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相关新闻

信息化管理是大企业实现全面税务风险管控的必由之路

大企业如何实现信息化管控税务风险?德勤中国“税务管理咨询服务”的领导合伙人林绥先生撰文,首次提出了大企业税务工作的“生态环境”这一新概念,据此分析了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环境及其成因,提出了运用信息化系统和手段管理控制税务风险的生态结构和基本层次,并且提供了开展税务信息化规划的核心注意事项。

本文收录于吉林财经大学大企业税收研究所电子期刊《大企业税收研究》(总第12期,2017年第1期)。您可在本页阅读全文,或通过二维码浏览该期电子期刊的全部内容和其他信息。
 

重点摘要

“大企业税务工作,直接受到企业经营中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大企业税务工作的‘生态环境’。”

“税务机关在大数据信息采集、交易信息集中化、风险排查信息化、关联交易信息透明化、申报信息处理自动化等方面的积极推进,直接倒逼大企业集团自身的税务信息化建设。”

“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可以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税务基础标准化;二是税务计算自动化;三是税务风险监控信息化;四是税务规划支持大数据化。四个层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实现使大企业税务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信息化管理是大企业实现全面税务风险管控的必由之路

2016年,全国税务系统推广应用上线“金税三期优化版”,不断推行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征管数据采集、风险评估和电子稽查等措施。尤其是实施“营改增”后,发票管理系统的提升和完善,以及纳税人翘首以待的电子发票管理系统,都在推动税务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纳税人信息的透明化。涉税专业咨询机构纷纷在纳税申报、风险评估、税务法规推送、税务培训等方面研发信息化工具。同时,许多大型企业也在寻求依托信息化平台,提升税务风险管控的水平。

大型企业集团,由于经营范围覆盖面大,跨越国内外地域广,涉税种类多,其面临的税务管理环境特别复杂。同时,大企业的税务问题和风险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或不明确(政策风险);二是由于经营领域的前沿性和边缘性,导致征纳双方常常无法完全直接适用现有税收法规(法规滞后风险);三是税收机关征管口径和政策执行不一致(征管风险);四是商业实践与税法规定之间的不协调(市场风险);五是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与经营发展规模不匹配(内部管理风险);六是由于纳税遵从与商业利益之间取舍观念不正确而造成的主观不遵从(遵从观念风险);七是财税人员的能力素质欠缺(人员能力风险)

大型企业集团的税务工作,直接受到企业经营中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大企业税务工作的“生态环境”。用税务信息生态的思维和方法论看,大企业的税务活动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由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和供、产、销、研等业务链构成的内部生态系统,以及由政府监管机构、客户和供应商体系、资金融通体系等构成的外部生态系统。两个生态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的多重交互信息流连接。这些交互信息流包括从业务交易活动开始的业务信息流,到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财务信息流,再到进一步生成的税务信息流及最终输出的税务结果和申报信息。税务差错和风险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生成、隐藏、传递,甚至形成叠加蔓延效应。从这个视角来看,应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规范业务信息流的税务遵从,通过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排除常规信息流中人为操作失误,减低非常规信息流中因人为判断和处置失误而带来的遵从偏离风险。在税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方法中,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排除和降低人为操作和判断风险是最有效的途径。同时,内部系统的遵从和规范常常会受到其与外部系统交互而带来的反制和干预,从而造成在这个从业务到税务计提和申报过程中,任何环节被迫出现与税法要求不吻合不规范的操作和运行时,就会产生税务隐患或直接税务差错。这种非内生性既有风险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控其动态变化及制定补救措施。另外,通过实施税务信息化系统,提升集团性企业税务信息传递、采集和分析的完整性、精细度,透明度和及时性,可以进一步实现集团的税务风险动态监控信息化和税务规划分析的数据化。

一般而言,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可以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税务基础标准化,包括税务基础数据和信息流;二是税务计算自动化,包括税务规范和计算申报的自动化;三是税务风险监控信息化;四是税务规划支持大数据化,包括大数据分析和税务规划的信息化辅助支持。这四个部分是相互依赖并可以逐级叠加的,四个层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实现将使大企业税务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税务基础标准化

为了实现税务遵从信息化和自动化,企业需要将生产经营中各要素(如人员、资金、有形和无形资产)和各流程环节(如研发、采购、生产、存储、销售/服务等)形成的各种涉税数据,以及经营链中的实物流和资金流形成的“信息流”,按照税务法规和内部管理的要求进行标准化。这些数据的设定和分类颗粒度、生成、流转、归集,不仅要符合商务、法律、账务、资金和信息技术系统的要求,还必须与税收法规和后期三个层次税务信息化的要求相匹配,即要充分考虑纳税申报、风险控制、税务规划分析对数据和信息流的准确度、精细度和税收规范性的要求。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这个过程的人工操作,控制人工介入的范围和程度,尽可能提高系统自动化水平,降低税务管理人为差错风险。企业基础信息数据的税务标准化水平,也会影响到以其为基础的税务计算和申报风险监控、规划分析功能的信息自动化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完整性。这个层面的信息流建设和按税务要求对业务、财务、税务三个环节的梳理、改造、固化是规范税务流程的重要工作。税务基础标准化是税务信息化建设整体系统的基础。

税务计算自动化

税负计算和申报信息产出的自动化,是指通过信息系统的自动采集、计算和生成各税种的定期、不定期申报和缴付数据,并为财务报表提供当期和递延税负科目的计算。这个自动化过程不仅是为了尽可能地去除手工计算和人工采集、编制和输入申报信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而且为实现集团化的税务遵从规范化和集约化共享服务创造条件。

税负计算和申报信息的生成,依赖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中相关的涉税数据和产出的信息,例如,增值税、印花税等依赖于采购、销售、资金结算、资产管理、存储管理系统、合同管理、发票管理等内部信息系统的数据和信息流,还会涉及从外部系统输入的数据和信息,如税务机关的发票核对和认证信息、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以及供应商和客户的系统输出的数据和信息。所得税需要账务、人事、出纳、内部交易结算等多个系统的数据和信息来源。

要实施计税过程的信息自动化,首先要进行规范化处理,即需要确认经营业务、账务,财务数据输出全流程的税务合规性,排查现有税务风险,增补缺失的操作环节和信息,保证税务处理的合规性和所需涉税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前端数据的失真会导致后端税负计提和申报信息的错误或缺失。因此,税负计算和税务信息自动化实施过程本身是一个“查隐患”、“去风险”的管理提升过程,不是简单地采用一个自动申报软件就可以解决的。这个风险排查、评估、处置、设计和实施的规范化过程,涉及的工作超越了税务和信息系统技术本身,梳理工作要前移到业务端和账务端甚至外部第三方。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中国的税收法规自身的完善性和精细度还不能完全适应纳税人自我遵从的期望要求。普遍存在的地方执法口径差异和有些行业惯例与税收法规之间存在的矛盾等因素,使企业一般都会存在税务处理的不确定事项,从而在前期风险和流程的梳理、后期定位和设计工作中,企业必须要承担一定程度的遵从不确定性,这类税务风险无法靠企业内部管理和信息系统完全予以排除。

税务风险监控信息化

税务风险监控信息化至少涉及三个方面:单体企业税务微观既有风险事项操作差错风险的动态监控;集团内各成员企业宏观税负指标的动态监控和风险预警;集团宏观涉税指标的统计和分析。

首先,如前所述,在企业内外环境影响下,企业总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既有税务风险,即风险程度在管理层愿意接受的范围内的那部分合规不确定事项或明确不合规的小微税务事项。这类情况在实务中普遍存在于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的日常处置中,即企业可以接受的税务风险。但是,这些税务处置的合规性不确定事项和小微不合规事项,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在风险规模和影响范围等方面发生动态变化,很可能会超过原先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和规模(阈值), 从可以接受的风险演变成不可接受的风险事项。一旦其规模和影响范围超出了企业可接受水平时,企业需要重新评估是否可以继续作为“可接受”的税务处置,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些既有风险事项进行日常的动态监控。企业的业务、财务和税务信息流的系统化和自动化,为动态监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前提条件。系统可以通过预设指标、自定指标和勾稽核对体系,对常规风险点和特定风险点进行监控,还可以提供差错搜索和数据比对为事后寻找风险成因提供信息资料。

其次,监控和统计分析集团内各法人单位(纳税实体)的宏观税负指标。这是集团性企业对下属成员企业实行日常税务事项自主管理模式下总体税务风险管理的一个手段。这种管理风险的方式,与前述的从数据、流程和计算等微观环节入手的风险管理信息化手段的不同点是,通过监测成员企业的税负和相关指标的不正常波动来提供警示,从而进一步分析排查是否发生了不可接受的税务风险。这一方法需要建立税负指标体系和与税负相关的自变或因变要素的间接指标体系(如成本波动或市价波动),从而进一步进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税负波动对比可分为纵向自我比对和横向行业比对。目前由于可比数据的量和质存在不少限制,横向行业比对的信息化工具的实效性不高。企业内部监控还需要集中在异常性变动监控的纵向比对和内部指标勾稽核对方面。

第三,集团宏观涉税指标的风险监控和分析,应主要集中在对集团关联交易内部政策执行状况的动态监控、集团宏观税负,包括分业务板块的税务贡献(或负担)的统计和分析。这些统计和分析可以为总体税务风险管控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税务规划支持大数据化

集团经营下的宏观税务规划,通常需要通过对历史经营成本,盈利构成,供应链收益中地区和要素(技术、市场、成本)的贡献度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对未来的收益贡献和供应链环节成本等场景进行模拟和预测。税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为大企业税务团队和管理层进行税务规划和决策提供了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条件和可操作的工具。但是这些都只是对传统人为规划和决策的辅助和支持,这种分析工具还不是期望中的智能化(拟人化)税务规划。

随着各国税务机关联合对税务信息分享和透明化要求的不断提高,涉税信息的维护、汇集、编制和披露正逐步成为大企业全球化经营中一项全新的、无法回避和推延的法定责任和繁重的工作。不能实现企业内部的税务信息化,要履行全球信息披露的繁重任务将会是非常艰难的,因此,无论是纳税遵从、风险监控还是税务分析和规划,没有信息化系统和工具的支持,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就无从真正实现。

总结以上分析,大企业在规划和实施税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预判几个重要问题:

  1. 税务是业务和财务安排处置的后续结果,税务风险的管控必须从业务和财务端开始规范。业务安排要服从税务规范的要求,势必与业务安排和处置的自主性和市场适应性产生冲突和矛盾。因此,税务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IT项目,它是一个涉及企业整体业务链,所有管理部门,和所有经营要素的系统工程。它必须是一项“一把手工程”。
  2. 大企业税务风险不是形成在一个封闭的内部生态环境里的,会受到企业外部政策、执法、市场监管、法治水平、供应链各方遵从程度和遵从条件的直接影响和制约。信息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内部的税法遵从效率和遵从水平,但无法排除和解决所有税务风险。
  3. 税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渐进过程, 需要由基础建设到自动化应用,再到大数据分析逐步推进。做好税务信息化需要认真审慎地事前规划和安排,不能也无法一蹴而就。另外,税务信息系统还要随着外部法规、遵从要求的变化、自身业务的发展和蜕变而不断地完善和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平台会对税务管理产生革命性的推动和影响。
  4. 税务机关在大数据信息采集、交易信息集中化(发票管理的未来方向)、风险排查信息化手段、关联交易信息透明化、申报信息处理自动化等方面的推进速度,直接倒逼大企业集团自身的税务信息化建设,大企业应该及早谋划自身的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通过以下二维码浏览《大企业税收研究》(总第12期,2017年第1期)的全部内容。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