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生技業赴港上市 不是唯一解藥

勤業眾信/審計部營運長施景彬、IPO委員會負責人謝明忠

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於2016年及2017年,蟬連資本市場募資金額第一名寶座。然而,受到市場價值評估困難與研發期間募資不易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台灣生醫業者可能面臨募資表現趨緩,以及與國際合作夥伴談判議價空間有限的情形。於此同時,香港證券交易所(港交所)去年底宣布新措施,開放未獲利的生醫股也可在港交所掛牌,為台灣生技公司另開闢一條新的募資管道。

2012年台灣資本市場掀起生技投資熱潮。然而,生技製藥業者在未有國際授權接力,及部分生技製藥公司臨床試驗解盲成效不彰,資金大量轉往其他產業,台灣生技類股出現「由熱轉冷」狀況,有實力的公司持續拓展海外授權合作機會,但位於發展初期的生技公司則面臨募資困難的挑戰。

港交所在2017年年底提出新措施,開放未獲利的生技公司在香港掛牌。香港與台灣雖無語言障礙,但進一步比較港交所和台灣櫃買中心生醫類股掛牌門檻,台灣資本市場環境對中小型生技公司較為友善。其中,對新藥股而言,於港交所掛牌時,公司至少須有一項產品進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CFDA) 或歐洲醫藥品管理局 (EMEA),而台灣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TFDA) 審批不受認可。換言之,對股本小或本土生技公司而言,選擇在台灣掛牌較合適;國際型生技公司則較容易符合「市值大於15億港元和已進入國際臨床二期實驗」的門檻。因此,發展面向多元健全。

最近由台灣政府主導的台杉基金等生技創投,主投台灣尚未進入臨床階段的早期公司,待產品有進展再交由民間創投接棒,立意良善。但若這些於發展早期接受台灣政府資助的生技公司,後來因政策限制無法進軍香港掛牌,而美國掛牌條件又更趨嚴峻,在台股流通性仍有進步空間的狀況下,將可能影響民間接棒意願。因此,創造一個吸引國際資金、具流動性的股市才是正面作法。

近期,有幾家生技公司準備赴美國發行存託憑證 (ADR),成為另一項募資選擇。由於各國掛牌條件不同,掛牌成本也差距甚大,但整體而言,企業發展愈趨國際化,且資金基礎愈雄厚,並有國際化人才者,至國外成功掛牌的機會愈高。而當地投資偏好、掛牌價格、公司於當地的曝光度以及法說報告的頻繁度等,也都會影響股價走勢發展。台灣中小型公司與其他生技公司如何發展差異化策略,以強化技術評比優勢,都是未來生技公司需迎接的挑戰。

綜上所述,台灣對生技公司而言具備較佳的掛牌環境,但對於國際化程度不足以及淺碟市場容易造成股價過熱或過冷的潛在風險,需進一步研擬配套措施。展望未來,生技製藥公司仍宜將重心放在積極開發產品、與國際接軌,以增進投資者信心。而政府所挹注的基金及為吸引國際資金投資台灣的策略,都是協助產業發展、銜接國際經驗與市場,為台灣生技製藥產業創造更大價值的作為。

 

(本文已刊登於 2018-03-20 經濟日報 A4 焦點版)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