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解析

2023台灣產業趨勢展望

勤業眾信客戶、產業與市場負責人/姚勝雄會計師

由於疫情期間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加上年初爆發的烏俄戰爭,全球許多主要國家在2022年深陷通膨危機,並導致美國聯準會為首的各國央行以急促的升息步伐應對。試圖平抑物價的同時,也引來全球股匯市的波動。可以預見的是,通膨及升息的漣漪在2023年仍會延續,並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大不確定因素。儘管台灣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在2022年相對平穩,但年中出乎各界預料的工業用電調漲幅度及連續多年的基本工資調漲,加上新台幣匯率走弱引發的輸入性通膨疑慮,仍為2023年的物價波動埋下一顆不確定的種子。中經院及台經院分別預測台灣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81%及2.91%,較2022年的3.2%及3.45%趨緩。

高科技產業展望下半年回溫,元宇宙與高效能運算前景可期

2023年台灣高科技產業將面臨地緣政治與市場的雙重挑戰。全球經濟成長放緩,消費者支出保守引發電子終端需求滑落,庫存去化壓力下,預料短期內原本蓬勃發展的擴廠投資將轉趨保守,高科技企業重新梳理策略。大國間的科技競賽則並未拖慢科技投資的腳步,以半導體為例,隨著先進製程在元宇宙及高效能運算發展下供不應求,台灣在內的各國半導體法案與租稅優惠接連出台,領導性晶圓代工廠亦未停止擴充海外產能的計畫,甚至在台海衝突升溫的時刻,更加速去中化的移動腳步。

長期而言,元宇宙及高效能運算的發展將為高科技產業注入成長動能。勤業眾信《亞洲的元宇宙 – 加速經濟影響的策略》預測至2035年元宇宙產業將為台灣帶動170-320億美元經濟影響,佔GDP 1.3%-2.4%。儘管元宇宙仍需要技術演進與時間普及,2023年仍可觀察到許多相關科技創新與投資。Deloitte Global預估2023年虛擬實境(VR)的全球產值將達7億美元,應用在消費端的遊戲及企業端的工作、工業系統模擬等領域。

通膨、人才荒及綠色轉型,傳統製造產業加速調整體質

2022年初迎來烏俄戰爭,加劇通膨對台灣傳統製造產業帶來的成本壓力。隨著中國大陸政策從經濟發展轉為重視安全,這也加速外商從中國大陸退場的進度。東南亞及中南美洲也以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及產業優惠政策吸引製造業前往投資,供應鏈短鏈重組態勢在2023年仍會持續,惟因景氣緊縮,企業投資及風險管控也會更加審慎。

此外台灣中小企業在2022年在下游客戶的要求下也直接面對綠色轉型及2050年前達成淨零目標的迫切性。這對台灣中小型企業而言,也是透過綠色轉型奠基未來發展的時機。隨著市場對永續的重視只增不減,台灣中小型製造業須各面向切入綠色轉型來提升淨零效率,越早布局反而能創造進入者優勢。

需求與成本雙雙上升,消費產業加速數位化提升營運效能

消費產業是受通膨衝擊最大的產業之一,這波通膨在烏俄戰爭延燒下影響遠高於預期,預計也將延續到2023年。除原物料價格上升直接墊高成本外,工資的普遍調漲及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皆是擠壓企業獲利的因素。持續強勢的美元引發的台幣貶值與外匯波動,也將影響仰賴進口原物料的企業。雖然疫情解封消費需求逐漸復甦,消費產業仍舊難以擺脫龐大的成本壓力。

危機也是轉機,台灣消費產業奠基在近年跨業併購所致的零售板塊變遷,2023年在需求回溫的同時,消費企業在過去幾年深耕的全通路整合及永續浪潮將啟動新的成長動能。透過跨通路的金流、資訊流的整合,業者得以串聯不同通路精確分析消費者輪廓,深化消費者體驗,無縫接軌地提供個人化的多元服務。築起多角化與差異化高牆之時,也確立未來台灣零售業大者恆大的發展趨勢。

傳統車擴大多元服務,電動車百家爭鳴,基本設施佈建速度及整合性服務為關鍵

傳統車廠近年面臨消費者購車習慣的改變,也開始擴充並發展多樣的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用車需求,例如租賃或是共享平台的崛起,也帶動汽車產業重新思考商業模式並發展生態圈,更擴大車用電子需求,這對台灣汽車供應鏈也帶來新的商機。

此外,面對過去幾年電動車快速崛起,隨著傳統車廠陸續推出電動車款,市場也逐漸打破一家獨大的局面。然而台灣目前的充電樁還在持續佈建中,各家規格不同,車主的里程焦慮尚未被滿足。充電樁等基本設施佈建速度及服務的整合程度將會是推動台灣電動車市場發展的重要關鍵。

金融加大財務風險管控,持續優化資安及數位體驗

面對不樂觀的經濟前景及利率情勢尚未明朗的2023年,金融業的經營環境將更加險峻。儘管利率上升有利金融業者放貸收入提升,保險公司及基金持有的資產組合投資報酬率增加。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消費者及企業同時也會縮減非必需性的資金需求。整體景氣緊縮,金融產業在2023年對財務風險管控會更加審慎。

為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體驗,金融企業持續加大數位金融的投資,甚至轉換核心系統來整合各項數據資料來加速決策效能。亦因應政策法規要求,金融服務產業也投資資安及氣候變遷風險的管控,導入相關重要認證,強化潛在的風險防護。

生醫產業延續成長動能,政策利多加速技術研發與跨域合作

台灣生醫產業近年在新藥開發、醫療科技領域持續有新的斬獲,以及隨著2022年有多項新的政策/法規上路,包含「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生醫條例)」於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增訂「新劑型製劑」、「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專用於生技醫藥產業之創新技術平台」等,並將受託開發製造公司(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 CDMO)納入獎勵對象,鼓勵新興生技醫療的發展。同時台灣電子病歷上雲法規《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於2022年7月上路,也打開台灣醫療雲發展的里程碑,科技廠、新創企業、保險公司、傳統生醫公司等各方投入,期待跨域合作將打開台灣生醫產業新頁。

整體而言,相較其他產業,生醫產業發展較不受景氣影響,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病醫療需求增加,並隨著解封後,慢性病人口回歸醫院就診、處方藥物需求回升,以及多年的沉潛後台灣生醫企業技術研發陸續開花結果,預計2023年台灣生醫產業持續成長,國境解封後也可望帶來更活絡的交易活動。勤業眾信《2022生醫合作交易白皮書》提及全球疫情所帶來的產業變革、資本市場的變動,以及各公司間資源互通的競合都將是驅動市場的原因。然而2023年總體經濟發展放緩,估值與收購溢價的波動甚鉅,台灣生醫業者宜多加注意。此外,疫情期間藥品及醫材供不應求,顯現各國家及企業應重新審視生醫產品供應鏈問題。

結語

外在地緣政治、全球經濟前景的挑戰及內部的人才短缺等問題,使2023年對台灣產業而言是一個相對不穩定的開始,隨著通膨及景氣緊縮,成本居高不下,終端市場的回溫速度也不如預期,企業的獲利空間受到相當大的壓力。,因應通膨及地緣政治的不確定,使2023年的市場更難以預測,加上人才荒與綠色轉型帶來的挑戰,疫情期間許多台灣企業已加速導入數位工具,幾年下來累積多種數據,企業可藉此在景氣緊縮的當下,調整自身體質,重新聚焦企業的核心策略,確保在數位轉型、淨零策略甚至人才發展的行動方向,與企業長期發展策略一致。台灣企業也可善用合作及併購等工具,找尋價值被低估的標的,加速退場高風險的地區,佈局未來成長的關鍵資源,提前準備下一波市場反轉的契機。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