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变革之风

中国制造商需要适应疫情后的新常态

新冠疫情已经深入影响了整个世界,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挑战。在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和加速的数字化转型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显著影响。

疫情已经重组了全球供应链,在制造业从疫情中转向未知新常态的阶段,供应链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了制造业企业最关心的话题。中国逐渐下降的成本优势给了跨国企业更多的动力,将供应链迁回本国或者转移至东南亚地区。除此之外,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在未来重塑贸易及投资流向。

制造商是否会分散供应链以确保更好的安全性或者直接将供应链转移到本国实现自给自足的状态?绝大多数立足于国家安全或者公共健康,制造必需品的战略性行业将会增加产品原料以及生产来自本国的力度。举例来说,美国的一些制造商正在帮助供应商融资开设新的工厂或者联合类似的制造商建立供应链网络。非战略性行业将更有可能遵循经济逻辑去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去实现安全,成本优势及效率这几方面的平衡。

疫情加速了技术的应用。毫无疑问的是,当商业实践快速转向数字化工具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会加速。

制造商正在面临与日俱增的低毛利及快速变化的压力,因此他们需要透明的供应链和可预测的需求去指导生产和成本控制。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智能工厂。对于制造商而言,在全产业链过程中追踪品质和处理参数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

同时,疫情也在很多方面正在改变制造业的工作地点及员工安排:办公室职员在任何可能的地方都能进行在线办公,工厂正在加速转变,减少同时就餐的工人数量,生产线中增加协作式机器人的使用,企业也在增加员工健康数据的收集。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制造企业将设计新的工作方式,更多的使用远程工人及自动化技术。

不断变化的全球制造业前景和贸易蓝图与中国为了工业产业升级而制定的坚定计划深度融合,正在推动中国制造业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换言之,中国的制造业正在从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中国的十四五计划将重点放在了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核心技术突破以及绿色制造方面,这些都将是本次转型的政策蓝图。最近启动的“新基建”将会促进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发展,这同样会赋能所有行业的增长。

毫无疑问的是,各行各业不同规模的制造商,将会有不同的优先级和方式去适应新常态。制造商应该制定合适的战略去在疫情下生存,并争取往质量提升的方面努力。制造商需要重新思考行业发展规划及产品组合。中国的制造商,尤其是出口导向的制造商,正在面临过剩的库存和收缩的外部需求。同时面对国外客户的订单取消,这些制造商需要转移回国内市场寻找客户。转移回国内市场意味着全新的商业模式:出口导向的制造商需要开发新的品牌,关注营销和销售,调整产品规格去更好地服务国内客户,以及面对更加激烈的价格战。制造商需要通过自动化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去找到降本增效的方法。未来两年,投资并购将会迎来新一轮浪潮,同时也会带来产品组合和行业发展规划调整等投后管理机会。

同时,制造商需要重新关注数字化转型的新目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还需要匹配卓越运营管理。

卓越运营管理包括产品设计开发,产能计划,供应链管理,制造执行以及人力资源的运营有效性,流程及资产。转型驱动的卓越运营管理的核心是将原始运营和资产数据变成能够赋能人和机器在正确时间采取正确行动的洞察,以此来确保持续的绩效改进。

工业互联网,5G,智能传感器以及机器学习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举例来说,我们看到制造商正在优化他们的产能计划,使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分析,以及基于库存可得性和不断变化需求而进行的排期预测。

为了达成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制造商需要通过清晰的愿景和以人为本的方法去整合领导力,人才和文化。

同时,制造商需要为工作场所和员工的不断迭代做好准备。我们了解到,在疫情期间,大量工作可以远程完成,我们可以通过屏幕去远程管理工厂,这些都改变了员工的工作场所。

制造业中的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通过完成一些重复性工作,使得员工能更关注增值工作的能力要求。进一步说,员工也需要有持续增长的技能,技术知识及教育水平。而能满足快速迭代工作需求和能力的员工数量,在未来将有可能不足。

*本文同时发布于7月22日的中国日报。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