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訊交換 快導入區塊鏈

議題觀點

醫療資訊交換 快導入區塊鏈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公司 / 溫紹群副總經理、李介文協理

區塊鏈(Blockchain)以特殊數學函式與演算法為基礎,加上交易紀錄分布儲存,向來被視為是一種安全、可靠的交易儲存技術。由於區塊鏈攸關大量「資料交換」且牽涉隱私,不僅可運用在醫療資訊(Health Information)領域或病歷上,同時也帶來不少價值。

區塊鏈技術可減少或降低「中間人」的摩擦與成本,可應用區域包含精準醫療計畫、患者護理與結果研究(Patient Care and Outcomes Research, PCOR);這些高潛力領域透過區塊鏈技術,可望改進資料完整性、分散與非中介化信任機制,並可降低交易成本,解決目前醫療資訊交換上的困難。

現在的既有技術已可同步不同系統間的病人資料,但因為各家資料標準不同,系統間的紀錄往往互不相容,互通性低,加上又要同時保護病人隱私,並建構「可交換電子病歷索引」,醫療資訊要能正確交換,的確面臨很大的挑戰。

區塊鏈技術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了。區塊鏈不僅可為這些數據建立病人數位識別,使用加密保護措施進行私有與公有辨識,創造獨特且更加安全的方法來保護病人隱私,同時透過資料共享且無中間人形式,讓所有參與者能夠在可信任的分享網路上,即時獲得更新的資料。

雖然區塊鏈有顯著增進資料協同操作能力、安全性及隱私保護潛力,但仍應注意技術上的限制。區塊鏈並非企業資料庫替代品,以一般企業內部而言,企業多半需要「絕對隱私」,且能「即時存取」大量資料,區塊鏈就不是企業的最佳方案。

區塊鏈也有不少限制,例如參與者眾多時,計算能力將受到相當高的限制;另外,哪些醫療資訊要透過區塊鏈交換,也是一個議題,對於醫療照護相關資料而言,儲存在區塊鏈上的資訊大小將影響整體效率,究竟哪些資訊要放在區塊鏈上,也是醫療照護機構慎選的內容。

從法規管理的角度來看,衛生主管機關也得協助制訂適合的新法規,以美國為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透過醫療保險及責任法案(The 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 Accountability Act, HIPAA)便建立了「保護個人醫療紀錄隱私」的國家標準,該規定規範個人健康資訊隱私保護要求,在沒有患者授權情況下使用、揭露的條件,台灣也應要有類似的規範。

區塊鏈技術屬於新生階段,提供了許多機會,並透過可交換的健康資訊及患者病歷的縱向視圖,提供人口健康的新觀點。若運用此技術得宜,可讓零碎的系統有機會重新連接並創造新的價值,但機會總伴隨著風險,若將踏入相關領域組織,應考慮相關需求、參與規模,並選用適合的模式,考量法令要求,發揮區塊鏈價值。

(本文已刊登於2016.11.14 經濟日報A13生技版)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