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解析

2021台灣產業趨勢展望

勤業眾信客戶、產業與市場/負責人姚勝雄資深會計師

新冠疫情到了年底又有升溫的趨勢,IHS Markit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衰退4.8%,美國、日本及歐元區等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多為負值;2021年在全球工業生產及消費需求恢復下成長4.3%。OECD亦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衰退幅度達4.5%,明年將成長5.0%。台灣經濟方面,受益於民間投資及政府支出穩健成長,加上半導體、資通訊產品在台產能大幅擴增,恰順應5G、雲端運算等新興應用與疫情帶動之遠距商機,促使出口穩定成長。根據主要機構預測2020年經濟成長率均超過1%,行政院主計處於11月底發布的統計更估計達2.54%;2021年經濟成長率則預估可達3.83%。

美國對中政策短期內難以改變,供應鏈去中化加速發生

對全球市場而言,2020年黑天鵝事件除了新冠肺炎疫情,還有持續燃燒的美中科技戰。雖然美國大選已落幕,拜登新政將登上舞台,然而市場上大多認為美國對中政策在短時間內方向不會改變,尤其是在防堵中國大陸十四五規劃中在5G、AI彎道超車及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政策,顯見美中科技供應鏈逐漸邁向脫鉤趨勢。

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國際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據11月舉辦的「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目前台美已確認在半導體領域的戰略合作為優先項目,並將開啟醫療及其他關鍵技術供應鏈的合作。台灣的高科技硬體製造亦具競爭優勢,多年來於中國大陸製造並輸出美國終端市場,在美中供應鏈中擔任關鍵的一環。然而科技戰讓行之多年的「台陸美串聯」三角貿易模式受到衝擊,迫使台資企業「選邊站」及加速調整生產比重。企業應在經營環境不可測的情況下,勿集中單一市場,須妥適調整經營定位與審視營運風險。

無接觸經濟及新事業投資帶動消費企業再創高峰

未來類似新冠疫情的重大事件可能還會不斷發生,根據勤業眾信《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對消費產業的影響》調查指出,諸多消費性產品企業和旅遊業計畫導入RFM或CRM系統,將人員、機械的工時和成本清楚的呈現,強化非常時期企業資源調度的韌性。

根據統計,2020年台灣消費性產業併購案件數量與總交易金額相較於前兩年略有下降,然而隨著近期疫情趨緩,各國陸續解封與逐步放寬商業活動,且歷經這一波國際封鎖措施後,企業深刻體會供應鏈管理之重要性;舉例來說,研發可以線上銷售的冷凍食品是「無接觸經濟」的重要一環。但是如何避免冷凍食品取代原有實體店面市場,是開發冷凍食品的重要課題。體質健全、金流穩定的公司,會開始尋找垂直併購的機會,掌握上游的原物料到下游的通路與物流,使企業更有能力與彈性面對大環境的不確定性。

另外,為了因應黑天鵝效應帶來的變動性,台灣零售產業也應該調整投資布局和投資架構,並評估資金水位、管理現金匯入、匯出的稅務風險。因此建議留意網路行銷、分潤稅務的架構,或導入創新科技加速掌握稅務資訊變化,藉此跨越距離的障礙,實行遠距稅務申報,未雨綢繆。

經濟部政策鼓勵電動車發展,拉動汽車供應鏈轉型升級

統計至2020年9月為止,世界各國總共售出了超過200萬輛的電動車,占汽車銷售總數的2.5%。儘管早前遭遇新冠疫情所產生的短期衝擊,2020年電動車產業仍呈現強勁成長的趨勢。汽車產業為關稅高敏感的產業,因應政府對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政策,將邁向電動車高值化發展。故短期內,受新冠疫情影響,台灣汽車原廠將聚焦於保持現金部位,並將投資分散至事業內的其他領域,並因此放緩達成原先設定電動車生產與銷售目標的速度。然而長期看來,預期汽車電動化仍然將是汽車原廠的優先目標。

電動車產業的四個主要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消費者信心指數改變、政策與立法、汽車原廠策略、商用車市場成熟。消費者信心是電動車市場快速成長的關鍵因素,在過去幾年間,包括行駛距離、缺乏充電設施、電池科技的安全及充電時間考量等因素,是消費者不願從傳統汽車轉換至電動車的主要原因;然而隨著這些技術障礙快速被克服,電動車正成為一個實際可行的選項。此外,政府的作為對於電動汽車的銷售仍然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除了財務上的補貼之外,針對環境保護與減低碳排放的立場也加速電動車的普及。

生醫為重要防疫關鍵,生技新藥條例範疇擴大促創新

面對此次疫情考驗,台灣的防疫作為備受國際肯定,除了產官學密切合作,在藥物、疫苗、快篩技術研發上嶄露頭角;政府亦組織跨部會的團隊,針對應變措施、法規制度、產業鏈布局進行超前部署。在後疫情時代,防疫產業的供需已成為重要的國家安全議題,針對重大災害時,可能會造成的原料藥來源及供應鏈斷鏈之問題,應考量是否有穩固的原料藥來源、以及檢討相關替代方案與自行開發的可能性,布局台灣的生技製藥產業鏈,以強化防疫安全。

生技醫藥產業為政府所規劃的六大戰略產業之一,經濟部日前預告修正「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將名稱修正為「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並於111年開始適用。此次修法因應國際生技產業先進發展趨勢,增加適用項目包含:應用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 / 5G、資安、區塊鏈等數位科技,僅促進資通訊(ICT)與生醫(BIO)產業間的異業合作,更成功導入台灣高科技業供應鏈與技術優勢,推動發展具台灣特色的生技產業新契機;並藉由租稅措施吸引資金投資及留住優秀人才,期能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

低利時代下,金融機構超前部署、加速轉型以提升競爭力

2020年金融服務產業正處未來十年轉型浪潮的開端,全球降息使銀行、保險及投資業承受莫大獲利壓力,卻也因疫情加速了數位轉型的腳步,可謂艱辛但又因禍得福的一年。

首先,依「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規劃,今年除開放銀行第二階段外,純網銀也即將上路,業者紛紛搶攻資料共享、生態圈的機會,建議以客戶體驗至上,融入生活場景、創造差異化。另外,2020年在全球局勢動盪下,台灣持續祭出資金回流相關措施,其中「高資產新財管方案」及「信託2.0」鼓勵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期開創金融商品多樣化,並服務更多不同客群。

目前金融機構面臨之監理變革挑戰包括2026年實行IFRS 17、保險業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以及2021年底LIBOR退場,提醒相關業者應立即開始著手因應計畫。而政府推動「公司治理3.0」、「綠色金融行動方案」,期望金融機構從「責任投融資、資本市場籌資、響應國際倡議」等面向,引導更多市場資金,促進各產業永續轉型。

未來展望

國際局勢詭譎促使台灣企業轉型三步併兩步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對台灣製造產業影響重大,過去已有多家製造業者在東南亞布局,成為企業因應RCEP的解方之一。然而,面對供應鏈從過去集中在中國大陸,漸漸分散到東南亞等各地的趨勢,如何提高各國據點的生產資訊串流與決策效率,便成為製造產業在跨國供應鏈管理上的一大挑戰。

台灣製造產業與中國大陸和美國市場都有相當深厚的連結,新變局下供應鏈轉移的重構效應,即便在美國大選之後依舊為新常態。因此,受惠供應鏈移轉及智慧工廠的建置,市場對製造產業機械設備的需求增加;而5G垂直應用快速發展及遠距商機的強勁需求,亦帶動訂單持續成長。展望2021年,台灣製造業持續加速數位轉型的腳步,以期有效管理目前供應鏈的風險並提升營運效率。此外,台灣金融服務也將朝「普惠金融、業務創新、監理政策、永續經營」四大方向邁進,不僅期望達成監理要求外,更須超前部署、加速轉型,以提升國際競爭力。

AI、IoT、5G應用進入開花期,科技創新生態圈更多元化

2020年以來,COVID-19有如數位轉型的催化劑,像是遠端工作、視訊看診等無接觸趨勢,都加深了使用者對於網路通訊和新科技應用的需求。新興科技如5G、雲端、大數據、AI、IoT、晶片等技術,也不再各自為政,而是逐漸緊密連結及成為互相依賴的生態圈,並碰撞出更強大的運算效率和更多的創新應用。

台灣有健全的硬體優勢,包括電子製造業核心能力和產業供應鏈群聚,放眼2021年,智慧醫療、智慧製造等商機逐漸成熟,台灣大型企業透過投資新創及併購,將創新的能量注入企業與產業。台灣的科技產業須發揮既有優勢,發展軟硬體整合及跨業應用策略,鎖定國際市場、邁向產業升級。

氣候變遷及永續治理將持續擴大影響力

全球暖化的情況持續加劇,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永續」在2020年正式從理念轉變為行動,成為企業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環。11月7日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大國美國新當選的總統拜登(Joe Biden)矢言,就職第一天他將重新申請加入巴黎協定;中國大陸也在聯合國大會中宣布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歐盟會員國在近期也達成共識,2030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5%,種種跡象表示全球減碳風雲再起。對現今的消費者而言,永續發展與企業品牌的連結比以往更加強烈。企業也透過各種創新方式來擴大社會影響力。台灣作為國際供應鏈中的重要角色,低碳轉型在國家產業的永續發展中極為重要。除了透過購置綠電、提升能源效率等方式降低對氣候變遷影響,也應評估氣候變遷的潛在衝擊提前應對,發展韌性策略。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