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优化生态,协同发展

德勤中国创新主管合伙人国际智库峰会建言长三角一体化创新产业合作

12月5日,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智库高峰论坛在浦东滨江如期举行。来自全球20余家国际知名智库的专家及国内相关政府机构负责人、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科研院所学者、部分国家驻沪总领事馆官员等近三百人聚集一堂,共话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德忠主持论坛开幕式,市政府秘书长陈靖致开幕辞,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作主旨演讲,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主持。国际智库专家分别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进展与现状,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如何从体制机制、区域协同、创新生态、产业规划、人才流动等方面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这次论坛,可以说是在最恰当的时间,讨论最热的话题。”德勤中国创新主管合伙人、华东主管合伙人刘明华发言开篇指出。

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纲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设定了顶层部署。

当前,全球聚焦创新发展、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焕发出勃勃生机,推进长三角创新产业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根据一体化布局推进创新产业的协同发展,则是落实《纲要》、紧扣“两个关键”的根本要求。为此,需要对长三角城市的创新生态、既有产业基础以及创新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客观评估,推进沪苏浙皖创新生态优化,规划政策协同,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

创新生态反映一个地方的创新环境与发展潜力,是推进创新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2019年,德勤对中国主要城市的创新生态进行了评估,发现长三角城市的创新生态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评价体系包括创新机构、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三个指标(参见表1),被评估的长三角城市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等。德勤发现,在全国19个城市中,上海以排名第2、杭州排名第4的成绩,与北京、深圳、广州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南京(第6)、苏州(第9)为第二梯队;合肥(第16)为第三梯队。

长三角区域综合创新水平高于其他地区,能与北上广深并驾齐驱,表现十分亮眼。其特点在于人工智能人才集聚明显,创新资本大量涌入。如其人工智能人才占据中国总体人才数量的6.5%,2018年全年涌入资本量超过1600亿元。

未来长三角城市应该在哪些产业上聚智发力?德勤认为有如下选择: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和先进制造等。从全国范围内看,长三角城市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

1. 人工智能

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将在未来深度产业化。   基于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不断涌现。目前,长三角与京津冀、珠三角一起,是人工智能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上海、杭州与北京、深圳一起,是聚集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均超过了90家,处于第一梯队。

 

2. 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汽车领域深度应用的产物。长三角是无人驾驶企业研发投入的重心。根据德勤的统计,在全国各城市无人驾驶初创企业研发中心数量上,上海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苏州居第四位。因为参与无人驾驶行业的许多企业希望将企业创新核心部门安排在汽车产业、互联网产业的集聚处,以更好地参与市场合作,因此上海等地受到进行无人驾驶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广泛青睐。

 

3.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兼具雄厚的技术与制造基础的长三角,在智能制造领域频频发力。从2016年起,江苏省人民政府就与工信部一起共同主办世界智能大会,迄今已办了四届。浙江则推出产业互联网小镇、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并成立了中国智能制造研究院。2019年7月,上海市正式发布《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实施上海智能制造“十百千”工程,推进长三角智能制造“百千万”工程,推动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核一带”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凭借良好的产业与技术基础,长三角各城市的创新产业百舸争流,发展势头良好。德勤认为,未来长三角创新产业发展应该根据《纲要》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在如下方面着重发力,协同施策,助力长三角实现“一极(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三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一高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的战略目标:

  • 第一,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特别是降低上海的创新成本。
  • 第二,建立全要素的创新资源交流与共享平台,加快推进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 第三,依托各地优势及其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创新产业集群。
  • 第四,制定“长三角创新产业地图”,加强沪苏浙皖的创新产业规划对接。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长三角的不同地方、不同城市已形成各自的优势。”刘明华建议各地依托优势及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创新产业集群,制定“长三角创新产业地图”,加强创新产业规划对接。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