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降低數位創新風險 永續經營數位金融生態圈

勤業眾信:完善金融業智財保護有五大作為 設置專責人員、分析風險排查、思考布局策略、監控風險與盡職查核

【2018/12/04,台北訊】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今(4)共同舉辦「數位創新:金融生態圈之智財契機與挑戰」研討會,探討金融業在數位創新與科技轉型的過程,可能面臨的智財風險及控管方法,同時,以國內專利申請與國外訴訟實例,解析合作開發、投資併購、專利交易等商業活動應注意的眉角。勤業眾信建議,金融業運用數位創新概念,制定新的流程與商業模式時,應納入智財風險考量,多方思考創新保護布建、確保智財權的品質、避免專利訴訟風險,使數位金融發展得以永續經營。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郭政弘致詞時表示,金融業申請專利的案件數量,由2006年至2015年十年間的57件、成長至2016年192件,到了2017年更突破500件,在此趨勢下未來會持續突破成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申請專利的前十大公司當中,有七家(70%)具有公股成分,第一名是土地銀行,其他則有兆豐、第一金、華南等,政府部門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隨著科技業踏足金融業版圖,促使金融業面臨數位創新的挑戰和衝擊,亦可能發生智慧財產保護及侵權風險的挑戰。郭政弘指出,企業規畫智慧財產保障策略時,專利的數量不是唯一的考量,需從智慧財產著手進行完整布局,全面性思考專利、商標、著作權與營業秘密應如何運用,讓金融業發展科技產品或科技事業進入金融領域,皆能得到充分保障,進而挹注更豐厚的創新能量。

金融科技專利策略 提升品質為要務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科長暨專利審查官顏俊仁指出,近兩年,我國金融業雖大量申請專利,但僅集中在少數業者手中,且近半數專利屬於一般資訊,顯見,我國金融業專利布局的風氣尚未普遍,甚至未完全跟上新創科技帶動的潮流;至於准駁概況的部分,核准率僅有41%,因此,在大量的專利申請數字下,如何保護自己的金融創新服務,又可以符合專利法規的規定,是金融服務業者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顏俊仁表示,在專利適格性方面,主要需考量發明是否具有技術性,若僅是簡單利用電腦科技,則不符合審查技術性的要求。另外,關於明確性及進步性的問題,亦是軟體專利時常面臨的問題,因此,如何揭露?何種揭露程度才符合適格性、明確性及進步性的要求?是業者在專利申請前須仔細考量,以保護自身服務及技術的關鍵。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副教授宋皇志指出,目前,最積極佈局金融科技專利的金融機構包括:Bank of America, JP Morgan, Morgan Stanley, Capital One, Citi-bank等;而在國外金融科技訴訟案例當中,以美國Intellectual Ventures v. Capital One與Intellectual Ventures v. Erie Indemnity等案最受矚目。宋皇志更分享中國大陸互聯網法院的最新發展,解析其接受以區塊鏈技術做為存證方法之最新判決,同時並提醒企業防範智財風險,不可不慎!

優化智財權 金融業應有的智財管理新思維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鄭淑芬表示,數位創新研發技術或商業模式所衍生的智慧財產權,將會是金融生態圈競合的主要關鍵。雖然台灣的金融科技專利數量逐年上升,但是專利強度仍有待加強,且專利只是智慧財產權之一,業者應要思考以營業秘密、商標等多元智財保護創新,提高保護力度。

鄭淑芬表示,要讓智財對數位金融發展能夠發揮效益,創新研發前「風險排查」是不可輕忽的步驟,業者應要先瞭解競爭對手有哪些智財權,發掘智財風險對企業影響的深度與廣度,充分利用所蒐集的資訊以強化研發及智財布局策略,還要投入資源建構內部智財風險管理以落實策略。她強調,妥善運用智財法保護認知與活用智財權,方能達到真正保護智財的目的。

鄭淑芬建議,面對智財權管理金融服業應完善「建置智財專責人員、風險排查分析、布局策略思考、持續風險監控與智財權盡職查核」五大作為。一、建置智財專責人員:金融業應設置充足的智慧財產相關的人力資源,協助企業建立內部智財管理制度和組織;二、風險排查分析:於研發規畫前的基礎研究階段,企業應先展開智慧財產的技術風險排查分析,避免重複研發及誤踩專利地雷;三、布局策略思考:金融專利的申請布局策略應配合企業的營運方向,布局考量點包含申請國家、專利申請類別、申請優先順序等因素:四、持續風險監控:持續監控競爭對手及分析主要國家的金融專利技術,洞悉競爭對手技術發展狀況,避免侵權風險;五、技術合作或技術交易前的智財權盡職查核:與現有金融科技體系合作或延攬關鍵技術能量前做好智財權盡職查核,包括智財法律狀態及技術權利請求範圍界定。                 

以國外金融智財投資實務 供國內金融業的借鏡

德勤財務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潘家涓表示,過去十年Fintech的浪潮在金融業與科技業引起紛紛討論,金融智財及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在全球各地鳴放。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產業的態勢亦有所改變,傳統金融圈從2010年前的審慎觀察,轉為意識到金融科技新創可能帶來的破壞性創新與顛覆;而根據Deloitte的研究,無論就全球金融業從業高層的態度或近年產業統計數字,金融科技新創對於傳統金融機構已從威脅轉為動力、從競爭轉為合作。自2015年起,全球金融科技新創的數量逐年降低,但融資金額、併購交易金額卻仍不斷上升,而資金亦有流向晚期融資輪的趨勢,顯見此產業已趨於成熟及整併階段。

潘家涓表示,若聚焦亞洲,金融科技尤為興盛,今年除了螞蟻金服獲得鉅額融資,亦有數家金融科技新創獲得一億美元以上融資;而相較其他地區,亞洲的科技業在Fintech扮演更重要角色,除了中國大陸的科技巨擘騰訊、阿里巴巴等,台灣企業如鴻海亦搶進金融科技布局。此外,潘家涓指出,綜觀台灣金融業現況,因為內外部挑戰及風險,多數企業仍自主發展Fintech能力及業務,輔以通路或技術合作,而投資及併購仍在少數。

因此,不論是科技業或金融業,從合作、合資到併購,如何開展合適的布局策略、評選合作夥伴或投資標的、突破傳統的公司治理與組織體制,已成為現有大企業如何在此波產業變革掌握一席之地的關鍵。

 

(左起)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銀行與資本市場產業負責人陳盈州、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審查官兼科長顏俊仁、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鄭淑芬、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郭政弘、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萬幼筠。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