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財經觀點:智財活化 挖掘專利的含⾦量

2020-07-29 00:18 聯合報 / 勤業眾信財務諮詢執⾏副總黃俊榮

台灣廠商技術含⾦量⾼,也擁有相當多的專利,但仍不時與國際⼤廠為了專利、侵權等訴訟對簿公堂,耗費⼤量成本。⾛訪台灣的企業,時常可看到牆上掛滿了專利證照,但這些專利有些含⾦量⾼,可為公司創造價值,有些則不具市場價值,徒增維護成本;建議廠商應該針對所擁有的智慧財產進⾏商業活化策略診斷,⼀來可創造收益,再來也可以減少⽀出。


台灣在專利相關交易⼤致區分成三個主要的時期,第⼀個時期⼆○○○⾄⼆○⼀四年,這是台灣專利交易的黃⾦時期,國際上有三⼤買家,其中RPX的營運模式是買進專利,形成⼀個「專利池」,然後邀請科技⼤廠加入會員,繳交會費就可以免費使⽤,為了建立專利池,執⾏非常⼤量的併購交易 。⾄於Intellectual ventures是買了專利,跟主要廠商進⾏相關的侵權訴訟,來收取⾼額授權⾦。Google則是想跨入⼿機等其他領域,取得⼤量專利形成保護牆。


到了⼆○⼀五年⾄⼆○⼀八年,廠商為了將專利布局商業化,開始了很多侵權訴訟,很多台灣廠商遭受國際⼤廠進⾏侵權訴訟。這段時間台灣僅少數廠商比較積極主動,會成立智財管理公司,或是針對國外廠商提出授權。⼆○⼀九年開始,台灣廠商化被動為主動,提起相關侵權訴訟,且部分科技⼤廠開始導入活化跟商業化機制,包含⽇前看到⼤立光授權蘋果,以及中天⽣技的製藥研發也授權國際⼤廠。


談到專利價值的商業化或是活化,可先辨別哪些專利是有市場價值或是未來效益,值得積極活化,哪些專利是不具市場效益,應該暫停維護,以節省成本。每⼀項的專利維護⼀年就要⼀萬美元,維護⼆、三百個不具市場效益的專利,對公司會造成負擔。找到值得活化的專利後,再考慮是否專利交易。智財的活化通常需要⼀年的時間,我會建議,專利的交易是否要執⾏,可以先做個診斷,評估⾃⼰含⾦量如何,再做後續抉擇。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