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迎戰供應鏈危機

德勤財務顧問私人暨家族企業服務 / 潘家涓執行副總經理

過往,全球企業評估供應鏈的思維幾乎皆以經濟學的「比較利益法則」來架構供應體系與合作廠商,特別自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加入WTO後,全球化的「比較利益」分工合作達到巔峰,該供應鏈模式造就了低成本、低通膨、低庫存等的企業經營特色。

美中貿易後,相互經濟制裁已成為國際政治賽局中常用的籌碼之一,隨後的英國脫歐及俄烏戰爭等,互相報復與制裁的手段越來越激烈,不但重創全球化合作的架構,更對企業供應鏈產生重大的衝擊!

新興市場(開發中國家)在過去二十年,受惠全球化分工,造就高度經濟成長,但一刀兩面刃,這些地區的勞力、土地及環境等成本也一路攀升,企業只能陸續在這過程中調整應對,從中國大陸一路往東南亞、拉丁美洲等移動。原本以為不斷移動,持續降低成本就能維持供應鏈的穩定,但一場COVID-19疫情讓企業突然驚醒,光靠不斷尋找更低的勞動力及土地成本,仍無法免除其他供應鏈的斷鏈風險,例如疾病管理風險、醫療資源風險、基礎建設不足風險及物流運輸風險等。

歐美日等先進國及主要消費市場區域,在經歷前述幾項巨變後,也開始調整國家策略,將供應鏈的確保納入國家安全政策,其範圍從關鍵原物料、先進製程設備到高科技零組件,此趨勢一旦啟動,短期難回復,因此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的調整勢在必行。

從中美貿易戰、全球疫情到近期的俄烏戰爭,甚至全球主要央行進入升息循環,這樣變化快速且巨大的衝擊前所未見,即便企業在過去幾年已逐漸開始調整,並摸索出解決方案。但過往企業習慣的「比較利益法則」在低勞力成本、土地及能源的國家,建構「長供應鏈」,在全球疫情發生前,企業對供應鏈的調整仍是以往更低成本的地區為主要考量。

然而,長供應鏈的布局遇上嚴峻的疫情以及戰爭等貿易制裁下,產生前所未有的挑戰。企業重組供應鏈,採取「短供應鏈」布局並降低集中度成為新的選項之一。

短鏈布局主要係指將生產據點移至本國或其他盟國,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母公司掌控力、並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同時,企業可同步分散上下游廠商的集中程度,降低對單一供應商或通路的依賴。若採取短鏈策略,企業勢將負擔較高的薪資與營運成本,並可能影響其議價能力,但在經歷幾波的全球斷鍊衝擊後,企業也開始學習,強化供應鏈韌性是否是長期永續經營的重要課題?

從供應鏈的角度而言,更具韌性與安全的供應環境似乎成為新課題。若從客戶端來看,分散供應鏈的策略則成為新風潮。以全球手機巨人-蘋果為例,為因應中美貿易戰,自2019下半年起,蘋果逐步將供應鏈產能自中國大陸移向印度,其供應商和碩、緯創及鴻海也投資數百億配合前進。同時,蘋果亦拔擢中國大陸本土廠商立訊,在緯創將腳步邁向印度的同時,購得其旗下昆山廠。從蘋果公司的角度來看,在印度有鴻海、和碩、緯創等長期合作的台資廠,而在中國大陸則有符合中國扶植紅色供應鏈策略的立訊。此舉除了降低對於中國大陸產能的依賴,減輕了在中美競合中的政治風險衝擊,亦可強化對印度市場的布局。

當客戶出現分散供應鏈的策略時,供應商自然也發展分散客戶的經營模式。以和碩為例,和碩赴印度清奈投資約40億台幣設廠,以服務蘋果iPhone業務。即便和碩擁有三成的iPhone組裝代工訂單,營收貢獻達約五成,但其同時開始積極拓展車用、PC、遊戲機等業務。和碩為就近服務特斯拉,亦赴美墨邊界的德州El Paso設廠,提供中控台與充電樁代工業務。

我們不難看出,台商於全球供應鏈多處於中游,當下游品牌大廠(如蘋果、特斯拉等)因短鏈策略開始調整時,多數台商亦對應出降低對單一業務、單一生產據點、單一供應商的依賴,進一步強化自身經營韌性。

經歷了數波全球重大衝擊後,供應鏈危機與調整已為全球性的議題,維持產能的持續性與穩定性為企業的首要議題。目前企業除了可轉移生產據點且採短鏈布局外,或可強化業務與客戶之多樣性等。除此之外,企業亦可提高自身存貨以平穩外部因素造成的產能、價格或匯率波動,並與供應鏈中其他利益關係方強化協作,降低不必要的超額訂單與波動。展望未來,如何平衡供應鏈的韌性、效率性及敏捷性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