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德勤模型家 - 第五期

一带一路上的打怪神器

一带一路上的打怪神器

“一带一路”带来丰富多边经济机遇。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144亿美元,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亿美元。中国企业以绿地投资、海外并购、工程承包等多种方式踊跃参与。常见投资案例有三大特点:

第一, 以绿地投资,即新建项目为主,风险多重;

第二, 多为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合同安排复杂,各国皆有差异

第三, 规模大,总投资可达数十亿美金

此类投资要落地,通常是持续数年或更久的升级打怪过程。

 

第一关:与政府就主要协议进行谈判

很多投资者对风险识别都有较强的意识,但风险最终要落实到规避措施,需要与各相关方进行谈判,并约定在主要协议中。如何在谈判时进行取舍?则需要用财务模型将风险量化,测算对关键指标的影响。

坑一,收入模式不明确或复杂 

  • 情形一:收入模式不明确
    大多一带一路国家,PPP机制并不成熟,业主需要对国际惯例了解,才能与政府反向协商。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财务顾问协助设计方案,厘清框架,通过模型测算数据,以佐证诉求合理性。
  • 情形二:收入模式复杂
    在部分国家某些行业PPP有较成熟历史。例如孟加拉独立发电厂(IPP),购电协议(PPA)中电价结构复杂、限制众多。缺乏行业经验及对当地市场的了解,难以搭建出一个准确反映收入的模型。

坑二,对所在国税务影响缺乏考量

境外投资税收风险为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例如传统英联邦国家、中东地区税制十分复杂。投资者若在财务测算中遗漏某些税收假设影响,由于项目规模巨大,差之毫厘,将失之千里。而基础设施投资中,税收优惠通常是谈判要点,亦需要通过财务模型这个利器,拿捏各项税收条件孰轻孰重。

 

第二关:与银行就项目融资进行沟通

境外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融资是难点加痛点,因为规模大,且融资决策主要基于项目现金流预测。

在我们多年从事境外基础设施投资财务顾问的经验中,常遇到业主到融资阶段,才寻找我们搭建一个“符合银行要求的模型”,导致重复作业,影响项目进展,甚至颠覆之前的测算结果。

坑三,忽略融资成本的考量

现今很多中资EPC企业随着市场“走出去”转型为投资者。通常业主项目团队对EPC成本十分有经验,但对含融资成本的动态总投资缺乏深入了解,难以估算项目真实的资金需求。

例如总投中应包含建设期利息及可能的出口信贷机构保费。而这两项费用需根据对融资市场预判先初步假设,它们会影响资金筹措时的贷款金额,而贷款金额又反过来决定了利息及保费金额。此类问题除多次成功用于项目融资的专业模型,难以解决。
 

坑四,缺乏融资指标的测算

很多业主会在前期可行性分析中按企业要求测算项目股权内部收益率(Equity IRR)等指标,却时常忽略项目融资的指标要求,如偿债备付率(DSCR)等,以及银行可能关注的敏感性情景。若在前期主要协议谈判时未使用模型作充分考量,有可能导致无法融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风险提前识别、对融资尽早考虑,项目开发过程各类因素都需要借助财务模型这件利器进行量化,并根据谈判的阶段和条件调整,因此灵活的模型能力是助力项目成功的关键。

若您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有更多问题,欢迎联系德勤——拥有丰富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及融资经验的模型家。

相关阅读:

德勤模型家系列文章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