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從國家2050淨零碳排路徑,看企業淨零碳排轉型

勤業眾信永續發展服務風險諮詢 / 李介文副總經理

在氣候變遷的威脅下,「淨零變革」可說席捲全球。據ClimateWatch至2022年5月Net-Zero Tracker顯示,約有83個國家將淨零目標納入政策法規或承諾,如美國、歐盟、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可見淨零碳排已從國際倡議層級落入區域與國家政策行動,並產生深遠的效應。今年3月國發會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內容說明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並且在法制與科研的基礎下,擬定十二項戰略關鍵,支撐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面向轉型,以達成淨零轉型目標。

此減碳路徑對企業來說,除了能更具體的認知政策、經濟、社會與科技等外部環境變化外,在此變局中,同時也蘊含豐沛的轉型契機:

(一)  能源轉換需求:從太陽能、風力擴充開始,同時投入氫能研發,並建置生質能、地熱、海洋能等運用。行業設定的目標上,則有製造業於2030年應達15%綠電使用。

(二)  製程相關機會:於2030年前著重於設備汰舊換新、廢冷廢熱回收擴大運用;智慧化節能管理的導入。氫能運用與氟化物調整,則為強化研發後,於2030年進行示範與擴大運用。

(三)  運具電氣化要求:2030年市區公車電動化、2040年電動車/電動機車市售比100%。同時加強法規,限制現有小客車、小貨車與機車碳排放標準。

(四)  終端產品與循環經濟:終端產品設計往輕量化、易升級維修的產品,延長物品使用壽命,循環運用零組件方向進行;並鼓勵使用服務取代原有的思維,衍生服務化機會。

(五)  碳成本與財務影響:「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已從行政院送立法院審議,境內碳費預定在未來1~2年分階段推動,同時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可適用優惠費率的機會。

企業除了依國家所制訂的總體轉型路徑進行營運環境評估外,也可透過SBT(科學減碳目標)等國際常用框架,在有序規劃下,建立並執行企業的去碳行動。其中關鍵在於:

(一)  確立行動方案投入時機:企業淨零計劃從碳盤查、評估、執行減量到抵換,需要1~3年不等的時間,且部分尚需配合各國政策實施時點、各項限制與獎勵措施時間時點,例如:產品研發方向或比重調整、製程調整、再生能源取得與碳抵換投資等。因此「何時啟動、何時完成」才能獲得最佳優勢,必須仰賴企業對於自身淨零轉型路徑的安排。

(二)  建立供應鏈去碳目標:在全球專業分工的背景下,延伸性企業(Extended Enterprise)結構已是企業運行的常態。要降低企業的整體碳排,勢必需要仰賴供應鏈的協同去碳能力。但必須降到多少,或如何協助供應鏈定義減量範疇,成為未來供應商議合的重要方向。

(三)  提升商譽與預創商機:依據國際性倡議進行去碳評估,讓企業同時與國家減碳路徑相符,並可符合國際倡議、評比對於淨零碳排的要求,於商譽層面獲得優勢;同時也可開拓確立低碳產品或碳中和產品的機會。

淨零排放是目前國際間大多數國家的共識,未來可預期的,將會有更多相關措施與要求出具。因此企業除了關注外部趨勢,了解國家層級政策上的變化外,企業也應主動規劃自身減碳的方式,在優於外部要求的情況下,提前做好因應策略,並可參考國家路徑上的各類行動方案,整合至內部的發展策略上,產生更高的綜效。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