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解析

企業永續轉型之下的淨零策略

勤業眾信 / 柯志賢總裁

年度聯合國氣候峰會COP 27甫於埃及落幕,今年氣候適應行動及氣候資金等仍是關鍵話題;國際間氣候轉型法規持續制定與發酵,同時又有烏俄戰爭與能源危機等情況,讓全球轉型之路行走崎嶇。然而,覆巢之下無完卵,淨零任務與氣候變遷仍是全球需共同面對的議題。

2022年Deloitte針對全球2,000位CXO進行訪談並發布永續調查報告,約有八成的高階管理者已將氣候變遷視為企業營運重大風險。

但是,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的調查,儘管全球已投入98兆美金進行減碳,若要達成減碳1.5度C的目標,還需增加33兆美金投資,所以可見全球在潔淨科技的投資額遠遠不足;

同時,企業在永續產品或服務的轉型,無論是製程設備的調整或者是低碳原物料的取得,都需要供應鏈的配合,但是,目前供應鏈的布局策略參雜更多如區域衝突與斷鏈等複雜因素,導致企業在要求供應鏈低碳轉型上,更加難以估算其資源配置效益。面對以上淨零轉型的挑戰跟壓力,建議企業可以思考以下兩個方向來因應。

善用財務金融決策 創造永續營運

首先,從營運決策面,企業應評估並將氣候變遷的風險與機會衝擊貨幣化,以了解碳議題對企業在財務上造成的衝擊,透過掌握量化的數據,進而更清楚訂立相關減碳目標。另外,由於全球認知對於減碳所需要的投資仍大量不足,讓使用環保低碳的技術或能源而增加成本的綠色溢價問題嚴重。

 在此趨勢下,國際將持續運用金融倡議、氣候基金等機制,增加資金挹注永續相關投資。在資金策略面,企業可以利用金管會發布的最新「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運用碳金融工具籌措資金,並善用前述資金挹注的機會,持續評估可獲取資金的管道(例如:永續連結貸款與債券、綠色債券與貸款及碳權交易等),以提升資本運用的效益。

同時,在財務制度面,企業可以利用內部碳定價以提升決策效果,內部在推動減碳目標時,經常會碰到缺乏財務誘因的情況。此時,可透過內部碳定價,綜合考慮每噸碳在外部碳稅/費以及內部推動上的成本,定義價格,用以估算專案減碳投資效益,或是連結績效制度,用以推動內部減碳,亦可透過此方法建立氣候基金機制,留存減碳費用。

數位治理與轉型 加速永續供應鏈

其次,企業供應商數量龐大且關係複雜,企業需要有效率建立統一性管理模式,掌握其關鍵永續資訊。建議企業需完善數位永續供應鏈治理框架,並輔以數位平台與工具導入,更有效率地將供應商的永續作為轉為數據化並具可比性的管理依據,並建立供應商績效化的具體指標與提升供應鏈在永續相關數據上的透明度,深化與供應商之合作關係,並運用數據支撐企業決策,建立符合企業發展方向的永續採購策略與布局。

同時,藉由強化供應鏈管理的深度,差異化關鍵供應商與對應的永續管理重點,加強與供應商的議合工作,透過溝通、訓練、資源協助、查核等方式,提升供應商永續的能力。除此之外,最終市場對於產品與服務的要求,會依著時間變化。因此,永續供應鏈的管理重點,也需做動態的調整,以回應國際上最新的要求。

氣候危機與低碳轉型儼然已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議題,企業需要即早擬定因應策略並開始行動,在面對新綠色經濟的趨勢下,儘早達成淨零目標並展現企業最佳競爭力。

 

(本文已節錄刊登於2022-11-28 工商時報 名家評論)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