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民企经济 向远而生”系列直播三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融资并购
民企卓越管理公司(Best Managed Companies,以下简称为“BMC”)为德勤全球项目,BMC于1993年在加拿大创立,至今已覆盖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区域,超过1万家民营企业参与。德勤中国联合新加坡银行、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等合作伙伴,整合全球资源,运用成熟的“卓越管理标准”全球框架,从战略、能力、承诺、财务四个领域全面评价企业管理的卓越性。项目致力于协助参选企业进一步明确管理提升重点,助力更多民营企业“隐形冠军”与全球优秀企业交流。
受疫情冲击与中美关系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企业面对停产停工、市场萎靡、现金流吃紧等诸多经营压力·面对这些风险与不确定性,处于复苏阶段的企业需凭借韧性跨越多个经济周期,如何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洞察“确定”的关键性经济指标是近期投资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对于即将带来的市场复苏阶段,领导者又该如何做好决策,来拥抱“下一阶段的繁荣”?本次直播论坛由德勤的财务和并购咨询合伙人主持,特别邀请著名机构PE投资人、华侨银行大中华区并购业务负责人联合德勤首席经济学家参与话题讨论,助您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做出最睿智的财务决策。
特约嘉宾
- 王文杰先生
德勤财务和并购咨询合伙人 - 李丹女士
招商局资本投资副总裁 - 梁炜东先生
华侨银行大中华区并购业务负责人 - 许思涛先生
德勤首席经济学家
投资人的角度看资本并购市场
王文杰先生:中国经济受疫情和贸易战影响面对冲击较大,一般PE考虑投资的时候会在下行周期寻找投资机会,还是会等局面清晰后再考虑投资?
李丹女士:我主要关注国内的投资机会,我就来谈谈国内的情况。股权投资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的价值,不会因为短期疫情和贸易战影响对一个企业长期价值的判断。中国以及全球经济都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个阶段,我们在投资的时候会更注重
- 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 经营性现金流
- 面临危机时候企业组织韧性
由于一级市场的数据不完全公开透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A股市场的定增以及港股的上市及中概股回归都很频繁,市场很热,可以看出来机构的投资都还在进行,甚至是加码。
王文杰先生:疫情期间资本和并购市场比较集中关注医护和线上经济板块,你预计疫情过后会否持续?有什么其他板块值得关注?
李丹女士:疫情期间,大家可以注意到与线上经济相关的板块都有较大的涨幅,比如A股的口罩概念股、港股的线上经济股等,我认为上涨一部分是当期业绩提升,一部分是情绪导致。我们作为理性的投资人,重点关注的是企业的长期价值,要具体分析未来业绩是否持续,是否可以支撑现在的估值。
疫情后我们可以重点关注的板块:
- 必选消费品和城市服务:不受疫情影响的行业,业绩有确定性的企业
- 数字化转型的机会:需求端的急迫性,政策端的支持,会促使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包括不限于工业互联网、医疗信息化、企业SAAS等
- 医疗健康: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领域的建设不足、面对疫情危机时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如疫苗研发等
- 政策导向型: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个层次
王文杰先生:国内外市场因为科创板,回归港股等出现格局变化,对于PE退出途径, IPO会不会还是首选?其他退出渠道如行业内并购会否取代部分IPO?
李丹女士:目前国内的资本市场的政策非常积极,过去几年密集推出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新三板改革等,从政策的角度降低企业上市融资的硬性门槛,上市审核时间的可控性等,对于退出渠道的选择,我们不排除通过并购退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企业是否有独立上市的能力;
- 企业创始人的意愿;
- 企业上市和并购退出的收益情况
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
王文杰先生:中资企业一直都积极地在海外不断地收购项目,请您分享一下近年跨境并购的一些趋势以及导向是否有变化。
梁炜东先生:近几年来我们可以观察到海外或者跨境并购高峰是在2016年,2016年之后,并购总交易量,这包括数量以及金额,都有往下降的趋势,原因如下:
- 第一,国家出台了不同的政策,对相关的行业有了些限制,如房地产、娱乐、俱乐部等;
- 第二,国家陆陆续续也出台了国内去杠杆的一些措施;
- 第三,随着外管局最近的监管也越来越严,跨境并购的资金安排受到限制;最后,贸易战的情况使得中资企业的收购变得更为谨慎。
这些措施是出于国家战略布局的考虑,之前并购主要的动机以扩大规模,海外的设点为主,现在反而是为了更有持续性、战略发展而收购。收购是否可以为企业整体业务带来协同效应?是否能带动自生的业务,做得更好?
被鼓励的项目主要围绕着科技、医疗健康、基建、环保、物流几大方向,是国家战略布局考虑,如果公司现在注重做这方面的一些并购,都可以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王文杰先生:过去中国大额境外并购投资集中在欧美市场,如今投资欧美市场困难重重。此情况会否成为中国往东南亚投资的机会? 欧美国家对中国投资越趋敏感,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投资者的取态如何?
梁炜东先生:总体来说,中国企业目前对东南亚地区的收购或是投资趋势是较为稳定的,近年来都维持在80个项目左右。目前要深入考虑的是东南亚有什么行业有利于中资企业的战略布局。我个人认为有几个重要主题:
- 第一,东南亚是一带一路非常关键且重要的区域,所以优质的物流以及基建项目会受到关注;
- 第二,东南亚有7亿人口,所以拥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经济潜力,唯一和中国不一样的是人口分布在约10个国家,每个国家经济、法规、和对于外资、中资的接受程度和了解程度都不一样;
- 第三,应注重各国文化差异,不断地促进双方互相信任的和了解,通过时间来交流和不断地磨合。
王文杰先生:综合考虑东南亚的发展需求以及中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您认为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并购投资在行业上会有什么样的趋势?
梁炜东先生:疫情暴露了供应链的问题,也暴露了全球化商业模式的风险。个人认为疫情过后,全球经济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企业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设立一个更可控的运营环境。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走向全世界的。与其走向变化多端、不可控、跨时区的国际市场,倒不如更加关注临近国家和区域,共同发展。
大家必须意思到东南亚和中国、美国的关系比较微妙,他们会平衡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同时,中国和周边的国家的合作是互利的,中国和东南亚加起来的人口约20亿,是一个拥有巨大潜能的庞大经济体。和谐的稳步发展可为区域带来经济和政局的稳定。如何去服务这么庞大的客户消费群也将是未来的主题之一。这包括电商、消费经济技术、如何缩短供应链,提高物流的效率,是否设当地产能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此外东南亚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区域和全球贸易的枢纽点,因此与基建物流相关的产业也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疫情后的宏观经济走势
王文杰先生:您认为疫情过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许思涛先生:第一,疫情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各个大国之间不信任的增加,前面提到的海外并购和供应链的问题也间接暴露出不信任的问题,疫情之后,消费和生产这方面会更加明显,但我认为大家对中国消费者还会非常的乐观,甚至更加乐观。第二,疫情之前,过去几年国家一直致力于去杠杆,今年的疫情导致这个工作不得不暂停,但从中长期来看整个经济趋势是向下发展的,在未来去杠杆最好的方式之一是加快资本市场的改革并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引优质的国外资本进入。此外,中国国民可以容忍稍微高一点的通货膨胀,这样经过多年的迭代后,债务的比例也会逐渐降低。
王文杰先生:既然去杠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那对于我们企业在以后做决策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许思涛先生:我们在谈到经济的时候会涉及到三个相关者:政府、企业和个人。我们主要分析企业和个人的关系,首先肯定不希望消费者降杠杆,因为现在消费者都被都看好,所以我们希望消费者还是增加杠杆的一方。其次,对于某些必须要去杠杆的企业,比如钢铁行业要经过的调整是非常痛苦的。现在我国在出口钢铁的时候都要面临他国贸易上的保护主义,可以想象未来10到15年以后,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下降, 在未来要解决产能过剩更是困难重重,所以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制造业及很多的传统行业去杠杆。 疫情的原因使得很多发达国家都在进行量化宽松,从目前看来是正确的,但总有一天要退出这个环境,退出的措施只能是增加税收,或其他“勒紧裤腰带”的做法。但全球任意一个发达国家,不管是英国,美国,还是澳大利亚显然都没有这样的勇气来做这样事情。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机会,在全球利率比较低的时候,我们主动去杠杆,主动去做一些改革上比较难的事情,因为以后如果再做,条件应该不如现在好。
王文杰先生:疫情爆发对全球化的影响巨大,不仅导致是生产、贸易停滞,还造成国际关系局势紧张,这会对未来的全球贸易产生何种影响?
许思涛先生:首先,无论是今年还是明年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市场来说,中美关系是黑天鹅事件,中美关系改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在今年1月14号签订了中美贸易协定的第一阶段,也是一个突破口,期望在未来执行过程中,双方的信任能逐渐的恢复。其次,我们的国内的市场可以更在更大力度的对外资,尤其是美国企业的开放。这样的话来可以舒缓目前国际上的一些不利的因素;此外,我还非常关注今年年底中国和欧盟之间互相投资的贸易协定,如果这次谈判成功,也可以给中国的高端制造的企业开辟新的领域;最后,我非常看好东南亚地区,因为中国企业在高端制造领域在东南亚是有用武之地的,但由于中美局势的紧张导致三个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很不稳定,如果未来中美关系的缓和的话,会给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扩张带来一个新的不同的场景。
这场对话中,王文杰先生总结道:“今天几个重磅嘉宾当前的局面就从多角度分析非常全面,招商资本的李总从国内投资人和买方的角色去看整个资本并购市场;华侨银行的梁总提到了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按照现在这种局面应该重点关注哪些领域;也非常感谢德勤的首席经济学家许总对宏观经济形势所做的一个很有远见地深入分析,在目前全球这种各种不明朗因素不确定环境当中应当如何看懂宏观经济的走势。”
关于BMC项目
2018-19年德勤中国联合新加坡银行、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等合作伙伴评出了第一届 “中国民企卓越管理公司”(Best Managed Companies,以下简称BMC)。23家BMC企业的平均历史是22年,在各自细分行业是领导者和领先者。他们保持较高的盈利,获奖企业过去三年平均收入和利润增长率达到28%,远超A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500强的平均水平。评选从四个维度出发:获奖企业需具有多元化赋能、与众不同的“战略”;资源协同、合作共享的“能力”;差异化效应、因我而不同的“承诺”以及具有独特社会企业价值的“财务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