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及早因應超高齡社會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精算諮詢服務 / 劉承宗副總經理

隨著人口結構快速改變,行政院內政部2018年3月公布,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31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4.1%,正式宣告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循此趨勢,台灣可能僅需八年即邁入「超高齡社會」。

首先,全民未來第一個將面對的即是服務品質下降。回顧1993年至今,增加的182萬65歲退休人口數,其差異感對國人來說應該不大。

然而,隨著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預計最快八年後的今天將有重大改變。屆時年輕勞動力將嚴重缺乏,政府提供的基本民生、醫療服務將面臨挑戰。

此外,受到全球化影響,鄰近國家在受到同樣趨勢影響的情況下,如日本和韓國便以高薪吸引台灣的專業人才前往就業,進一步造就台灣就業市場供需不平衡,影響全民對整體服務品質與生活之感受。

第二個問題即是需求與供給的轉變造成企業經營策略改變。

在成為超高齡社會之後,企業需要重新分配資源,以滿足客戶需求變化,舉例而言,公共運輸的博愛座將供不應求,若業者因應社會的輿論而增加博愛座,支持社會勞動力的服務配額或將降低,企業若能透過分時段供需機制等創新應對措施,也將是迎戰超高齡社會之策略。

面對台灣人口變革趨勢,除等待政策改革外,個人與企業仍須靈活因應,積極面對隨之而來的挑戰。

以金融業者為例,近年積極推動安養信託及長照商品等退休後之財務及醫療照護規劃,可看出市場經濟已針對未來需求轉變。

第三個重要議題則是國家政策制定同時亦須因地制宜。

已列為超高齡社會的日本、義大利與德國,分別花了11年、20年與36年從高齡成為超高齡社會。

根據佛羅倫斯大學對義大利人口健康研究建議,新的老人定義應改為75歲以上。

日本政府則在政策上鼓勵生育、提升高齡健康以及高齡人口繼續就業,以OECD統計資料顯示,日本由高齡進入超高齡社會期間,60至64歲男性勞動力參與率由2006年的70.9%增加至2018年的83.5%;相較之下,台灣2018年60至64歲男性勞動力參與率則不到四成。

具有最長準備時間和應對措施的德國,除了透過科技來支援醫療、運輸等服務外,也是世界少數國家擁有強制性長期護理保險的國家之一,同時積極為健康情況良好的高齡公民推動居家探訪與照顧。由此可見,各國因應超高齡社會之做法仍需持續適應與調整。

面對第一波超高齡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台灣只有八年的時間準備,代表著政府的政策、各產業的應對能力,及個人退休規劃都須加緊協調與配合。

各國政府在推動相關政策與改革時,皆有其延續性與慣性的多方考量。但未來若能配合政策進而找出一條符合台灣超高齡社會之需求,並協助台灣產業迅速面對社會結構改變,透過三方合力爭取,受薪階層優先面對的退休議題將得到有效率的解決。

(本文已刊登於 2019-06-28 經濟日報 B5 經營管理版)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