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金融業議合再進化 協助企業實踐永續發展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 / 陸孝立副總經理
自證交所發布「機構投資人盡職治理守則」,台灣已有153家金融機構簽署遵循,而近年來,國際趨勢越來越重視金融機構價值鏈的風險管理,台灣金管會亦公布「永續金融評鑑」指標,其中要求金融機構應了解投融資對象因應減碳及轉型之現況,加上人權及生物多樣性等議題興起,金融機構必須重新思考與投融資對象議合之目的、主題和方式,以強化盡職治理之成效。
因議合主題非常多元,設定優先溝通的主題是議合成功的關鍵。全球知名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認為董事會品質與效率、公司策略目標及財務韌性等5項重要主題與公司長期財務表現呈現高度相關,故優先以這些重要主題與投資對象進行議合。另外以安聯人壽(Allianz)為例,其對一家美國農業食品公司進行議合,與其討論供應鏈森林砍伐問題,以及從巴西進口大豆帶來的風險,他們敦促該公司提前至2025年實現供應鏈100%無森林砍伐的目標,並開始監測供應商在巴西塞拉多地區大豆種植情形,同時已經過「可追溯到農場(Traceability to Farm)」計畫第三方驗證。
金融業議合作為永續發展推動領域中行之有年的行動,近年可以觀察到3個典範轉移趨勢:
- 議合目的轉移:過去金融機構與利害關係人議合旨在符合盡職治理守則等法規要求。近年議合目的則轉向價值鏈風險管理,起因為金融機構發現風險來源除了自身所面對的風險因子,投融資對象及供應商帶來的ESG風險亦是金融機構需要面臨的挑戰之一;
- 議合主題轉移:傳統利害關係人議合內容以財務面、公司治理面為主,隨著全球對氣候議題的重視,議合主題開始納入對淨零排放的呼籲,近年更擴大至生物多樣性、多元與包容 (D&I)等眾多ESG主題;
- 議合方法轉移:傳統議合管道以參與股東會、行使投票權為主。近年順應股東積極主義(shareholder activism)興起,越來越多金融機構於開始透過問卷的發放、了解利害關係人觀點,部分金融機構更進一步主動辦理研討會,甚至安排高階管理階層對談,促進投融資對象精進永續作為。
觀察金融機構標竿議合案例及典範轉移趨勢,勤業眾信永續諮詢服務團隊提供以下3點建議,協助金融機構了解目前與投融資對象議合情形以及規劃未來議合策略和行動:
- 評估自身議合成熟度:盤點目前投融資組合議合對象、方式、頻率、層級和主題,並評估議合行動之成效。同時,可參酌國際永續發展趨勢和台灣政策方向,並對標海內外同業,評估自身議合成熟度。
- 確立議合目標及策略:釐清欲透過議合達成之目的或解決之問題,並設定議合目標,再根據目標和現況鑑別首要的議合對象和主題。舉例而言,銀行若期望減少其企金授信財務碳排放量,則可針對高碳排產業授信客戶設定淨零排放議合主題。
- 規劃並執行議合活動:考量成本和預期成效來決定議合方式,如:發放問卷、辦理工作坊、高層會談等,安排議合人員且確保人員具備議合主題相關知識。
金融機構做為資金引導的角色,規劃永續策略藍圖時,應考量長期下價值鏈上的風險與機會將產生哪些影響,並透過議合等方式積極管理ESG風險與機會。雖然議合所帶來的影響力並非一蹴可幾,但唯有持續與議合對象溝通,才能有效發揮金融影響力、實踐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