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

货币新形态——金融创新与货币演变

《德勤新视界》

2014年1月(第二辑)

文/杜志豪

  货币的历史,从诞生到现在,是一个不断虚拟化的过程。它经历了由内在价值逐步减少的阶段,发展到当今完全没有实物形态的阶段。

货币的概念及起源

  2500 多年来,世界各地的货币演变是人类、社会和社会治理发展进程中固有而典型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最早的历史记录中,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三皇五帝之一的神农据说是开创农业和发明中草药的始祖,同时也是第一个市场“ 管理者”̶̶为货物称重和度量建立标准,为支付交易和储存财富建立价值标准。换句话说,他首创了最初的货币形态。

  在广义的度量单位中,货币的演变始于拥有内在价值的代币,比如金、银、玉、贝壳等类似材料。在人类社会里,这些符号都有内在的交易价值。这种代币的产生,即铸币,有利于提高便利性,它把人们手中的价值量实物化,再也不需要通过称重或使用其他机械度量方法来确定其价值。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最早开始使用货币的时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使用贝壳作为货币。考古学家复原了中国第一个文献记载较为完整的朝代--商朝(公元前1500 年~ 1046 年)当时铜制的贝壳货币。给贝壳镀铜相当于镀上一定的价值,这可能是最早具有明确特指和法定价值的货币。

  虽然20 世纪后半叶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货币演变变得难以捉摸,但可以确定的是,货币开始趋于虚拟化--这一点已被当今的现实所印证。在一个社会中,一旦以特定的价值创造货币,发行者不必改变尺寸和形状,只需减少其材料的含量,就可以轻易地削弱货币的内在价值。换言之,货币发行者可以不用贝壳制造货币--而历史正是如此。在中国的周朝早期发明纯铜币之前,贝壳货币的复制品在市面流通。它是由铜、铅、石头、骨头和木头制作而成,里面没有任何的贝壳成分。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1965 年美国开始了无银化,也就是在银金属货币诞生之后的170 年,美国政府从25 美分硬币里面去除了银的成分。虽然削弱了货币的内在价值,但不会影响其市场(或固有)价值。正因硬币固有的可交换价值,25 美分硬币的价值不会突然崩塌,即便其现有的内在价值仅是之前的一小部分。

  货币的不断虚拟化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多数金融创新的本质。

作者:
杜志豪 德勤中国高级顾问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