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可持续发展焦点专题】

第二期:中国绿色债券高速发展的隐忧

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的一种工具,由于投资者对环境和社会关注,且发行成本相对较低、监管审核快,近年来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

绿色债券的基本理念和运作模式在资本市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目前社会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蓝色债券等募集资金专用于特定目的的新型债券也均采用了与绿色债券类似的模式。在绿色债券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确保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讨论。

 

 

一、中国绿色债券发展现状

发行规模位于国际前列:中国绿色债券的大规模发行始于2016年。2016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国。2017年和2018年,中国是全球排名第二的绿色债券发行国。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的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第3季度末,中国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到9405亿元。

绿色金融债券为主:2016-2018年,绿色金融债券在整个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占比虽然逐年在降低,但依然大于50%以上,金融机构是绿色债券的主要发行人。

市场反应:根据中央结算公司对国内绿色债券的分析,在国内市场上贴标绿色债券获得的超额认购率高于普通债券,投资者对国内绿色债券表现出对普通债券更大的兴趣。


 

超额认购倍数均值

中位数

绿色债券

3.16

3.01

普通债券

2.52

2.00



政府倡导和推动绿色金融:近年来,政府先后推出一系列的政治举措,推动绿色金融。为实现生态文明目标,习近平主席呼吁推进绿色发展,包括绿色金融等;证监会和人民银行建立审核绿色通道,适用“即报即审”政策,提升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便利性;绿色金融和生态保护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监管机构持续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政策;地方政府出台专项激励政策。

二、绿色债券高速发展的隐忧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前主任马骏在“绿色债券信用评级与第三方认证国际经验交流研讨会”上曾表示“绿色债券市场要健康发展,必须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这一问题。如果不能保证在市场上的绿债是真正绿债,那未来这个信誉会丧失,真正的信誉企业不会发绿债,融资功能就不能得到保证。”
虽然我国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位于国际前列,引起了国际社会和社会组织的高度关注,但同时也出现了对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质疑声。

(一)“绿色”标准是否科学

《Financial Times》就曾报道了对中国绿色债券绿色属性的质疑,尤其是将“煤”纳入绿色项目的范畴。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发布的《2018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报告,中国2018年的贴标绿色债券总发行量为2826亿人民币,符合国际绿色债券定义的发行额为2103亿人民币,即约26%的发行额不符合国际定义。相较于国际定义,中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名录涉及的范围更宽,包括清洁煤、节能改造(上大压小)、大型水电站、超高压电站、地下管廊等类别的项目,最大的争议集中在涉煤项目上。

另外,气候债券倡议组织要求募集资金被用于企业一般目的和营运资金的比例不能超过5%,而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相关政策分别允许50%和30%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二)环境风险管控与环保违规信息披露有待加强

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需投向环境保护、气候减缓等类别的项目。要保持绿色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严格的环保执法以及环保违规信息披露是重要前提。

南方周末记者在2018年曾报导了在绿色债券发行之后,至少有四家公司的关联公司存在环境违规行为,包括超标排放、未通过环保验收等,导致绿债“染黑”。

上海闵行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检查了2019年1-6月新对外发行的6家绿色公司债券,其中3家发行企业的下属子公司存在环保处罚情况,但未在募集说明书里进行披露。

环保处罚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以及绿债发行后的环境风险未得到有效管控的情况,引起市场的质疑:绿债募集资金支持的项目真的足够绿吗?

(三)金融机构的专业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绿色金融券是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金融债券发行额度大,涉及的项目众多,因此必须依赖一个强有力的管理系统。银行系统里对绿色项目的标识往往源于银监会对绿色信贷环境与社会风险分类、节能减排项目的标识,该标识的标准和严格程度,都区别于绿色债券对绿色项目的标识。国内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绿色项目判断标准为《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该目录对绿色项目有清晰和准确的要求,绿色项目应满足对应三级分类的 “说明或界定条件”以及“备注”列。如何将银监会绿色信贷标识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标识,进行区分和整合,对银行是一大挑战。

在录入系统之前,对单一项目绿色属性的判断,必须依赖有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通过对国内绿色债券发行额度大的银行信息披露报告来看,除了个别银行设置有绿色金融部和绿色专员,负责绿色项目的评估与筛选、专项管理绿色债券投放工作外,其他银行绿色项目的评估与筛选由授信部等其他部门兼职。非专职的绿色专员,对于绿色项目属性的准确判定存在一定的挑战。

(四)第三方背书面临的挑战

如何能真正的保证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入的项目就是符合绿色标准的绿色项目呢,第三方背书是关键。目前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第三方背书机构较多,机构背景、认证标准、实施方法论、对监管要求的解读等都存在较大差异,最终的评估认证结果有时也存在争议。

如某已成功发行的绿色债券第三方评估报告里提到的绿色项目包括农村“煤改电”工程,并归类为“清洁能源”项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的清洁能源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电网及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太阳能热利用、水力发电、其他新能源利用(地热能、海洋能等), “煤改电”不包含在该分类范畴。绿金委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的其他分类也不包括“煤改电”项目。

三、中国绿色债券未来发展

(一)构建统一的绿色标准体系

国内与国际的绿色标准差异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符合条件的绿色资金用途方面,二是用作企业一般目的和营运资金比例上限。中国企业在离岸市场发行绿色债券,参照国际标准来执行,在境内市场发行绿色债券则参照国内标准执行。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仍存在“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煤的清洁利用也是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家产业政策和国情。随着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深入,中外机构也逐步共同开展绿色标准一致化的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协调统一。

(二)把控融资主体环境信用,加强ESG信息披露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中国证监会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绿色公司债券发行主体原则上不得属于高污染、高能耗或其他违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行业。这一信号表明中国监管机构开始注重融资主体环境信用表现,严禁不符合条件企业占用绿色融资渠道。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公众对融资主体、关联企业、投资项目在各个时期ESG方面表现的监督,确保募集资金流向了真正的绿色用途。

(三)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的能力建设

金融机构自身应加强绿色债券管理的能力建设,尤其需加强绿色项目属性认定的能力建设工作,包括对各分行人的定期培训,日常指导等,以及在总部层面的严格把关。目前大多数银行并没有将绿色项目的评估与筛选、投放与个人绩效挂钩,导致各分行相关人员对这一块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建议加强在发行人内部加强宣贯,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募集资金投向绿色项目,并建立鼓励机制,将绿色项目的投放与绩效挂钩。

(四)规范绿色债券第三方评估机构

人行和证监会在2017年12月27日发布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2018年12月7日,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成立,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备案制尚未真正实施起来。期待第三方评估机构的门槛真正有效的运转,相关监管机构选拔行业内公信力强、技术水平高、客观公正的第三方中介机构作为绿色债券的评估机构,并适时发布推荐认证机构名单,从而提高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整体的公信力。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