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焦点专题】第五十六期

发展绿色金融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是驱动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也是深化国际金融合作的重要纽带。

发布日期:2023年1月13日

(原文刊发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2.09-10 总第39期)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首次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为统领,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图。“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助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015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要“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首次被列入国家重大决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2016 年被誉为我国绿色金融元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着力推动构建覆盖信贷、债券、保险、基金、碳金融等产品工具和政策的绿色金融体系,在适当领域运用公共资金给予激励,并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积极稳妥地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2017 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细化任务目标,出台《落实〈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分工方案》,逐条落实牵头单位和成果进度,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自此,中国在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等方面构建了全面的政策框架,成为了全球首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

 

完善绿色金融要素,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功能

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在顶层设计的要求下统合各方,具有“自上而下”的发展特点。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在绿色金融标准、环境信息披露、绿色金融评价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结合区域发展因地施策,创新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极大支持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一是开展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准建设。2016 年,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作为“十三五”时期金融业标准化的重点工程之一。2019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出台《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及解释说明文件,是我国建设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的又一重大突破。2021 年,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两项行业标准,填补了相关领域绿色金融行业标准的空白。同年 4 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  年版)》发布,更新并统一了绿色债券相关管理部门对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2022 年 7 月,首个融合中国实践情况与国际标准绿色原则框架的《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发布,标志着国内初步统一、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正式建立。

二是强化绿色金融监管和信息披露。随着绿色金融在中国的迅猛发展,针对绿色金融的监管体制也在逐步建立。在信息披露方面,2021 年 5月,人民银行印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提出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 24 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工作。2021 年 7 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的发布使得推动金融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迈出重要一步。2022 年 6 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加强投融资流程管理,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

三是因地制宜探索地方绿色金融发展路径。2017 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甘肃、新疆、重庆七省(区、直辖市)十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全国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积累经验。为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地方政府积极出台各项政策,创新引领作用突出,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改革创新试验区不仅支持了地方绿色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同时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水平,为推动各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在全国范围内扩大绿色金融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丰富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其中,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在全球范围来看表现尤为突出。截至 2021年末,我国绿色贷款存量规模高达15.9 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自 2013年以来,国内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稳步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5%,2021 年更是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33%。截至 2022 年 6 月末,绿色贷款余额为人民币19.55 万亿元,同比增长40.4%,增速再创历史新高。此外,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并将继续成为快速发展的全球绿债市场的重要引擎之一。

五是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2016 年,中国担任 G20 主席国期间倡议发起了 G20 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引领形成绿色金融全球共识。2017 年,中国人民银行参与发起设立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该网络正在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平台之一。2018 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伦敦金融城绿色金融倡议”共同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以强化对投资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化。此外,我国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参与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多家金融机构相继采纳“赤道原则”、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B)等国际准则。2021 年,人民银行担任 G20 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牵头起草《G20 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和《G20 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获得 G20 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核准。

 

深化绿色金融“双碳”内涵,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首次宣示“双碳”目标。随后,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我国绿色发展进入新阶段。2020 年 5 月,中央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2021 年 10 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作为顶层设计发挥统领作用,此后,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并陆续出台。截至目前,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各领域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气候投融资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也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 年 10 月颁布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将气候投融资提上议程,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2022 年 8 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公布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12 个市、4 个区、7 个国家级新区共 23 地获批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与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的成立将起到重大示范作用,为全国各地开展低碳发展与气候适应战略转型提供宝贵的发展路径与模式经验参考。

伴随着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气候减缓与适应、气候投融资、气候风险管理和“净零”目标等成为金融机构亟需面对的新议题。这也对金融机构深化绿色金融的战略内核、实现绿色金融科学发展路径、提升绿色金融的管理体系建设等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发展绿色金融,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金融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包含着服务和引导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绿色金融由于其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服务,作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已逐渐成为实现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绿色金融是驱动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绿色金融旨在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以支持经济的绿色化转型。当前,中国正处在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业通过市场化原则引导更多社会资本从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流向绿色产业,有效降低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成本,为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绿色金融是深化国际金融合作的重要纽带。自《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全球已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可以说,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广泛的国际共识。绿色金融在全球经贸、投融资、技术和产能合作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助于提升国际金融合作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推动疫后全球经济绿色复苏。
 

相关阅读:

可持续发展焦点专题

Fullwidth SCC. Do not delete! This box/component contains JavaScript that is needed on this page. This message will not be visible when page is activated.

-video-no-top-padding- , -fullwidth-scc-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