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互聯網2.0 區塊鏈成金融科技新興顯學
勤業眾信:重建資訊整合架構 區塊鏈導入新型態信任機制
【2016/07/20,台北訊】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的發展起源於中本聰所創造的比特幣(Bitcoin)。比特幣曾一度被認為有機會取代現有貨幣,但隨洗錢問題頻傳、非實名制難與現實接軌,以及各國政府與央行態度不一而熱潮漸退。有趣的是,概念類似的區塊鏈卻未隨之式微,反而嶄露頭角廣受國際金融機構的關注與投資。勤業眾信金融產業負責人陳麗琦會計師指出,區塊鏈不只是金融科技(Fintech)的新關鍵,更衝撞了製造與科技業對於資訊應用的想像。未來區塊鏈將重新建構世界的資訊架構,應用於智慧契約(Smart Contracts)、供應鏈管理、群眾募資平台等場景當中,其不可竄改性與可追蹤性,將滿足監管需求、提升監管品質。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舉辦區塊鏈技術分享會,台灣IBM雲端顧問陳志賢與會分享指出,區塊鏈的宗旨「不是去中心化,而是多中心化」。陳志賢認為區塊鏈的價值,在於透過共識演算法整合跨領域資訊,以解決過去傳統分散式資料庫,所衍生的資訊同步問題。而在商務應用中,區塊鏈四大構成要素有助廣泛應用於各領域:第一,安全共享的帳本系統:區塊鏈是以記帳的方式永久紀錄所有交易行為,強化資訊透明度;第二,自動化智慧合約:系統按照雙方同意、授權的合約內容自動進行交易,保障交易機制遵照合約規範;第三,保護隱私:透過授權機制保障交易訊息和參與者個資;第四,建立共識:參與者可即時接獲所有交易資訊,並透過共識演算法決定驗證人。
陳志賢表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廣泛,舉凡科技、製造業及受到高度監管的金融產業,都隨著區塊鏈的發酵,加速整體供應鏈的價值傳遞並加速創新。未來,可預見的是金融科技、物聯網(IoT)與工業4.0等台灣重點發展產業,皆可透過區塊鏈建構完善的技術基礎,降低系統訊息傳遞的複雜程度與相應成本,而其不易被竄改、登記即生效的特性提升記錄的可信度,使得監管程序變得更加透明,充分帶動產業創新能量。
解決數位金融四大問題 區塊鏈打造數位基礎建設
台大「金融科技暨區塊鏈中心」召集人廖世偉指出,區塊鏈核心價值在於「開源形式、開放心態」,因此在具備信任基礎的前提下,「區塊鏈可謂是第二代的互聯網」。透過市場機制的力量,有助達到執行成效較佳的互聯網金融。台灣IBM公司陳志賢雲端顧問提到,目前有超過43家全球性銀行加入紐約金融新創公司R3 CEV,所組成的區塊鏈技術聯盟「R3」,共同建立一致的標準與協定,並開發各項適用於金融機構的商業應用。
此外,英、美、中等國政府與金融機構早已積極投入研究,並投注超過10億美元的廣大資源;今年中國也成立中國區塊鏈研究聯盟與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而台灣亦由台灣大學在今年三月成立金融科技暨區塊鏈中心,致力於推動金融科技的創新。廖世偉指出過往數位金融難以發展的主因在於偽造(Duplication)、重複消費(Double Spending)、缺乏信任(Dilution)及資料遺失(Data lost),區塊鏈將可有效解決以上難題,提升數位金融良善環境。
金融科技發展無虞 有賴於高效資訊安全管理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公司資深副總經理溫紹群表示,近日一銀發生ATM遭盜領事件,除了引發社會關注並提升對資安防護的意識,更重要的是,點出了台灣企業對於資安警覺性普遍不足的隱憂。溫紹群指出,世界各國紛紛推行無紙化金流,也透過行動APP提供數位化服務;然而,新型態的金融科技發展前提,是必須建置完備的資安風險管理機制,以避免資安漏洞成為駭客攻擊標的。
因此,溫紹群建議資訊安全防護應制定事前規劃、事中監控與事後應變「三關卡」防備機制,並針對新興科技商業模式調適資安管控,定期安排資安健檢,即時監控營運狀況。以ATM被駭事件為例,溫紹群解說主管機關要求銀行清查ATM、強化ATM安控基準、實兵模擬駭客攻擊之壓力測試,全面性檢視資安有無漏洞,可以提升銀行面對Cyber Attack的反應速度與應變能力,並最小化相關危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