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有多远?

《德勤新视界》

2014年7月(第三辑)

文/  董伟龙    屈倩如

  伴随中国制造业整体升级的需要,智能设备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关注。智能设备是结合了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硬件和软件的组合。

  全球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和各国制造业升级诉求所催生的政策、金融、市场各方面的支持。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开始发展工业机器人,截至2012年,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约为31 万台,约占全球机器人保有量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在这期间,日本政府连续在支持市场培育、融资环境、技术研发等不同层面制定政策,对行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在宏观层面制定了多项法案和规划,为美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助力。2013年谷歌收购BostonDynamics,其产品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模拟人类行为,可应用于国防任务测试和极端环境救援,这也是谷歌在机器人领域的第八笔收购,可见这家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将坚定执行其现任CEO 拉里· 佩奇将的主张:“科学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将人们从枯燥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中国也不例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中国智能制造业到2015年实现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的宏伟目标。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的产品为汽车工厂使用的焊接、涂装和搬运机器人,其2013年销售收入为13.35亿元,同比增长28%,营业利润2.61亿元,同比增长76% 。

  中国发展智能制造内在动力强大。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19.8%,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却面临重重困境。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与品质并不高,而企业间恶性价格竞争更使得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弱。同时,原来数量庞大的低端劳动力—— 这也是近30年中国制造业依托的一个重要优势——正在不断减少,不少制造业密集的地域出现“用工荒”,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另外,人民币升值对众多依赖出口的制造企业来说不啻为雪上加霜,而传统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发展方式也越来越不可持续。中国制造领域迫切需要推广“智能制造”,实现产业升级。

  为了发现中国制造业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德勤联合中国机械工业协会对近20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访企业主要分布在机械加工、汽车、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等行业。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调研分析,我们试图勾勒出目前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轮廓图,期望能够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董伟龙 德勤中国审计合伙人 | 制造业主管合伙人
屈倩如 德勤中国研究与洞察力中心高级经理 | 制造业研究员

此内容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