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
私人资本角逐中国医疗服务业
《德勤新视界》
2013年7月(第一辑)
文/吴 苹 黄 伟
私人资本试图在不断增长的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中获取商机,但是这个市场是否真如政府提倡的那样欢迎他们的介入呢? 来自不同渠道的资本投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一致的是他们及其所投资的对象需要与市场的主导者——公立医疗服务机构,进行差异化竞争,通过管理和创新收获财务回报,谋取长期发展,或许还能助力整个行业的转型和升级。
自从1984年第一家民营医院成立以来,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私人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近些年来,私营医疗机构发展迅速,医疗机构数量、病床和医务人员数量增长显著,已经成为中国医疗服务供给的一个重要来源。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有447995家私营医疗机构,其中私营医院自2005年以来以每年17%的速率增长,数量已经达到8437家。虽然只有品牌连锁专科医院和外资医院的市场知名度较高,但实际上私人资本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各个领域,从综合医院到社区服务中心和诊所,满足各类患者不同的医疗需求。
一、迅速扩容和逐渐开放的市场
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加速老龄化的人口结构、整体医疗费用支出的稳步增长等因素不断刺激着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迅速扩容。2009年新的医疗改革启动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加大医疗投入;2011年政府卫生投入达7379亿元,较2008年增长105%。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在过去2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迅速提高,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则分别以18.9%和16.1%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其次,经济学人智库(EIU)预测,到2016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届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将达到9.7%。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及免疫力的降低,老年人的患病率大幅提高,年平均医疗费用也从青壮年期的300多元上升到超过千元。1 此外,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已经出现。中国的高净值人士(可投资资产净值达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在2012年超过70万人;2 购买力的提高以及对医疗服务私密性、舒适性和便利性的追求,将加速高端医疗机构的发展。而由于中国30多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造成的“倒三角”人口结构也会促进针对老年人相关护理机构和设施的发展。此外,体检和健康管理、整形美容、心理咨询、康复中心和其他医疗服务设施也有望伴随着现代社会对美和身心平衡的追求进一步发展。
虽然医疗服务行业仍然由公立医院主导,但市场的整体开放度在不断提高。过去几十年,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从1980年首次允许合格个人开立私人诊所,到2005年明确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再到2010年进一步鼓励和指导私人资本兴办医疗机构。截至2011年底,中国私营医院在所有医院的占比从2005年的17.2%扩大至38.4%。而针对外国资本,最新的进展是在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将医疗服务从“限制类”变更为“鼓励类”,并开始试点允许来自台湾、香港及澳门地区的资本开设外商独资医疗机构。
作者:
吴 苹 德勤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合伙人 | 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主管合伙人
黄 伟 德勤中国研究与洞察力中心经理 | 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研究员
下载本章节
(简体中文版)
————————
目录
- 前言
- 全球资本市场
多元化是王道? - 私人资本角逐中国医疗服务业
- 汽车经销商的避险锦囊
- 购物中心谋变
- 迎接下一代实体零售
- 教育讯息化
寻找突破口 - 大数据2.0
- 车联网时代的安全革命
- 发掘更深层次的企业盈利能力
- 打造企业未来的领导人
- 商业舞弊风险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