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智慧未来 | 区块链的2018年:商业落地难点与破局

作者为德勤中国总监 高挺

刚刚过去的2017年曾被称为是“决定区块链成败的一年”,但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降低成本还是产生新收入方面,区块链似乎都没能取得重大进步;虽然区块链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却依然没有被大范围采用。一个常见的观点是:区块链除了比特币以外依旧没有其它“杀手级”应用,除非能够出现“真实世界的部署”,否则该技术会存在沦为鸡肋的风险。

在过去的两年中,区块链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有进步也有不少泡沫,期间不少金融机构及企业对区块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实干之后人们逐渐趋于理性,少了很多谈论“颠覆性”的声音,更多的是思考成熟的商业应用还会有多远。

在2018年伊始,我们来聊一下区块链的商业落地难点究竟在哪里,在今年是否有望成功破局?

 

“狭义区块链”与“广义区块链“

区块链商业落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对于它认知上的局限性。根据笔者的观察,许多人把区块链理解成一种具象化的技术,例如把区块链称作是“分布式账本技术”,包含“智能合约”、“密码学”、“零知识证明”等具体的技术领域以及“数据一致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技术特性。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区块链其实并没有特别的革新之处,只是把已有的成熟技术重新排列组合,我把它称之为“狭义区块链”。不难理解,只是依靠技术重组的“狭义区块链”是不太可能产生新的商业价值的。

笔者在《区块链的本质-纳什均衡下的共识系统》一文中已经有过阐述,区块链并不只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创新,它在数学领域中可以体现为基于纳什均衡的博弈场,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同的现实例子。我们可以把区块链更广义地理解成一种经过充分博弈后达到的“共识系统”和“自治社区”,对它的认知首先是看作是一种理念,然后才是技术,我把它称之为“广义区块链”。拿比特币来讲,中本聪也许并不是极客中技术最高明的, 但可能是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他构建出一个通过博弈和激励来“互相监督”、“不可篡改”的自治社区,并且充分地考虑到了其中所可能发生的冲突、虚假信息以及恶意行为,使得比特币系统在没有中心管制的前提下拥有很强的健壮性。虽然比特币相对于真实世界的复杂系统来说相对静态和简单,但它背后的“广义区块链”思想具有很大的开创性。

 

区块链落地难在哪里?

对于区块链的态度,成熟的商业机构往往比较务实,更偏向于利用“狭义区块链”在垂直领域中做一些尝试,但很快就会发现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商业价值;而对于区块链技术创新公司而言,虽然试图实践“广义区块链”,但却往往受制于现有的组织壁垒治理结构而无法找到理想的落地场景,更多的时候只能做出一些类似于“乌托邦”的去中心化区块链社区或平台,而这样的“广义区块链”本质上讲还是没有脱离比特币的范畴,是无法对接真实世界的(虽然有不少宣称已经落地)。

换而言之,区块链目前落地的最大难点在于:

  1. 要从“广义区块链”的思想出发而非局限于“狭义区块链”技术。
  2. 有了认知之后,找到适合于“广义区块链”的具体场景。

 

区块链在2018是否能破局?

首先,在方向上区块链理念可以用来构建行业级的平台生态,而不仅仅是解决个别商业问题;事实上,区块链从技术角度有很多的局限性,无法被独立用来开发真实世界的复杂解决方案。

相比于传统的平台和社区,区块链的不同之处在于参与者一旦加入将会受到系统控制而自动遵守其中既定的规则和约束(“共识”),任何违反共识的“恶意行为”将会受到系统的制裁。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斯坦福监狱实验》这部电影中所展现的“环境改变人”的力量,由心理学家建造并由所有实验参与者共同参与并“维护”的“斯坦福监狱”实际上就是一个“广义区块链”场景。

有了用区块链的落地场景以后,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明和制定其中的规则(即:共识协议)。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区块链场景往往是通过“去中心化”、“非信任”博弈后达到的“纳什均衡”,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一种加速落地的方法是通过“中心化”的手段来建立原型、主动迭代。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场景实验室”来模拟一个真实的落地场景,初期依靠人为设定一些简单的规则开始试运行,然后再不断地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改变规则;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需要数学、行为学、哲学甚至是伦理学的专业人士参与,从错综复杂的用户行为中归纳出其底层的逻辑并基于此设定合适的基本规则,最后用计算机编码将这些规则系统化。这样的方法本质上是建立了一个“公理系统”,在找到最初的基本假设之后就可以用逻辑和IT化的方法构建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IT技术是实现“广义区块链”的最后一步,而每一个落地场景背后的“共识算法”都是各不相同的。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