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承前启后,稳步迈入“新发展阶段”——《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在今天(2021年3月5日)开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再次强调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明确了今年的经济增速、就业、物价、减排等目标,体现出政府对于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视,可以预期未来宏观政策将立足于精准发力、提质增效。以下我们将基于对中国经济的长期观察,从宏观和行业角度展望未来中国的政策重点,以及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2021年政府工作目标一览
指标名称 |
2020年政府目标 |
2020年实际值 |
2021年政府目标 |
GDP同比 |
未设 |
2.3% |
6%以上 |
CPI同比 |
3.5%左右 |
2.5% |
3%左右 |
单位GDP能耗下降 |
未设数字 |
- |
3%左右 |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 |
900万人以上 |
1186万人 |
1100万人以上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6%左右 |
5.6% |
5.5%左右 |
货币政策 |
更加灵活适度 |
- |
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
M2 |
明显高于去年 |
10.1% |
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
宏观杠杆率 |
未提 |
270.1% |
基本稳定 |
财政政策 |
更加积极有为 |
- |
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
赤字率 |
3.6%以上 |
- |
3.2%左右 |
减税降费 |
超过2.5万亿元 |
2.6万亿元 |
未设数字 |
数据来源:《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Wind
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概览
2020年对中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基础上,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且如期完成“第一个100年”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顺利。2021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将坚持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十四五”开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且以后经济复苏势头良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将朝着常态温和回归,但仍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2021年财政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但相比2019年还是扩大的。
- 稳定就业、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依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同时针对教育、卫生健康、住房、基本民生保障、精神文化、社会治理等热点民生话题一一作出回应。
- 国内市场是新发展格局的立足点,未来一年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多手段增加居民收入,充分挖掘国内消费市场潜力,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
- 双循环发展格局需要外循环与内循环的良好畅通,将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定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 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依靠全面深化的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政府层面,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企业层面,要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市场层面,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务院已经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十四五”时期将为未来十五年的发展打好框架基础
- 立足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将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 科技创新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更加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引领地位,保障科研人员的成果获得感,多手段推动产业创新,实现产业可控发展,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 推动绿色发展目标落地 。《政府工作报告》在绿色发展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要求在2021年,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协调发展。“十四五”将更加聚焦于协调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对脱贫攻坚的衔接,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抓手,着重解决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 多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深化“放管服”以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消费品与零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对消费行业释放了以下信号:
- 在消费端,鼓励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消费环境稳步提升消费能力。报告提到通过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同时报告还提出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
- 在供给端,鼓励大宗、环保、新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供给。报告提出,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同时报告指出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此外报告提出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
- 从流通端来看,鼓励提升消费流通环节的数字化、普惠性、便利性、公平性。数字化方面,报告提出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普惠方面,报告指出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便利性方面,报告提到保障小店商铺等便民服务业有序运营;公平性方面,报告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
物流
两会对物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本增效,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发展跨境电商以及推进供应链发展等四个方向。
- 降本增效,通过降低综合运输成本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推行公路差异化收费、取消港口建设费、和降低民航发展基金征收标准均将进一步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 健全城乡流通体系。继续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物流企业下乡入村,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年物流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
- 鼓励发展跨境电商,开拓多元化市场。政策方面将优化调整进口税政策,同时优化口岸清关流程,实现跨境购物便利化。
- 继续发展物流供应链全面数字化。体现在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进程,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推动物流供应链体系全面数字化转型。
制造业
政府工作报告对制造业发展释放的信号可以概括为“三提一降”——即提速创新、提高供应链稳定性、提升企业协同,同时降低制造业生产经营和融资成本。
- 以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将制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 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支持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 提倡鼓励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企业配套的协同发展模式,夯实产业基础。
- 强调降低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性行业收费水平,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市场化交易,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一系列指导意见,降低制造企业生产经营和融资成本。
能源与资源
能源与资源行业将围绕“改革、绿色、开放”三个重点发展。
- 能源行业改革、降低收费水平、做优做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仍是大方向。
-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提出制定2030年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全国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一系列绿色发展措施。
- 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能源行业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重大项目合作,及提升对外投资质量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生命科学与医疗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了关于医药和医疗行业的诸多政策,着重在保障人民基础医疗卫生的同时实现产业创新发展。
基础改革:
-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 推动药品集中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将更多的慢性病和常见病药品,以及高价值的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以实现患者用药负担的减轻。
- 提升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完善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
- 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以及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产业创新:
- 坚持中西药并重,加快出台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 加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和规范化,优化预约诊疗措施,推动线上线下的联动来塑造更便捷利民的医疗服务和产品。
从以上趋势来看,我们建议行业中的企业需要更多专注在提升研发创新能力以体现自我差异化,企业转型以适应数字化应用和政策的出台也是必要的。普惠和鼓励创新将是未来的两大关键词。
科技、传媒与电信
从两会可看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将着重于创新的基础以及创新的质量两方面,促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以及科技实力进一步的提升。
在创新基础方面:
- 采取多维度的手段加强创新基础建设发展。
- 加速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如国家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创新平。
- 基础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将涵盖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 地域的维度来看,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科技创新中心以及产业创新高地的大格局,迎来更多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在创新质量方面:
-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利用举国机制以及创新生态,攻克重要领域,如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等“卡脖子”技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最关键的议题。
- 深化与提升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涵盖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电商扶贫等。
- 同时,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将稳步建设。
而提升创新基础与质量离不开资金与生态机制的建设,为此:
- 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4%,使得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至60%以上。
- 国家也将同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研发。
金融
- 继续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货币政策“稳”字当头,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
- 稳健货币政策合理适度。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名义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 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如1)延期还本付息、再贷款贴现力度加大;2)金融机构相关考核评价、尽职免责制度持续完善;3)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等 。2021年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
- 继续深化金融重点领域改革。1)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如混合资本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2)强化公司治理,股东穿透监管透明;3)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4)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展市场融资渠道(推进注册制改革,债券市场建设加强);5)强化金控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前提下进行。
- 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着力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租赁住房税费负担降低,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的住房困难。
- 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加快发展。十四五期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65岁以上老人比例达到14%),实现基本养老全覆盖;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第三支柱,作为新兴业态提供商业养老保障。商业养老金也将作为长期保障资金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总结与建议
- 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走上正轨,宏观政策和经济走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 公平发展的政策导向将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会,从企业层面体现为政府对于“反垄断”的推进,从民生层面体现为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领域的普惠措施。
- 科技创新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最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 供应链调整、脱碳目标、资本市场改革和国内消费市场决定着未来行业格局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