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貴單位的危機處理,你有信心嗎?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公司董事長 / 陳清祥

2016年開春以來就天災不斷,一月底霸王寒流重創全台農漁業,造成數十億元的農漁業損失。而農曆年前的高雄美濃大地震,造成南台灣災情慘重,當大家都把焦點放在台南永康區維冠金龍大樓倒塌上,而南科雖未傳出災情,但依媒體報導,業者停工損失在數十億元以上,甚至有業界推估對全球供應鏈產值損失達百億元。除了大家開始關心土壤液化,建築物是否防震外,我們更要關心政府及企業的危機處理是否得宜?是否做好營運持續管理?平時是否做好萬全準備?

危機是任何可能影響到組織、人員、聲譽或財務狀況的事件,通常肇因於外部因素,會威脅到組織的價值或目標,倉促爆發常造成意外驚訝,且反應時間非常有限。依據勤業眾信所屬德勤全球(Deloitte)近日所發佈的「信心危機」調查報告,針對全球大型企業主要行業300多位董事的調查發現,董事會成員對於危機威脅和危機應對準備的認知存在顯著的差距。對大多數企業而言,都會在某一時刻面臨危機,那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並非是否會發生的問題。因此,董事們應該與管理階層進行討論,確保雙方對易於導致機構面臨危機的風險達成充分的共識。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以下是該份調查報告的主要發現,也可以供台灣政府、企業董事會及管理階層自我檢視看看:

一、感覺準備就緒但實際不然?

76%的董事認為,如果危機明天發生,他們的公司可以進行有效的應對。但是,只有49%的董事表示,他們的公司有危機事先偵測及內部溝通機制,也只有49%的董事表示,他們的公司針對可能的危機情境制定了相關應變處理手冊。更只有32%的董事表示,他們的公司有進行危機模擬及危機培訓,可見感覺就續和真正就續存在極大差異。在台灣,多數公司的董事會顯少討論過危機處理這項議題,管理階層則亦不夠重視,大家不能心存僥倖,而必須認真思考危機處理議題。

二、企業聲譽受損係最脆弱的領域

調查顯示,企業聲譽(73%)及網路犯罪(70%)是公認兩大最脆弱的危機領域,其次為供應鏈問題、監管措施及天然災害。董事會及管理階層應評估企業在那些方面可能存在的危機,並採取必要的具體應變計畫。

三、針對最脆弱領域的應對準備明顯不足

上述73%董事會成員將企業聲譽列為最脆弱的領域,但卻只有39%董事表示他們的公司已經制定了具體的因應計畫。

四、董事們未與管理階層討論

低於半數的董事會成員,已經與管理階層展開具體討論,瞭解為因應危機應對準備所採取的措施為何?國外大公司如此,而台灣公司的董事會,則過去鮮少談論此議題,未來需要更加把勁。

五、缺乏速效對策

曾經受危機衝擊的董事會成員,在面臨營運及財務危機後,所需恢復的時間,短則一年,長則四年或更長,主要看危機的嚴重性及受創程度。以先前台灣食安風暴為例,不少企業之聲譽所受之損害,並未因一審判決不起訴有所改變,甚至許多產品迄今仍然乏人問津可見一斑。

上述調查對象為全球之大企業,營收在新台幣150億元到600億元之間,大公司況且如此,反觀台灣上市櫃公司過去對於危機處理議題,被管理階層重視的程度明顯不足,而董事會更少關心此項議題,建議董事會應督促經營團隊做好危機管理及營運持續管理,確保企業在遭遇所有可預期的風險事件時,都已做好萬全準備,並建立所有員工的風險處置能力,建置明確的應變規範及計畫,並持續透過演練與訓練加以落實。

(本文已刊登於2016-03-11工商時報A6政經八百版)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