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loitte Research Monthly Outlook and Perspectives

视角

德勤中国研究《月度经济概览》

第九十期

2024年中国经济与行业展望

发布日期:2024年5月15日

 

经济形势观察

政策支持重燃经济活力

中国的周期性复苏正在逐步展开,但经济的韧性可能会受累于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尽管今年一季度的商品房销售额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同比下降了27.6%和9.5%,这一数据可能被视为滞后指标,但在过去几年强监管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整合期,这并不意味着会立即出现拐点。而振奋市场信心的是,从今年四月起,对房地产的支持政策加速出台,旨在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解决问题。

在需求侧,多个城市开始调整住房限购政策。例如,杭州和成都全面取消住房限购,南京则推出了“买房即落户”的政策;而在一线城市中,广州在今年1月率先放宽政策,放开了120平米以上户型限购;北京在4月30日放宽了购买五环外商品房限制。我们预计,采取更大力度的放松政策只是时间问题。

在供给侧,政府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4月30日举行的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这意味承诺保交房的开发商需要获得足够的融资。受政策利好影响,近期主要开发商股价迎来上涨;恒生指数更是出现了2018年以来的十连涨(即使是在美联储鹰派表态的情况下)。政治局会议还提出,要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与白色家电市场类似,不少城市推出了允许购房业主“以旧换新”的政策,以5月3日上海发起的倡议为例,这可以降低业主万一未能售出二手房而丧失定金的风险。

图:开发商的股价已强劲反弹

数据来源:Wind

与此同时,据财新报道,中央政府正在考虑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房地产平台公司,负责收购各地楼房,并将其打造成保障性住房。市场对于地方政府购买现有房屋的财政能力有所担忧,而全国性平台能引导财政支出有效地用于购买未售出的房屋。考虑到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债务承受能力,如果能够成功提振购房者的信心,那么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可以被视为是一个相对较小的代价。

当下,消费者信心的恢复仍受制于经济复苏放缓和房地产市场低迷。但好消息是,在一季度5.3%的经济增长后,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指日可待。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MI指数为50.4,显示出经济正逐渐复苏或至少呈稳定的态势。此外,五一假期的旅游数据也超过了疫情前水平,国内游客出游总支出较2019年同期增长13.5%。由于美联储推迟降息的步伐,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延迟了宽松政策。在美联储于其最近的议息会议上作出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后,印尼央行也紧跟维持其基准利率不变。过去三个月,由于美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投资者对美联储的降息预期从“2024年至少降息四次”下调为“不变或最多降息一次”。

受此影响,日元在外汇市场中因套利交易(日本的利率几乎为零)而急剧下跌。日元的急剧贬值让人回想起1998年亚洲新兴市场的痛苦记忆,当时该地区因短期资本的大幅流出和贸易条件的恶化而被迫大幅贬值其货币;这一汇率震荡受日元持续贬值影响而进一步加剧,直到1998年10月在G7的联合干预下才缓和。然而,今日的亚洲与1998年已截然不同,正如大多数经济体的PMI数据显示那样,其正处于增长轨道上;日元的主导地位也已被人民币取代,今年人民币保持稳定,甚至对大多数主要货币都有所升值;更为重要的是,亚洲几乎所有经济体都保持着国际收支平衡,只要原油价格不出现显著上涨,亚洲几乎不用担心通胀问题。

图:大多数亚洲经济体的PMI数据显示其正处于增长轨道上

数据来源:Wind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中国政策制定者应该加大财政杠杆的作用,并继续引导利率下降。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外贸部门还没有受到人民币强势的不利影响,其面临的风险是日益增长的保护主义。

在刚刚闭幕的全球最大汽车展会——北京国际车展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其流畅的设计和智能功能展示出令人瞩目的风采,现场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者和技术爱好者。鉴于国内需求增长放缓,中国新能源汽车将不得不加速出口。而随着备受关注的北美市场保护主义增加(美国政府5月14日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将需要进一步打入“全球南方”国家和欧洲市场。尽管欧盟潜在的关税也将是对中国的一次考验,但是成本极具竞争力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有能力应对15-20%的关税。然而,欧盟已承诺拒绝“去工业化”,其汽车行业被广泛认为是数个成员国的战略行业。因此,一场小型贸易战的风险可能正在酝酿中。

图:人民币在美元强势冲击下保持稳定

数据来源:Wind

科技、传媒及电信

把握生成式AI时代的人才发展机遇

当前企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AI)的热情高涨。对于企业来说,生成式AI的最大价值在于能为企业带来降本增效、加速创新等多种收益。据德勤全球调研显示,生成式AI已渗透至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如IT、营销、产品研发、运营和人力资源等环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应用。

大多数企业更已意识到生成式AI人才的重要性。绝大多数(72%)的企业高管预计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在未来两年内推动其人才战略的变化。近一半(47%)的高管表示,他们已对员工进行了相应的教育,让他们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功能、好处以及价值。然而,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落地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仍是技术人才和技能的匮乏。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培训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才,从而适应不断更新的技术将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

图: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影响企业人才战略

资料来源:《企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现状:立足当下,谋定未来》

对此,我们建议企业应当把握时代的机遇,在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中应用生成式AI,藉此有效提升管理效率,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图:生成式AI赋能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

资料来源:德勤研究整理

在顶层设计方面,企业需要打造符合生成式AI时代的战略及文化,更新其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并推动组织架构变革:

  • 打造符合生成式AI时代的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原则,确保在技术驱动的环境中,员工仍然感受到他们的价值和意义,并确保员工的工作与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相一致。
  • 提前为管理对象的转变做准备: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理解和管理员工的需求、动机和行为,还需要理解AI的特性、能力和局限性以及如何在组织中有效地整合和协调人与AI的协同工作。
  • 招聘策略的转型:用新的视角来识别、评价和吸引人才,并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潜力进行更为精准的评估。
  • 培训策略的革新:重视员工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员工如何将这些技术与现有的业务相结合,从而创造新的价值。
  • 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的重塑:绩效评估应更加重视员工在生成式AI技术应用中的创新和贡献,以及其对团队和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可以利用生成式AI赋能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

  • 在人才供需规划预测方面:企业可以利用生成式AI来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并得到相应的人才规划建议。在合规前提下,获取各企业在不同渠道的招聘信息,了解目标竞品企业的整体人才布局、人才类型布局、人才城市布局等信息,从而调整企业的招聘策略并用于企业整体。
  • 在人才选拔与招聘方面:使用生成式AI可以快速、准确地筛选大量简历,根据预设的条件自动匹配候选人,实现简历的智能筛选和匹配;还能够通过语音识别和情感分析等技术,对候选人的回答和表现进行评估,做到自动化面试和评估;另外,企业利用智能机器人和虚拟助手,可为候选人提供快速、个性化的应聘信息和支持。
  • 在员工培训和发展方面:利用生成式AI来量身定制培训方案,精准匹配培训内容,实现培训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同时整合企业内外部的培训资源,生成有针对性的内容,实现培训产品/培训内容资源的聚合,并通过VR、AR等技术为员工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增强互动性;另外,使用生成式AI可实时追踪员工的学习进度和成效,提供即时反馈与建议。
  • 在效绩管理方面:将生成式AI与企业战略、组织目标、团队目标、岗位要求、个人能力等要素的分析相结合,可以帮助管理者更科学地为员工设定绩效目标;同时,管理者可以利用生成式AI,基于员工历史数据、工作表现和绩效情况,对员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绩效辅导,以便帮助员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个人发展方向,实现绩效的快速提升和个人的快速成长。
  • 在薪酬与福利管理方面:使用生成式AI进行薪资基准测试,分析外部劳动力市场数据,以了解有竞争力的薪酬、奖励、激励和其他福利计划;另外,通过自动化计算薪酬来减少手工输入和计算的错误,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薪酬、奖金和福利等各种津贴。
  • 在员工关系管理方面:可通过生成式AI分析员工的文本、声音和其他数据,了解员工的情绪状态,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的情感分析;还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方向、学习内容、职业规划、兴趣爱好、日常习惯、社交、消费数据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建模,触发个性化的员工关怀。

生命科学与医疗

AI驱动创新药产业变革

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跨产业融合持续加速,朝着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和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在今年的“两会”上,创新药首次被纳入新质生产力队列,“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呼声不断。人工智能作为创新工具之一,在创新药的价值链的各环节中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尤其在提升研发效率和加快抢占创新药市场的先机方面,从而使提高企业竞争力。

人工智能新药研发(AIDD)持续受青睐,多家企业加入布局

AI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创新药研发的各环节,应用价值高,为药物研发活动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和创新突破,有望解决药物研发的高风险、周期长和高投入等问题。据量子位预测,2022年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约为27亿元,预计到2035年有望实现2,040亿元的市场规模,发展潜力巨大。这种高速发展主要归功于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应用价值,与此同时带来的变革性影响正逐步展现:

  • 药物研发:正确处理和设计药物结构,对药物特性进行预测,从而加速药物开发进程;
  • 诊断:识别更加精细的图像特征和特点基因突变,从而改善疾病筛查和覆盖更多疾病领域;
  • 临床试验:辅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患者入组、监察、药物警戒等环节;
  • 供应链:识别和监控药物生产过程系统性问题,缩短批次周期长度,以提高安全性和质量;
  • 商业化:加速营销活动的推进,提高内容准确性。

2019至2023年,全球AIDD相关的项目交易数量稳定上升,海外和中国企业的当年AIDD交易项目分别从2019年的10笔和2笔增长到2023年的39笔和21笔。同时,AIDD创业热潮高涨,2021年是AIDD创业活动的高峰,截至2023年11月,中国共有超过90家AI创新药初创企业,其中作为该领域头部企业的英矽智能和晶泰科技皆已提交IPO申请。大多数的AI药企业集中在医疗产业发达省份,尤其在长三角地区。

跨产业融合加速,赋能创新药产业迭代升级

多家IT巨头也正加速布局新药研发行业,与创新药企达成多项合作(表1),探索AI+新药研发的可能性。相比海外,中国大型药企与AI企业的合作起步得较晚,显示中国药企对于AI技术的利用仍相对保守。早在2014年,谷歌便开始布局进入AI制药领域,收购了DeepMind;英伟达与IBM也在2018年开始入局AI制药领域。而国内的AI企业与药企的正式合作直到2018年才逐渐开始。

表:近几年中国IT企业在AIDD领域的布局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德勤研究

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AI制药市场发展迅速。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在2023年93家中国AI药企中,有14家企业的管线已成功推进到临床阶段(图1),包含多个自研产品。中国AI制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升,其中英矽智能和埃格林医药拥有最多的临床产品管线(截至2024年1月)。

图:中国境内获批临床的AI药物管线,按临床试验阶段分类

资料来源:药智网,德勤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创新药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创新药研发新时代

总的来说,中国人工智能新药研发行业虽然较国际起步较晚,但借助国内先进数字技术,追赶势头强劲。AIDD带来了全新创新药研发模式,为创新药行业带来了重大变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有望成为下一个行业增长点。

汽车

飞行汽车借“低空经济”东风乘势而起

作为重塑未来交通的革命性技术之一,飞行汽车正迎来从0到1的时刻。2024年3月,中国政府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跟进,据统计已有26个省市在2024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发展低空经济做出部署。

低空经济包括无人机、直升飞机和飞行汽车,其中广义的飞行汽车基于设计用途又可分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和陆空两栖的飞行汽车。相较传统直升机,飞行汽车具有噪音小、低碳环保、性价比高等优势;相较路面交通工具,飞行汽车时速高,可以提供更高速、更灵活、点对点的载人交通服务,能够显著提升交通效率,一定程度缓解地面交通拥堵。

产业、技术、资本、政策推动中国飞行汽车迎来高速发展

  • 飞行汽车作为航空和汽车的交叉行业,正吸引包括航空制造商、汽车厂商的跨界涌入。全球目前拥有约有300多家eVTOL设计和制造企业,主要包括民用航空公司、汽车厂商以及初创公司三大类别。以汽车产业为例,丰田、现代、戴姆勒等海外车企,以及小鹏、吉利、广汽等国内厂商均加入了“飞行汽车”的竞赛中,主机厂进入的方式包括自主研发和生产、投资/收购、战略合作等。吉利在2017年收购了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随后与戴姆勒共同投资德国企业Volocopter,并在2020年组建沃飞长空。小鹏汽车在2020年出资收购创企汇天航空,组建了小鹏汇天。对汽车厂商而言,两个行业有重合之处,例如eVTOL飞行器需要电池、电机等动力系统和摄像头、雷达等新型环境感知设备来实现智能飞行。汽车厂商能够发挥其在智能电动车的研发和制造经验,同时通过eVTOL建立与地面交通互补的立体交通生态。此外,飞行汽车还吸引了电池厂商投身于开发航空级别的高能量密度电池。2023年4月,宁德时代发布了单体能量密度最高可达500Wh/kg的凝聚态电池,并进行民用电动载人飞机项目的合作开发。
  • 技术:从可行性验证迈向试飞和认证。eVTOL的研发分为四个阶段:概念设计、缩比验证机测试、全尺寸验证机测试、试制原型机试飞。据美国垂直起降飞行器协会统计,全球1/4的eVTOL项目正处于飞行测试阶段。国内沃飞长空、峰飞、沃兰特、时的科技、御风未来等主机厂均推出了全尺寸原型机并完成了首飞测试,进入到了适航审定阶段。自2024年以来,各国eVTOL制造商都在加快认证进度,以期率先获得全球主要航空主管部门的适航许可。
  • 围绕低空经济的顶层政策加速成型:eVTOL在航空航天业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它们不同于直升机和民航飞机,这意味着各机构很难使用现有的政策法规来标准化管理这些新兴航空飞行器。目前全球三大航空监管机构的政策法规工作主要围绕适航审定、机组人员执照、航空规则、空中交通管理等领域展开。但各区域在立法进度和监管力度上标准不一。其中欧洲的监管最严苛,2019年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发布了针对新型垂直起降机型(VTOL)的设计、操作和适航审定的监管框架,为VTOL制造商提供了认证依据,并将载人eVTOL的最高等级安全参数与民航客机标准看齐,例如灾难性失效事故发生概率小于十亿分之一。美国联邦航空局在对eVTOL适航认证上倾向于采用与直升机相同的安全标准。中国目前尚未制定eVTOL行业标准,民航局对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采取“先行先试、审运结合”的指导方针,出台了特殊运行审定风险评估体系、“专用条件”等举措。2023年10月民航局颁发了全球首张eVTOL项目的型号合格证。
  • 低空经济成为资本市场新兴风口。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到2020年,eVTOL行业吸引45亿美元投资,2021年该领域投资金额和数量达到新高,超过100亿美元,主要得益于Joby、Archer、Lilium、Vertical Aerospace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筹集了28亿美元。未上市的eVTOL企业则继续通过风险投资、战略投资等来融资。在二级市场中,低空经济也跻身为一大热门板块。今年年初至今,飞行汽车指数上涨近30%,领跑上证其他热门主题板块涨幅。

飞行汽车能否成为主流?

升空只是第一步,飞行汽车要成为更安全、更实惠且更高效的交通方式,制造商必须克服包括商业化、技术和监管在内的多重障碍。

  • 关键技术障碍:尽管eVTOL在技术上取得了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关键挑战,包括电池续航和寿命、空中的态势感知与先进检测,以及防撞系统设计。例如,电动飞行器需要搭载比电动车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和更高安全性的动力电池。当今动力电池产生的能量不足以满足长途通勤需求,且充电速度还无法支持高频率的乘车共享业务。其次,随着eVTOL向无人化、自动化技术演变,它需要像自动驾驶汽车一样实时精准感知周围环境,使用地图进行导航,并在空中绘制最佳飞行路径。再则,eVTOL需要看得更远,搭载先进的检测和防撞系统,准确识别和测量较长距离的物体,特别是在不安全的操作环境下作出实时决策并确保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安全航行。
  • 经济性是eVTOL另一大短板:eVTOL具有显著的时间效率优势,目前eVTOL设计巡航速度已经提升至200公里/小时左右,远快于平均地面运输速度(40公里/小时)。这使得eVTOL在载人客运(景区观光、城际通航、机场接驳和空中出租车等场景)、载货运输(通航货运和短途运输)、公共事业(医疗救援和消防救援等)方面具有较大商用潜力。但eVTOL要实现和现有城市公共交通竞争,必须提高经济性。用户需求与服务价格成正比,随着单次飞行费用下降,可能会催生更多飞行需求,从而推高载客率,因为消费者愿意为更快的运输付费,预计这将是推动城市空中交通商业化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eVTOL实现大规模商用,还面临着空中交通管理方面的挑战,例如这些飞行器如何和现有的商用和民用飞机、直升机以及无人机一起在空域中共存。以及还需考虑公众接受度的问题,包括城市居民对eVTOL安全性、便利性、价格等的认可度。尽管如此,随着全球空中运营商下达了大量订单以用于客运和货运(截至2022年末,运营商已订购约7000架eVTOL),预计2024年我们将会看到大量试点项目进入量产和试运营,从而进一步证明商业化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此外,全球监管的提速也将促使eVTOL产业从投机正式进入小批量投产和商业应用的前夜。

物流

海外仓发展:差异化和智慧化

海外仓将成为跨境电商的首选履约模式

跨境电商已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2.3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5.53%。作为支撑跨境电商发展的物流市场也随之向好发展,2023年跨境电商物流出口市场规模约为7,563亿元,同比增加11%。现阶段跨境物流类型可分为四类:直邮模式的邮政代理、国际商业快递、国际专线以及海外仓模式(见下图)。其中,受益于规模效应和地理位置,海外仓在成本和速度上都占据优势,预计未来将成为跨境电商的首选履约模式。

图:跨境物流类型对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德勤研究

海外仓市场整体稳定发展,东南亚增长强劲

中国海外仓市场发展繁荣。根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月,我国企业建设的海外仓数量已经超过2400个,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整体保持稳定增长。从跨境电商出口目的地国家/地区来看,美国、欧洲占比高,而东南亚、中东及非洲等新兴市场正处于电商高速发展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2023海外仓蓝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主要国家和地区海外仓数量同比增加30.17%。在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截至2022年末海外仓数量合计268个,同比增长57%,增长势头强劲。这主要是得益于2022年1月1日开始正式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减税等优惠待遇降低了跨境电商卖家的出海成本,再加上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提升,更是为海外仓带来了发展机遇。

图:跨境电商主要出口国家海外仓数量(个) VS 新兴市场海外仓数量(个)

资料来源:商务部,跨境眼观察《2023海外仓蓝皮书》

从仓库运营主体来看,海外仓可分为平台仓、三方仓、自建仓三类(见下图)。平台仓以亚马逊FBA为代表,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配套服务,但针对非标准尺寸件的仓储、配送费用较高,且不支持其他电商平台;三方仓由第三方服务商提供,以谷仓、万邑通、4PX为代表,具有较高的综合壁垒。卖家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跨境物流一站式服务,但可控程度则较低;自建仓由卖家自费建立,以乐歌股份为代表,对物流环节拥有完全的自主控制权,但建设、运营成本等投入较高,适合体量较大、资金充足的卖家。在东南亚市场,目前平台仓和三方仓均在积极抢占东南亚市场,例如Shopee和Lazada等东南亚电商平台等就在加速海外仓的布局。

图:海外仓类型对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德勤研究整理

海外仓发展仍需提升差异化和智慧化的功能

海外仓作为跨境电商服务国际市场的核心枢纽,目前发展仍面临两大挑战。

挑战一:海外仓高质量服务短缺,缺乏专业化、一体化设施。

2020年以来,海外仓进入粗放型高速扩张阶段,规模迅速提升,但后续服务仍未能满足商家需求,主要是因为1)卖家关注点逐渐转向特色服务,不同性质商品的仓储及运输条件存在差异化;2)大部分海外仓仍局限于仓储功能,一体化服务意识不足。

解决方案:服务差异化。海外仓客户类型多样,不同品类商品的仓储及运输条件存在差异。根据商品特征和客户类型,在仓库设计、库存管理、退换货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为垂直品类提供与之配套的定制化专业服务,或成为海外仓破局之法。以菜鸟为例,其与林氏家居达成全球合作,提供包括头程、海外仓储、尾程在内的端到端海外仓大件商品解决方案。在家具方面,菜鸟大数据团队借助模拟装箱算法,将海运货柜装载率提升15%,并配备定制化设备,极大提高了仓内大件商品的运作效率。

对于一体化需求,企业应重视客户需求的升级,打造可靠、富有弹性的端到端供应链,为客户提供从国际干线运输、海外清关、海外仓储到尾程配送的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以京东物流为例,目前已构建包括海外仓网、国际转运枢纽、海外国家本土运配网络及跨国干线运输网络于一体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全链条服务,全面提升海外物流运行效率。

挑战二:海外仓亟需提升数字化能力以提升库容使用率和周转率。

相比普通仓库,海外仓库服务复杂度更高,信息化系统可提升其库容使用率、订单准确率。这主要是因为 1)降本增效是海外仓核心需求,海外市场人工成本高昂(尤其是欧美国家),自动化作业可提升库容使用率并节省人工成本;2)客户对于海外仓履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疫后跨境电商竞争加剧,海外仓亟需通过智能化来协助、替代人工作业,实现更高的订单处理速度及准确率。

解决方案:仓储智慧化。借助数字化技术为海外仓运营管理赋能,全面提升仓储库容使用率及订单准确率,并向用户提供实时掌握库存数据、退换货进度等信息化服务,打造实时化、透明化、可视化的智慧海外仓。以纵横谷仓海外仓为例,其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数据化、精细化运营。订单正确率提升至99.5%,盘点正确率提升至99.7%,库容使用率提升15%,不断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准的服务。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