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德勤分析: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影响几何?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31日
当地时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版方案,宣布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额外加征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最高征税45%。此举将如何影响汽车行业市场格局?中企出海如何做出战略调整更好地布局未来?
德勤中国税务与商务咨询海关与全球贸易服务全国主管合伙人张晓洁接受了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的采访,从专业视角分析了反补贴税对中国汽车制造商乃至电动汽车行业的深远影响,以及博弈之下的挑战与机遇。
电视节目访谈片段
视频来源:CGTN
以下为德勤合伙人对于有关本次反补贴税问题的详细解答:
Q1:是什么原因促使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
张晓洁:此次调查的发起,源于我国电动汽车企业在欧盟市场的进口增速迅猛,引发了欧盟对于其本土产业发展可能受到影响的担忧。
在全球共同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行业紧抓低碳转型带来的新机遇,以绿色、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快速提升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在这一进程中,欧盟已成为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重要且快速增长的市场。
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总量约为19万辆,其中有17.4%即超过3万辆出口至欧盟各国。到了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激增至近94万辆,其对欧盟的出口占比也显著提升至34.7%,显示出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
然而,随着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欧盟开始对其产生了关注。2023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针对原产于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了反补贴调查,以评估是否存在不公平的政府补贴行为,这可能影响了欧盟内部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此次反补贴调查是由欧盟委员会依职权主动发起,并非基于本土利益相关者的申诉而发起,这种情况在通常的调查程序中极为罕见。
2024年7月4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初步裁决结果,决定从2024年7月5日开始,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性反补贴关税,税率介于17.4%至37.6%之间。随后,在2024年8月20日发布的终裁披露中,欧盟委员会将大部分车企的关税税率调整至17%至36.3%。
2024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最终裁决结果,将对进口电动汽车施加额外的反补贴关税,措施将于2024年10月30日起施行,大部分车企的反补贴税率范围定为17%至35.3%。此外,中国与欧盟将继续进行磋商,旨在通过价格承诺方式解决贸易争端。
从调查角度出发,欧盟委员会是负责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主管机关,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是欧盟常用的贸易救济手段。其中,反补贴调查是指欧委会就对欧盟产业造成损害的补贴行为采取反补贴措施的调查。所谓的补贴行为包括金融或信贷支持、财政资助、税收优惠、低价提供货物等各类项目,欧盟认为该等行为潜在支持出口企业降低价格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据统计,自2010年起欧盟委员会对中国产品发起了共计18起反补贴调查。在这些案件中,仅有6起未导致征税措施的实施,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案件最终都以肯定性的裁决结束,采取了征收反补贴税的措施。
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受反补贴税的影响通常至少5年,如果后续欧盟委员会在“日落复审”中仍裁决认为有必要维持现有措施,则反补贴税可能继续征收,影响时间将在5年以上。
Q2: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新关税政策将如何影响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市场的格局?
张晓洁:尽管额外的反补贴税给中国电动汽车带来一定的阻碍,但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对业务增长、产品质量和先进技术的继续投入表明,它们正稳步驶向欧洲汽车市场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未来。
在短期内,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在原有10%关税基础上额外征收17%至35.3%的反补贴税,无疑会大幅削弱这些车辆在欧洲市场的价格优势。面对这样的税收增加,无论中国车企选择将新增税额完全转嫁给消费者,还是通过减少自身利润来吸收这部分成本,都可能导致中国电动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在中期内,如果现有的反补贴措施未能达到欧盟预期效果,欧盟委员会可能会重新审视并调整这些措施,甚至不排除开展其他形式的贸易救济调查,比如反倾销调查。相比反补贴调查,反倾销调查更为频繁,且通常会征收更高额的额外关税,这对进口产品的打击力度也更为显著。
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不仅需要关注欧盟的行动,还应密切监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动态,以防它们跟随欧盟的脚步,对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发起类似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布局和战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眼前困难重重,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反补贴税并不会阻挡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市场的发展。
- 首先,欧洲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之一,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增长空间对中国车企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因此,即便面临加征反补贴税的挑战,中国车企也不会放弃在欧洲市场的布局和投资。
- 其次,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通过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已经建立了明显的先发优势。他们在创新方面的不懈努力,使得电动汽车产品线日益丰富,这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与传统汽车品牌的差异,巩固市场地位。
- 最后,欧洲本土电动汽车企业由于面临较高的经济成本等客观条件限制,这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提供了进入欧洲市场的窗口期和时间优势。中国车企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通过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方案,逐步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
Q3: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应采取哪些策略以保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张晓洁:为了在欧洲市场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必须具备建立全球供应链的能力。
德勤最近的一份报告讨论了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全球化出海现状,强调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四个关键因素。在贸易救济措施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制造商通过利用合作生态系统和全球供应链来实现加速扩张,显得尤为重要。
在短期内,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应优先建立和加强与海外本土的合作生态系统。从长远来看,企业应致力于构建全球价值链,并考虑采取“中国+1”或“中国+N”战略,以发展更灵活和更多元的国际供应链。
我们注意到,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正在积极加快海外设厂和投资,与跨国公司展开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组建合资企业。
这一战略转变表明,中国制造商已不局限于单纯的汽车出口。他们现在正专注于全面的国际市场扩张,建立本土化体系,并将自身嵌入到全球产业链中。这种转变代表了中国电动汽车行业从传统贸易实践向更加一体化的海外投资模式的变革趋势。
因此,在企业出海的过程中,前期进行严格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变得尤为重要,研究内容涵盖战略规划、可持续性、网络安全、税收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考虑开发和完善合规预警系统,以提前预测被发起贸易救济措施的风险(如反规避调查),并随时准备对这些调查做出充分的响应。
Q4:除了关税之外,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市场还需要准备应对哪些其他规则或变化?
张晓洁:除了关税挑战之外,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汽车制造商还应提前了解并应对一系列非关税壁垒的规则和监管变化。例如:
- 欧盟《外国补贴条例》:对于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进行并购、组建合资公司或参与公共采购时,可能会受到欧盟监管机构的审查和相应处理。
- 《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该法规提高了对电池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考核标准。企业需遵循更为严格的碳排放评估要求,确保在整个电池生命周期内符合规定的环保标准。
- 其他重要法规包括:《供应链尽职调查指令》、《企业可持续性报告指令》以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这些都是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并遵守的法律要求。
总之,中国汽车制造商必须主动应对这些合规挑战,任重而道远。
Q5:您对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欧洲的长期前景有何看法?
张晓洁: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来说,欧洲市场呈现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特性。
欧盟意图搭建的高额关税壁垒,迫使中国电动车企业调整出海战略规划、重构全球供应链体系,其实难以阻止中国车企进一步迈向全球化的步伐。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取得现有成绩与其在技术创新、质量提升以及应对挑战的灵活适应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直接相关。
如果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能够有效应对贸易摩擦挑战并抓住增长机遇,相信仍有较大机会在欧洲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长。
业务垂询,敬请联络:
张晓洁
海关与全球贸易服务
全国主管合伙人
电话:+86 21 61411113
电子邮件:dozhang@deloittec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