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稅務篇》中國大陸經營環境的改變 台商應如何因應?

勤業眾信稅務部 / 林淑怡會計師、趙慶章協理

習近平上任至今中長期財經政策如「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保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以及「十三五規劃」的目標皆是強調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未來將著眼於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方面。此部份已初見成效,從2018年8月電電公會發表的「2018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產業發展調查」調查中可看出端倪,調查中指出中國大陸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策略下有四大典範轉移(1)從「中國速度」轉向「中國質量」;(2)從「製造經濟」轉向「數位經濟」;(3)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4)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已是必然,但是經營環境改變也是巨大的,不論對外經貿發展或者內部經營成本的提昇對以代工為主的台商而言會是有利嗎?對未來的經營策略需要再審慎思考與評估!

以出口為導向的台商現階段發展上最大的隱憂「中美貿易戰」。中美貿易爭端於美國總統川普在 2018年3月22日簽署備忘錄,宣布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指示美國貿易代表對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以「懲罰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和商業秘密」,正式浮上檯面,商品內容所涉及產業遍及資訊、醫療器材、汽車、汽車零組件、電子零組件、石化材料、鋼鐵製品、機械、電子電機產品。中國大陸對美國的一系列貿易制裁措施亦做出反擊措施税委會公告[2018] 5號、6號及7號等美國進口商品對等採取加徵進口關稅並發佈《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重申中國大陸的立場。對此台商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出口到美國的關稅成本增加,在無法完全反應在售價上,則明顯壓縮企業代工獲利,經營更加嚴峻!

中國大陸過去憑著低廉的勞動成本、充足的勞動力以及提供各項優惠的投資條件以吸引外人投資而成為世界製造工廠,帶動經濟每年快速成長,然而近幾年投資環境變遷要求愈趨嚴格,企業經營成本不斷的上昇,是所有台商都需要面對的挑戰,原因大致上可分為:

一、 基本工資(RMB / 月)增加:從十二五規劃2011年起要求最低工資年均成長率達13%以上,如上海市2011年的1,280上升至2018年2,420;深圳2011年的1,320上升至2018年2,200:昆山2011年的1,140上升至2018年2,020。以上是台商群聚較多的城市7年基本工資增幅約70~90%,低廉的勞動力不再低廉,對以代工或勞力密集產業影響更為顯著。

二、 社會保險費落實徵繳:中國大陸社會保險費主要為五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及住房公積金);其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這三種險是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的保費,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完全是由企業承擔的。此部份需額外提列因各險種提撥比例不同約增加至少30%以上的人事成本。現狀因徵收力度各省不一,不僅在繳費基數的申報上,或者對外籍人士(包括港澳台人士)落實繳納社保的徵收口徑,亦存在徵收與否不同調的情況,台商普遍執行力度較不足。但是2018年7月20日,中國大陸公佈了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明確了自2019年1月1日起社會保險費統一交由稅務部門徵收。此改革一公佈,確實造成企業的恐慌,社會保險費與稅局的聯結是否造成補徵或追繳之可能,假設在不追繳過去低報的情況,自2019年起申報薪資與社會保險提撥已在稅局充分掌控中,所以對於原本存在低報五險的企業,無形中又需增加用人成本。

三、 反避稅查核力度持續增強:近年來反避稅已成為國際趨勢,OECD為因應國際反避稅之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簡稱「BEPS」) 陸續發佈共15個行動方案,在2014年9月通過AEOI (自動交換資訊) 與CRS (共同申報準則),中國大陸方面於2017年公布並實施《非居民金融帳戶涉稅資訊盡職調查管理辦法》(CRS),年底則發佈了《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非居民金融帳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細則》結合了銀行業的業務特點,對CRS盡職調查涉及的相關概念做出了更明確的定義,除了註冊驗資帳戶可列為豁免盡職調查的金融帳戶外,其它的金融帳戶皆需依細則中所要求之要點提交相關文件進行調查。針對TP的查核按BEPS 第13號行動計劃的精神修訂2號文陸續發佈《關於完善關聯申報和同期資料管理有關事項的公告》(簡稱「42號公告」)及《特別納稅調查調整及相互協商程式管理辦法》(簡稱「6號公告」)其中三層報告及價值鏈分析,為能達成此反避稅目的,具體規劃為加強跨境利潤水準監控,透過設置定性及定量指標從集團全球、中國及各省三個層面進行風險程度掃描和測試,建立「全球一戶式」跨國企業利潤水準監控系統,此系統超過60張表格需要填寫,從企業日常的稅務申報資訊、同期資料、上市公司年報、政府部門交換資料、企業網站、新聞媒體報導、行業報告、 商業資料庫和情報交換資訊等多個面方蒐集資料。2018年4月江蘇省稅務局重點監控150家企業從2008年~2016年的相關資料蒐集已經完成,並已在北京、四川、深圳等多地試點展開,未來可能擴大至全中國大陸,建置企業經營大數據庫。此外,反避稅的精神也被引進個人稅改革8月31日修法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指出個人透過境外第三地公司留存之利益、未依獨立交易原則轉讓財產,被中國稅局認定為不合理商業安排獲取不當稅收利益等避稅行為,中國稅務機關可以做出納稅調整,進行補徵稅款並依法加收利息。並結合金稅三期互聯網與大數據資料分析運用於稅收管理讓企業獲利與個人資產監管及所得稅源的徵收無所遁形。

四、 明訂環保標準,課徵環保稅:相信大家仍記憶猶新在2017年底昆山市政府,以水污染未能達到規範標準內,發文給吳淞江沿岸三個斷面所屬流域的270家工廠,命令這些工廠自12月25日起至2018年1月10日全面停產。雖然事後未執行,但也代表政策方向已明確將對環境保護重點關注。此限污令主要法源依據是《環境保護稅法》於2018年1月1日起實施,按季繳納屬地方稅,課稅範圍包括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工業噪音,其法案的附表《環境保護稅稅目稅額表》對於稅目、計稅單位及稅額都有明確的繳納規定。為什麼影響那麼大?因為很多工廠並沒有投入相應的環保成本,將未處理的污染物排放至大自然,賺取環境財。環保意識的抬頭,為能符合規定需再投入更多的成本完善防污設備,對台商而言無疑又是一筆龐大支出,如不投入相應成本改善,再來一次限污令,停工的影響更是難以承受。

如上所述台商在經營上面對更險峻的困境與挑戰,尤其在中美貿易爭端至今影響愈演烈,影響的層面愈來愈廣,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導致股匯市過度波動與 失序,何時能畫下休止符,仍難以預料?對於中美貿易戰可以透過盤點及檢視稅則稅號、了解原產地原則與規定、首次銷售規則、申請豁免加徵關稅或重新檢視商品定價策略降低短中期衝擊。但是長期而言勞動成本每年持續提高、反避稅查核愈趨嚴謹及環保意識抬頭都是現在及未來進行式,因如何因應可從幾個方向思考因應對策:

一、檢視供應鏈、評估產能重新分配:中美貿易戰如果持續延燒、稅則項目範圍再擴大、進口商品審核從嚴,影響依然存在。跨國集團需評估將產能如果適度移轉,改變原產地來源,或者運用政府南向政策調整產能結構比例,分散中國大陸生產的產能,提高他國產能因應,以降低國際上不斷衍生的貿易爭端產生的影響。

二、完美轉身、安全退場?如上所述外有中美貿易戰內有營運成本上升的壓力,企業評估自身經營狀況或許可以考慮尋求在適當的時機並以合法的機制退場,退場是一門大學問,貿然的清算或關廠可能造成 當地政府的反擊查稅、稽核、外匯管制、土地、勞資賠償以及關務問題。清算程序更是冗長,造成資金積壓。建議台商在考量撤出方案前,宜事先評估減資、股權出售、資產出售、清算等各種方案可行性,以降低相關的風險。

三、轉型、出口導向改為佈局大陸內需市場方式可行性:中國大陸的經濟快速成長,人民的消費能力亦會提昇,代工或出口導向的企業因製造成本上升及匯率的波動,獲利能力會受壓縮,企業轉型,如轉為內銷市場為主,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少,亦可考量異業或同業結盟共同發展內銷通路市場。

從川普上任後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起至中美貿易戰升溫,國際經濟情勢發展因為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對於台商未來在中國大陸的經營投下更多的變數,對全球金融市場和投資造成負面影響,此負面影響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是2019年台商需要持續觀察的重點。此外,中國大陸經營環境丕變,台商不能再一味的僅追求極大的獲利或將全數的身家投資在同一地區,必須審慎評估投資地之選擇與營運流程的重組,隨時關切法令的變更,適時的改變方能使企業永續經營。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