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COP27為綠領人才帶來之機會勢不可擋

勤業眾信永續發展服務風險管理諮詢 / 陸孝立副總經理

2022年全球各國淨零推動手段逐漸落地,6月份國發會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歐洲議會通過將範疇二排放納入管制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新版草案、美國版碳關稅「清潔競爭法案(CCA)」提案亦首次公布;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亦於年底陸續發布航運業、水泥業減碳產業指引。甫於11月落幕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除了達成史上第一個「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ing)」機制共識,在持續呼籲能源轉型、生物多樣性保育、氣候資金投入的同時,更發布反漂綠報告「誠信第一(Integrity Matters)」,為企業淨零承諾畫出明確紅線。

在跨國政府緩步協商化石燃料淘汰政策的期間,追求持續領先市場的標竿企業早已開始將氣候變遷視為未來新常態,為可預見的氣候實體風險與轉型風險部署;而伴隨這些企業低碳轉型與合規需求的相關產業、技術與政策資金也因運而生。

碳管理數位工具不僅節省人力、提升精準度,更可識別減碳機會點

淨零目標宣示的背後,仰賴逐年的碳盤查、驗證與報告揭露,以確實追蹤減碳進度。目前市面上已有許多系統工具,讓企業得以系統性完成前述工作;各產業的指標企業已逐步導入數位碳管理工具,並透過供應鏈管理將資源帶給價值鏈夥伴。COP27報告亦點出各國小型企業迫切需要碳管理協助,且其會對大企業的範疇三上游排放造成影響,如能透過數位工具,小企業提供的碳排數據可靠度將大幅提升,並為大企業的價值鏈減碳策略提供可溯源的原始活動數據,快速找出減碳機會點。

不只用太陽能、風力發電做能源轉型,「海洋能」也可以是綠電選項

海洋能包含潮汐能、洋流能、溫差能和波浪能。台灣海洋能發電潛能總計可達10GW以上,而國家海洋研究院規劃在2025年達成首座百瓩級的海洋能示範電廠、在2030年加速商業型海洋能電廠開發。台泥開發中的世界首座「海洋能溫差發電機組」已於2022年送交環評,其結合花蓮的和平火力發電廠的溫排水與冷卻系統來發電。

隨著2050年淨零排放成為全球共識,快速去碳化和落實低碳轉型已成為各地政府的必選之路,企業也極需落實永續發展策略,這使得綠色工作機會劇增,同時也創造新的工作群—綠領工人(Green Collar Worker)。綠領工人是指從事綠能方面的專業人員,或是對環境保護及復育有重要影響的工作者,包括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管理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物排放等,例如各類環境工程顧問業、再生能源業、產業的能源管理部門、永續發展部門與企業社會責任部門等。

Deloitte經濟研究所發佈的「邁向淨零排放」(Work toward net zero)報告指出,全球已有超過 8 億個工作崗位(約佔當今全球勞動力的四分之一)受到極端氣候和低碳轉型的影響。以亞太地區和非洲的影響最為嚴重,這些地區的許多勞動力,例如印度和中國,有 40% 以上的工作機會來自高度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行業包含農業、能源業、重工業與製造業、運輸業及建造業。而透過低碳轉型的落實,在2050年全球將可以創造超過3億個額外的綠色就業機會,且隨著永續發展及淨零排放成為趨勢,相關人才需求也逐漸增加,綠領人才前景可期,對企業們來說,如何招募、培育及留任綠領人才,將成為企業未來人才發展所必須面對的挑戰。

 

( 本文已刊登於2023-01-19 工商時報 名家評論 )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