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佈

智慧化力量崛起 醫療器材生態圈創新質變

勤業眾信:四大要素助台灣數位醫療 順應國際市場變革

【2017/12/06,台北訊】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今(6)發布《跨越疆界─探索數位醫療法規因應策略》報告,內容指出受到高齡化等因素影響,全球醫療保健支出將以4.3%的年複合成長率,由2015年7兆美元成長至2020年8.7兆美元,帶動醫療照護與醫療器材供應鏈蓬勃發展。而隨著資通訊科技與人工智慧(AI)等突破性演進,及歐盟頒布新版醫療器材法規,使得傳統醫療器材生態圈產生了重大質變。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虞成全表示,在這波生技醫療數位浪潮中,首當其衝地是醫療器材及醫療照護產業。他指出,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概念被充分應用於醫療產業後,促使醫療器材、醫療照護、製藥及高科技業者走向跨界整合,國際間也面臨新舊醫療器材法規轉換期。因此,對於以代工為主、外銷金額正逐年成長的台灣醫療器材產業影響甚大。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吳佳翰則建議,在邁入智慧化的進程中,務必以產品生命週期為思考切入點,加強於「策略規畫、軟體確效、安全與隱私保護、委外與合作」等環節之數位轉型應對方式。

醫材風險看漲 加速國際法規推動

虞成全表示,歐美國家對醫療器材的管理重點,逐步著重在資料整合及可溯性;同時,隨著連網醫療器材裝置比例提升、資安風險也日益升高。因此,完善的法規遵循與資安防護,是維護數位醫療器材軟體研發安全性的關鍵,亦加速了醫療器材管理機制的改革。

以美國為例,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以「安全性優先」為設計理念,發布《醫療裝置上市後網路安全管理指南》,保障醫療裝置從開發到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網路安全。歐盟則積極推動「隱私權優先」的保護機制,通過《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提高醫療器材安全性和使用效能,避免資料外洩時才開始「補破網」;此外,歐盟衛生主管機關EMA也頒布新版醫療器材法規(Medical Devices Regulations, MDR),大幅提升管理範疇並要求強化供應鏈管理。至於中國,則發布《醫療器械標準管理辦法》,展現對醫療器材軟體要求有更明確的態度。

虞成全表示,醫療照護系統運用數位感測裝置(Sensors)將可與物聯網應用結合,以建置智慧病房、電子病歷與醫療影像管理等智慧醫療體系。但由於網路安全與軟體設計漏洞也帶來新的衍生風險,加上近年陸續發生醫療器材因數位風險而召回的事件,如何避免因資安漏洞而遭受攻擊或惡意破壞,是醫療器材生態圈轉型需加強安全性的評估管理的重要環節。

從產品生命週期四大要素 看醫療器材策略

醫療器材從基礎研究、產品設計開發、臨床試驗、上市申請、量產與上市後管理,需經過一連串的挑戰。吳佳翰指出,面對前述法規與國際標準檢核,醫療器材業者應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觀念,從產品生命週期觀點出發,思考數位轉型應對策略。

一、策略規畫:由於「智慧醫療」是醫療保健產業未來十年的關鍵成長驅動力,數位轉型是醫材業者在市場上的競爭利器。建議業者以「使用者為中心」,運用「服務設計思考」(Service Design Thinking)的方法與理念,進行醫療器材軟體開發、介面設計優化與應用程式(APP)設計,以打造出超出使用者需求「五感體驗」(Five Senses)的創新產品與機會。

二、軟體確效:醫療器材與物聯網結合後,軟體應用比重大幅提升。以往「軟體確效」(Software Validation)主要著重在醫療器材軟體本身,但2016年發佈的新版ISO 13485規定,用於製造、監視與測量醫療器材的軟體也須進行確效作業,並須紀錄軟體驗證相關活動,以作為產品上市審查依據資料。建議業者應於設計規畫、軟體開發和驗證測試各階段進行驗證,以確保軟體達到預期與安全性,避免器材故障造成對使用者的傷害。

三、安全與隱私保護:APP是行動醫療產品極重要的元件,若產品本身採用感測器之物聯網技術,需加強注意惡意程式及個人資料侵害威脅,以避免開啟駭客攻擊大門。建議企業定期執行APP資安檢測,或透過開發安全評估、設備安全檢測等方法確認是否有潛在的風險。此外,生技醫療屬於高度法規監管類型產業,企業應關注產品預定申請上市地隱私法規動態,適時盤點個資蒐集、處理與利用的狀況,並搭配隱私衝擊分析,確保違法等情事已充分處理。

四、委外與合作:展開數位化轉型時,勢必委外導入新技術和新合作夥伴,合作過程中的資料傳輸、存放,也可能使用資通訊商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提醒企業無論是何種委外形式,皆必須清楚定義合作雙方的責任分配,以對於營業秘密、隱私資料處理等資安控制、營運模式合規與營運能力持續性等展開有效把關。

吳佳翰表示,數位轉型已是醫療與醫材產業發展趨勢所在,多數業者已投入資源開發商機,並在現行法規架構下尋求獲利模式。除了注意資訊科技本身帶來的風險,業者更要關心國際標準與各國法令法規的變化,以彈性調整產品發展策略,並強化營運、科技及委外風險控管的能力,以完善發展藍圖、降低潛在風險。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虞成全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吳佳翰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