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善用數位鑑識科技提昇舞弊調查的效率
隨著網路發達,資訊技術的進步,資訊環境的複雜化造就了資料型態的多樣化,這也是令人始料未及的: 從企業使用的會計系統、ERP 系統、Email、Windows 常用的Office文件、手機、平板電腦大量使用的APP 而衍生出來的內容與紀錄,社群軟體的聊天內容,這些資料皆具有大量性及多樣性的特性。當公司要準備內部調查或是進行訴訟程序時,這些資料都可用來作為認定事實的數位證據。然而,如何將數位證據的大量資料透過資料處理將資料量減少至可審閱及覆核、並聚焦與案件相關之資料,對企業內部調查人員或是律師,則是一大挑戰。
案例分享
某客戶接獲內部舉報,內部員工與供應商間發生疑似賄賂行為,為釐清事實真相,委由勤業眾信協助調查。經初步了解,該公司員工與供應商之間的聯繫方式,主要來自Email及聊天軟體,且該公司之員工的筆記型電腦及平板電腦皆屬於公司資產。故為了確認內部員工是否有涉案之事實,公司決定委由勤業眾信對這些員工的筆記型電腦及平板電腦先進行證據保全,再透過鑑識科技,分析員工與供應商間的往來Email、聊天軟體的內容中,是否存在賄賂行為之事實。
針對本次須執行蒐證及證據保全的設備,多達60件的筆記型電腦及平板電腦,其原始資料量總計約 10TB,相當於20,000,000筆文件。經運用工具自龐大的結構化及非結構化資料中,擷取數位檔案的內容及屬性資料(metadata),再透過技術移除重複性資料並編製搜尋索引,將其收斂至調查人員或是律師可檢閱的文件量,隨後將文件上傳至eDiscovery 平台進行文件審閱。以10TB 的資料量來看,原本約有20,000,000 筆的文件量,經過排除重複性資料並聚焦範圍後,可將資料量降至1,800,000筆的文件量;隨後再透過關鍵字搜尋後,需審閱的文件量則可再降至 270,000 筆(如圖一)。
圖一 數位證據資料減量結果
若以每人每日可審閱1,000筆的文件來看,則投入於審閱文件的時間可從傳統的逐筆審閱時間由 667個月,下降至僅針對事實審閱的 9 個月(如圖二)。
圖二 數位證據審閱時間比較
透過電子證據文件的聚焦處理及證據開示平台進行文件審閱,不僅大幅提升調查人員審閱案件的效率,同時也可降低客戶自行審閱文件的人力成本。
eDiscovery(電子證據開示)服務
如何對巨量資料進行電子證據開示(eDiscovery) 已成為跨國企業面對訴訟程序或企業進行內部調查的重大挑戰。勤業眾信專家具有豐富經驗以協助企業於數位環境下對巨量電子儲存證據(ESI)進行保全,並利用建置於符合ISO安全標準機房內的國際專業eDiscovery科技調查平台(如圖三),確保資料秘密安全性與證據能力。
圖三 eDiscovery平台
企業負責調查的法務/稽核等人員,皆可透過線上平台與外部律師、專業調查人員,共同進行文件審閱與分析協作以因應調查、訴訟仲裁、國際制裁、反托拉斯、反傾銷等國際訴訟案件情境需求。eDiscovery平台能協助企業於大量的資料中,快速且有效率地聚焦於重點事件,並與海外律師訴訟實務接軌,讓企業得以掌握所有資料交付的內容狀態且加速作業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