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17全球零售業排行出爐 統一超唯一入榜並獲台灣冠軍
勤業眾信:運用爆炸性科技與社群驅動力 打造零售新型態
【2017/03/16,台北訊】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今(16)舉辦「2017全球零售力量調查報告(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2017)」發布記者會,針對全球零售業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公開財報,評選全球前250大零售業、前 50大電商,並分析高成長者入榜原因。研究發現,全球零售業龍頭沃爾瑪(Walmart),以總營收4,821億美元,占全球零售業11%,連續五年蟬聯冠軍寶座;亞馬遜(Amazon)則以總營收792億美元之亮眼表現,奪得電子商務類排行榜第一名。
勤業眾信消費產業負責人柯志賢會計師表示,根據今年調查結果,全球前250大零售業總營收達4.31兆美元,平均零售規模達172億美元,前十名企業的總營收占全體企業營收30.4%,並且皆為歐美企業(美德英法國)。不過中港台地區表現不凡,共有15家企業入榜。(見表一)
台灣零售業龍頭「統一超商」以總營收60億美元,獲得第158名之肯定,成為台灣連續三年且唯一進榜的企業。柯志賢表示,統一超近年施展「拉抬單店營收」策略,單店單日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透過新科技等方式提升便利性、提高顧客忠誠度,藉以維持台灣龍頭地位。至於中國與香港的部分,中國共有10家上榜、香港則為4家,多數企業表現均優於去年。
整體而言,兩岸三地入榜家數雖然只占全球前250大6%,但在實體店面數量趨近飽和、經濟降溫影響下,結合線上銷售與實體營運的模式已成市場主流。京東商城(JD.com)因發展電商與跨足O2O策略奏效,加上騰訊入主京東商城引入微信流量,徹底發揮「社交+電商」的特性,刺激銷售額大幅提高。中國消費性電子與家電零售業蘇寧雲商(Suning),開拓電商平台後網路銷售量躍升95%,占總營收三分之一,轉型力道強勁、後勢可期。
零售業Top 250:零售龍頭屹立不搖 亞馬遜首次躋身十強
勤業眾信研究指出,全球前四大零售業沃爾瑪(Walmart)、好事多(Costco)、克羅格(Kroger)與施沃茨(Schwarz)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合併總營收占全球近兩成(18.6%)比重。去年冠軍沃爾瑪,以年營收超過4,821億美元、占零售業整體營收11%佳績,再次蟬聯冠軍。不過,受到近期歐元貶值產生的匯率波動影響,以及在投資架構重新調整下,沃爾瑪全球實體店面縮編關閉269家,並關閉沃爾瑪便利店(Walmart Express), 2016年的營收小幅下滑,營收成長率為-0.7%。(見表二)
若依固定匯率計算,好事多2016年總營收大幅成長,達1,161億美元,受低油價產生的負面影響,營收成長率卻僅有3.2%,但仍靠著強健的整體表現穩坐亞軍;美國克羅格因2015年起併購策略發威,營收大幅增長,自2016年第六名後,連續兩年維持第三名成績;施沃茨則因多以美元交易,因此營收不受歐元疲弱影響,繼續穩居第四名。
柯志賢指出,根據上述分析,得知除了營收數目將實際影響排名外,匯率的變動也是主要變因。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以非美元計算營收的企業,若當時其貨幣相對較美元弱勢,排名可能會低於前年度結果;反之,若其貨幣較美元強勢,排名可能隨之提升。
此外,勤業眾信發現,受到併購、撤資與歐元貶值等因素,第五名到第十名的企業排名大洗牌。美國藥妝店連鎖通路巨擘沃爾格林(Walgreens),成功發揮聚焦發展策略和規模化擴張整合能力,透過併購同業強化競爭力,排名由去年第十名,上升至第五名,成長幅度最高。勤業眾信預估,受到其龐大的線下實體連鎖店,及眾多的電商網站與APP加持,明年沃爾格林營收表現將更亮眼,排名也將會再次躍升。
全球最大的電子零售業亞馬遜(Amazon)排名不斷躍升,今年首次打進前十強!勤業眾信分析,2000年亞馬遜首次入榜前250大零售業時,排名第186名。十餘年期間,亞馬遜不斷透過產品與服務創新,締造每年兩位數的營收成長。同時,亞馬遜也加注投入線下經營,實體書店於2015年開張;並加強「尊榮會員」(Prime Membership)機制,針對付費會員祭出多項優惠,留住老客戶創造獲利來源,讓亞馬遜排名大躍升。
不過,營運策略皆有其風險。德商麥德龍(Metro Group)2015年出售旗下的購物中心,並結束最大事業體Metro Cash & Carry於丹麥、希臘與越南的批發服務,重整其獨特的「現購自運」(Cash& Carry, C&C)產生的成本拖累問題。轉而將事業體分為兩家上市公司,分別著重電子產品、批發與食品經營。種種企業轉型,打破前兩年皆為前十名的佳績,跌出Top 10排行榜之外。
整體而言,2017年全球前10大零售業總營收為1.3兆美元,平均成長率為2.9%,營收成長率雖較去年略為退步,但前10大零售業總營收占全球30.4%之多,較去年成長0.5%,體質穩健有利發展。
零售電商Top 10:亞馬遜稱霸群雄 電子商務重整零售DNA
勤業眾信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前10大零售電商排名,第一名仍由亞馬遜奪得,總營收近800億美元,較去年增長90億美元。(見表三)
隨著「網訂店取」(Click-and collect)服務崛起,食品零售等企業也紛紛投入經營電商。據統計,前250大零售業有151家具備電商業務,線上營收成長率高達18.3%,較整體營收成長率(4.1%)高出4.5倍;結果也發現,在已有電商機制的250大零售業中,電商營收占整體營收8.7%,高於2016年7.6%和2015年6.2%。柯志賢指出,研究結果應證電商是零售業主要的成長動力,不僅銷售占比日益增高,全面改變零售業面貌。同時,也催化零售業轉型、開發電商,重新思考傳統通路利潤規模與交易角色。未來實體店的角色,由將可能銷售轉為提供體驗、展示與品牌傳達之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零售冠軍沃爾瑪宣示轉戰電商,將重心和資源投入數位營運業務,在矽谷成立創新實驗室、設立專屬電子支付Walmart Pay等。然而,可能因進軍電商腳步較慢,全通路零售的物流和資訊流須投入更多投資,以致轉型策略尚未奏效,其電商排行無顯著成長。柯志賢分析,沃爾瑪的轉型決策是長期不可逆趨勢,但轉戰電商需要時間發酵,且不應受限舊有營運模式,應重新以顧客角度調整策略,未來仍有一段觀察期。
零售新篇章:唯品會快閃勇奪高成長第一
前50大零售電商入榜國家,來自美國(26家)和歐洲(19家)的企業為多數。但前十名中,中美入榜數占八成。有趣的是,來自中國的京東商城(JD.com)、蘇寧雲商(Suning)與唯品會(VIP Shop),今年電商排名皆上升。
其中,唯品會發揮每日名品限時特賣與閃電購物的獨特銷售模式,成功吸引消費者目光,創造184.6%的驚人複合成長率,致使250大零售業排行飆升89名,首次進入前10大零售電商,並成為高成長前50大零售業第一名。
不過,2017年調查若不計入亞馬遜(電商第一)、京東商城(電商第二)與唯品會(高成長第一)三間企業,整體營收成長率將降至22.5%,顯示經營電商需以特殊商業創新模式做加持。唯品會打造獨特創新的營運模式,為中國的線上快閃銷售模式,畫下了新的篇章,營收才能有效成長。
善用爆炸性發展科技 洞悉顧客的藝術與科學
受電商發展與科技數位化應用影響,零售業邁入線上線下的全通路時代。柯志賢指出,2017年爆炸性發展科技(Exponential Technologies),將帶領消費者體現新零售生活、驅動產業成長與增強客戶忠誠度。勤業眾信將2017年零售趨勢定義為「洞悉顧客的藝術與科學」,並關注三項零售趨勢:
- 趨勢一:在精不在多的消費哲學 分享意識驅動社群經濟
勤業眾信研究發現,現今消費者的購物理念,偏向避免購買流行性強,但過季即丟的「快時尚」產品;反之,產品能否展現個人特色,或創造絕佳的擁有感才是關鍵。柯志賢指出,此現象反映消費者從過去偏好大量購物的「投資消費」,轉變成在精不在多(Owning Less)的「投資體驗」消費哲學。消費者希望透過產品建立個人風格,並尋求獨特的客戶體驗。
同時,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分享意識逐漸抬頭,消費者希望透過社群分享個人最新動態並培養自己的追隨者(following),以獲得價值認同。柯志賢指出,過去社群分享經濟浪潮普遍應用在旅遊業,尤其千禧世代特別重視社群分享內容,認為與親自體驗旅遊一樣重要。這種追隨模式逐漸形塑出「社群驅動經濟」(Social-media driven-economy)。
舉例來說,「網紅經濟」的崛起,即是網路紅人透過直播、社群平台累積人氣和知名度,吸引廠商投放廣告需求,藉由網紅與粉絲的積極互動和信任感,分享和介紹產品訊息,形成全新商機。
柯志賢建議,無論是個人品牌或企業可善用社群工具,包裝新型態的購買資訊或商品推薦,讓分享的內容獲得潛在消費者青睞,進而創造具吸引力的購物經驗。同時,企業可利用社群平台數據分析,提升消費者服務滿意度與忠誠度。
- 趨勢二:隨選購物零售模式 落實零售化世界
勤業眾信研究指出,過去「零售」意指透過虛擬、實體與代理通路,購買並直接販售商品與服務。近年隨著創客運動普及和分享經濟崛起,定義逐漸模糊。因此,柯志賢指出,創意性思維激發零售化(Retailization)現象,許多商業模式和機制得以成形,眾多新興創業應運而生。同時,隨著智慧型手機迅速普及,隨選購物(On-demand)的重要性愈趨關鍵。
柯志賢說,全球零售化現象最明顯的就是新興國家,常跳躍式產出新零售模式。新秀唯品會即利用快閃模式銷售中階品牌產品,並鎖定中國二線城市擴大營收,搖身一變成為阿里巴巴與天貓等傳統B2B2C電商平台的最大威脅。台灣本地的新創團隊身上,也能看到零售化趨勢的身影,從全台108個捷運站出入口可見的智慧型取貨儲物櫃服務商「快取寶」,到手搖飲料訂購APP與餐廳外賣「空腹熊貓」等,零售化的浪潮也席捲台灣。
結合智慧型手機與APP發展購物平台,將具有即時、不受地域與業別限制的優勢,顧客透過網路就可媒合所有供給與需求。不過,柯志賢提醒,由於創業門檻降低以及技術普及,各種產品都將往少量多樣化的方向發展,為滿足各類顧客各別的需求,創業者可以鎖定特定族群,推出最合適的服務。
- 趨勢三:爆炸性發展科技 增進顧客為驅動力的購物體驗
勤業眾信報告指出,過去看似遙不可及的人工智慧、機器人、電子標籤、感應裝置與虛擬實境技術,在2017年都將帶領消費者進入新型態零售生活,改變消費者的購物體驗與生活型態。
由鴻海(Foxconn)設計製造的機器人Pepper,正式於全台許多亞太電信門市服務,並提供零售業者租賃使用,在京站、家樂福、雀巢等通路都能看到Pepper的身影。未來, Pepper等智能機器人,將透過語音與後續開發的多元服務功能,為全台愈來愈多零售業與消費者提供服務。
柯志賢表示,零售業普遍的運用科技升級消費體驗,但零售業也深知,單純導入科技無法有效滿足消費者對於酷炫體驗的渴望,因為消費者永遠在追尋能展現個人極致風格的產品,與享受更沉浸式的消費過程。因此,2017年是一個「以顧客為驅動力」(Customer-driven)的經濟年代,消費者渴望獲得更真實性、更新穎、更方便與具創造力的產品或服務。
勤業眾信數位化轉型與創新顧問服務協理林茵薇提到,運用科技進行數位化轉型應從顧客為中心換位思考,重點在差異化、個人化客戶體驗,可透過五個關鍵步驟:「聆聽客戶聲音、共同創意發想、創新場景與服務設計、創新概念實作、快速敏捷導入」。其中,又以第一步聆聽客戶的心聲最為重要,因此創新思考工作坊、客戶大數據分析、情緒影像辨識、眼球運動觀察等,都是2017年企業可優先著手進行的首要工作。
如何在科技應用與購物心理學間巧妙搭配,有效提升顧客體驗與忠誠度,儼然是一門難以捉摸的藝術與學問。處於風暴圈的零售業,應持續思考創新商業模式,並善用新興科技來把握數位化趨勢轉型,才能有效提升零售業的營運靈活度。
2017年全球零售力量(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2017)報告,係針對全球零售業2015年公開財報,評選出表現成效,包括2017年零售業觀察、總體經濟預測、全球前250 大零售業者排名與分析,及全球前 50大電子商務業者排名與市場觀點。
〈原文出處:德勤全球(Deloitte Global)消費產業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