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看時事》科學化品牌經營 精準掌握效益

議題觀點

《會計師看時事》科學化品牌經營 精準掌握效益

勤業眾信風險諮詢管理(股)公司 / 陳嘉祥執行副總、彭德全協理

談到經營品牌,多數台灣企業都會陷入「應花費多少成本宣傳?」、「可以提升多少業績?」的爭辯中。然而,品牌經營的本質,不僅僅是廣告與宣傳,經營成效也不是即刻可於業績中得到回饋。

不過,企業經營的首要目標就是生存與獲利,即便決策者認同品牌經營的價值與轉型的必要性,在沒有明確的成本規劃與效益預估下,難以說服投資者「經營自有品牌」是一項可行且有利的策略。

台灣大多企業並非不願意經營品牌,而是阻礙太多。

首先要面臨的挑戰就是「資金與資源的限制」,當企業的營運模式從「低利潤代工」轉型到「高價值自有品牌」,常常因低利潤,致使可運用資金有限,僅能以單點方式規劃行銷預算,在此情況下,企業品牌經營多以產品的宣傳廣告作結。

除了資金有限之外,企業面臨轉型時,對於資源配置的決策,常陷入「維持原有營運」或「投入自有品牌經營」的兩難局面,在優先考量維持生存的條件下,使得品牌經營所需加強投入的市場研究、產品研發、服務體驗設計及消費者經營等,陷入人力、物力及預算有限的困境中,品牌經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無論上述何種情形,品牌經營單位非常容易因短期看不到明顯效果,而被刪減相關預算與人力,使企業品牌經營進入惡性循環。

根據Profit Impact of Marketing Strategy(PIMS)研究統計,透過深度的市場及消費者分析,精確地預估成本及效益,調整最適合的品牌經營模型,並透過職責分工與績效制度有效管理,企業即可在維持或增加些許品牌經營成本的情形下,提升4.25%的營收與1.5%的市場占有率。

讓品牌經營不再只是藝術,而是可以透過數據分析及績效報告管理的科學。

科學化品牌經營法與傳統品牌經營最大的差異即在於「明確掌握度」。過去的品牌經營,僅能粗略定義目標市場與消費者區隔,並以行銷人員的經驗進行品牌定位與經營活動,容易使經營者有不知決策是否正確的疑慮,在品牌經營的過程中,也易因行銷人員的離職或更換,而影響品牌經營的方向。

如今,因應科技的進步,可以透過大數據資料蒐集、輿情分析與消費者行為分析等技術,剖析消費行為與樣貌,用數據做為決策的參考;並透過企業內部資訊系統輔助,清楚估算公司資源與成本運用,從中找出最值得投入的消費者區隔與經營方式,降低無效或低成效的成本浪費,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在品牌經營的關鍵致勝點。

品牌經營的成功,除了策略規劃與資源配置,更重要的在於當權當責的執行與成效的檢驗,從市場研究、產品研發、銷售營運、服務體驗至客戶關係維繫等,品牌經營的每個面向,各單位均須清楚自己於品牌經營中扮演的角色,及該達成的任務目標。

企業應設計與其任務目標互相呼應的績效考核指標(KPIs)及考核制度,透過定期檢視與擬定改善方案,方能持續性地修正資源投入比例與品牌經營模型,使企業往「自有品牌轉型」之路持續邁進!

 (本文已刊登於2016.10.14 經濟日報A17經營管理版)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