查显示,仅有10%的受访高管将相关健康问题列为优先事项,即使有46%的受访高管预计这一问题在本年度会对其所在机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投资于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改善人们健康状况和减少服务需求来降低医疗成本,比如减少哮喘发作和急诊就诊次数。然而,若缺乏有力的财政激励或政策指令,这类投资则难以实现。目前,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倡议常常被视为开支项。将这类倡议融入其他倡议中,或将加快其实施进程。 |
致力实现2025年医疗行业目标
推进医疗机构数字化转型,仍然是全球各地医疗系统的首要任务。不论地域差异,医疗行业已蓄势待发,迎接数字化转型。此次转型将使用自动化流程替代人工流程,有望大幅提升运营效率。此外,还将通过接管低价值的行政事务来提高员工的生产力,确保更多资源直接投入患者护理中。考虑到劳动力成本通常在医疗系统成本中占据较大的比重,28那些能够提升员工生产力和效率的技术有望为行业带来积极的投资回报。此外,这类技术还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整体就医体验。同时,全球多个医疗系统正面临临床人员短缺的问题,难以充分满足医疗服务需求。
尽管面临预算有限、临床人员短缺,以及新技术应用的压力,许多医疗系统领导者对于在2025年实现成本削减和改善患者体验的目标仍持乐观态度。
尾注
1.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Health spending,” accessed Jan. 13, 2025.
2. Katie Palmer, “Generative AI is transforming radiology, and it’s only the beginning,” STAT, Dec. 6, 2024.
3. Deloitte Global, “Trust in the era of generative AI,” August 21, 2024.
4. Dr. Chinta Sidharthan, “FDA strengthens AI regulation to ensure patient safety and innovation in healthcare,”News Medical, Oct. 16, 2024.
5. Jelena Schmidt et al., “Mapping the regulatory landscap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health within the European Union,”npj Digital Medicine 7, 229 (2024).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 workforce,” accessed Jan. 13, 2025.
7. Lee Hae-rin, “Korea ranks 2nd-lowest in number of doctors among OECD nations,” The Korea Times, July 26, 2024
8. Catarina Demony, “Junior doctors in England vote to accept government pay o丘er after long dispute,” Reuters, Sept. 16, 2024.
9. RNZ, “36,000 nurses strike nationwide after ‘distressing’ pay o丘er,” The New Zealand Herald, December 2, 2024.
10.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Committee on Systems Approaches to Improve Patient Care by Supporting Clinician Well-Being, “Extent and consequences of clinician burnout,” Taking Action Against Clinician Burnout: A Systems Approach to Professional Well-Be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19), pp. 63-80.
11.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Committee on Systems Approaches to Improve Patient Care by Supporting Clinician Well-Being,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Clinician Burnout and Professional Well-Being,” Taking Action Against Clinician Burnout: A Systems Approach to Professional Well-Be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19), pp. 81-126; Abraham Kim and Daniel Novinson, “Administrative burden remains biggest driver of burnout, doctors say,” Op-Med, August 22, 2022; William Hillmann, Bryan D. Hayes, John Marshall, Marjory Bravard, Susan Jacob, Rosy Gil, and David Lucier, “Improving burnout through reducing administrative burden: a pilot of pharmacy-driven medication histories on a hospital medicine service,”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36, no. 8 (2021): pp. 2511–2513;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ddressing health worker Burnout: The U.S. Surgeon General’s advisory on building a thriving health workforce,” Aug. 2, 2024.
12. Bill Siwicki, “Automation helps return time to patients, reduce clinician burnout,” Healthcare IT News, August 25, 2023.
13. Sabur Safi, Thomas Thiessen, and Kurt JG Schmailzl, “Acceptance and resistance of new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medicine: Qualitative study,” JMIR Research Protocols 7, no. 12 (2018): p. e11072.
14. Mackenzie Moir, “Canadian patients face long waits for diagnostic imaging,” Fraser Institute, Dec. 29, 2023.
15. Christopher Risk, “How the Ritz-Carlton creates a 5 star customer experience,” CRM.org, Jan. 25, 2024.
16. Dan Riskin et al., “Abstract 13797: Enabling advanced real-world evidence in heart failure: A Pilot study defining preferred approaches to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data use,” Circulation 142, no. 3 (2020).
17. Sandeep Inampudi, Eslavath Rajkumar, Aswathy Gopi, K S Vany Mol, and K S Sruthi, “Barriers to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Indian health sect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11, no. 632 (2024). Rajeev Dubey, Joe Matthew, and Ashutosh Kumar, “The conversation: Punit Renjen, Global CEO, Deloitte,” FORTUNE India, March 8, 2022.
18. Adam Ang, “All private hospitals in Singapore to connect to national EMR,” Healthcare IT News, November 20, 2024.
19. Adam Ang, “Malaysian primary care giant CareClinics partners with HIMSS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ealthcare IT News, Sept. 13, 2024.
20. Adam Ang, “IHH Healthcare migrates Malaysia, S'pore database systems to cloud,” Healthcare IT News, April 21, 2024.
21.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Japan medic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ept. 17, 2024.
22. Bakul Patel, “Supporting India’s digital health transformation,” Google News, Oct. 3, 2024.
23. Healthcare Asia Magazine, “NABH launches preliminary standards for HIS, EMR systems; seeks feedback,” Medical Buyer, July 24, 2024.
24.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Blueprint for digital health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2024 for Indonesia”.
25. Asthma and Allergy Foundation of America, “Climate change and health,” accessed Jan. 13, 2025.
2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Vector-borne diseases,” March 2, 2024.
27. Stephanie Dutchen, “Confronting health care’s carbon footprint,” Harvard Medicine, Autumn 2023.
28. American Hospital Association, “America’s hospitals and health systems continue to face escalating operational costs and economic pressures as they care for patients and communities,” Ma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