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十四五行业研思】汽车:蓄力智能电动时代

中国汽车行业在政策、技术等因素驱动下,经历了高速增长、增速放缓、行业转型三个阶段。未来5年,行业将开启二次增长——中国汽车消费普及度、成熟度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需求逐步被市场认可,获得更广泛消费基础,新兴技术经历了几轮试错后也加快了商业化步伐,上述因素都将为产业二次腾飞提供强劲动力。

长期以来,政策导向、经济基础、市场需求、科技驱动四个宏观因素孕育并推动了汽车产业链的六大产业趋势:即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新四化)和数字化、高端化。

 

图:十四五期间六大产业趋势的影响将贯穿汽车产业链

例如从最新的政策导向看,近期召开的全国两会和“新基建”规划分别将新能源充电桩作为汽车产业下一阶段的发力重点,年初出台的“新基建”战略更是将充电桩同5G、物联网等尖端产业一起列为七大关键领域。这一轮电桩的建设也将彻底告别以往建站布桩的投资特点,更多基于用户需求建设多元的补能体系、关注电动车大规模普及后“车电网新型交互关系”的建设,例如电动车在需求(充电)和供给(储能)两侧形成同配电网的双向互动,并以此导入新的商业模式。此外,智慧交通作为“新基建”的融合基础设施层被重点提及,期间汽车产业将作为重要载体,充分利用5G、大数据中心、卫星导航等信息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建设先进完备的智能汽车基础设施体系。

预计这几个宏观因素连同已经催生的六大新兴趋势,将贯穿包括零部件供应商(包括传统和新一代技术开发商)、主机厂、经销商、共享出行服务商、充电网络运营商、客户等各个产业链环节,成为十四五期间汽车产业发展变化的主旋律。

首先,产业需求变化将带去研发重心和研发模式的变化。十四五期间,汽车产业生产需求将进一步从以内燃机为核心的传统汽车制造,转向以电气化为驱动、智能网联为差异化竞争的新能源汽车的制造。这一趋势也造成主机厂在采购和对零部件企业技术能力期望的转变。同传统做法不同的是,除了建立新的供应商渠道和网络之外(例如软件企业成为新的一级供应商),一些主机厂努力提升独立研发和自产比例。过去一年,外资车企已开始主动调整内部资源,削减传统动力上的投入,部分燃油车车型将不再开发后续换代产品,将节省的成本全部投入到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汽车电子、操作系统、软件等新兴领域。大众汽车斥资70亿欧元筹建5000人团队的软件开发部门,并计划到2025年集团内部软件技术开发比例提升从目前的不到10%提升至60%以上。国内主机厂也加快了研发转型的进程,例如上汽集团于2020年初成立了软件研发中心,专注于提升智能网联时代所需的软件开发、智能座舱设计、汽车电子和数据系统能力。

研发重心的调整同时也带来开发模式、管控方式和合作形式的变化。数字化“短周期、高迭代”的特性,促使主机厂将硬件和软件开发相互分离,并从过往业务部门相互独立的瀑布式开发模式,转换到敏捷式开发;建立新的流程系统管理和评估软件开发;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技术的复杂性,令主机厂意识到协同开发的重要性,一方面主机厂之间建立产业联盟,分享研发成果、摊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提升同高科技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寻求技术上的互补。

其次, 价值链重构带去投资标的的变化。面对新的产业趋势和由此引发的价值链的迁移,主机厂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除增加自研力度之外,一些主机厂则通过借助收购股权、投资初创、合作研发等方式补齐自身能力短板,并寄希望于在未来产业链重组和利润再分配过程中,占据高利润环节。据不完全统计,2014-2019年五年间,全球车企针对颠覆性领域的并购交易和风险投资金额大幅增长。期间车企的投资策略也发生了明显转变,针对早期、成长期创业项目的风险投资和战略投资数量呈爆发式增加。此外,主机厂相继成立风投基金或集团下设立投资部门,频繁涉足颠覆性技术、新兴消费模式、出行方式等领域初创企业的投资。预计十四五期间,主机厂将在全球范围内增加对新兴技术企业的投资和收购。

再次,商业模式变化带去产业链利润分配变化。随着主机厂加速从硬件制造向软件和服务供应商,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商业模式转型,将进一步让渡制造端利润给一级供应商,自身则从出行服务、数据服务、智能网联等新兴利润池中获取收益。由于主机厂角色后置,零部件企业将参与更前端的角色,并以参股、合资、利益共享等合作方式开展共同研发。另外,新一级供应商,例如传感器、人工智能芯片、算法、高精度地图等企业将被纳入供应商序列,并且随着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商业化的加速,攫取更高占比的利润份额。

最后,技术变革带去组织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从2019年起,众多主机厂便着手组织结构的调整:例如启动全面的成本削减计划,精简传统动力产品架构,同时加大对新兴技术领域的投资。零部件企业的冲击则更为直接,一些外资零部件巨头开始拆分、剥离或出售传统动力业务,并聚焦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新领域。此外,汽车行业企业通过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框架、开放的创新平台,优化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适应新兴技术更迭周期短、协同创新的需要。

十三五期间,国内汽车产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无论是市场地位、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海外影响力的建设、新能源汽车市场和技术的累积和蓄力、品牌向上的尝试、出行生态的构建等方面,都较上一个五年实现了量和质的突破。尽管如此,国内车企在产业生态布局、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品牌力上和国际领先车企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国有体制下带来的机制活力和创新动力不足更是约束国有车企继续向上、在未来竞争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的顺应产业发展需求、嫁接和整合资源,我们认为国内汽车企业,尤其是国有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需要考虑提前做出以下几方面布局。

  1. 应对汽车行业新常态(需求放缓、产能过剩):积极推进产销模式转型,布局汽车新零售(销售模式转型),并注重后市场业务价值攫取,同时坚定推动品牌向上。
  2. 构建持续增长的基底:加强体系化能力的构建(例如高韧性供应链的打造、推动全价值链管理),推动机制体制转型,无论是引入战略投资者、整体上市等混改举措,还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市场化的选聘机制和薪酬体系,借助改革释放企业活力。
  3. 构筑面向未来的产业生态布局:战略上明确在未来大出行生态下企业的站位、构建产业投资能力,积极进行围绕新技术或新的商业模式的产业生态布局,推动企业整体发展模式、业务架构、组织结构和人才环境的转变。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