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解析

2025台灣產業趨勢展望

勤業眾信市場發展營運長 / 姚勝雄會計師

隨著全球通膨逐步緩解,各國貨幣政策預期將趨於寬鬆,有助於提振全球經濟與貿易活力,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12月初發布的《Economic Outlook》報告預測,2024年全球GDP成長率將達3.2%,並於2025年略微提升至3.3%。值得注意的是,新任美國總統川普帶來的政策不確定性,可能會為全球經濟前景增添變數,新政府政策走向將對稅制改革、綠能發展、外交關係以及國防策略為國際企業帶來深遠影響。

台灣企業與產業須密切關注總體經濟變化,尤其是在美中科技戰、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延續的情況下會對全球供應鏈帶來壓力。中經院、台經院最近預測台灣2024年經濟成長約為4%,但2025年可能趨緩,大約3%以上。面對全球局勢的不確定性和供應鏈重組,台灣各產業應積極評估及調整策略以降低潛在風險,並透過加強區域合作、技術創新與多樣化產品、服務,開拓新興市場與多元化機會,確保在新全球經濟格局中的競爭力與定位。

AI 技術推動高科技與半導體產業成長

AI 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全面推動高科技產業的創新與成長,尤其在生成式 AI、高效能運算 (HPC)和電信應用領域需求提升下,小晶片(Chiplet)先進封裝技術受到關注,透過此技術整合,提供更靈活、可擴展且高效的系統方案,大幅提升晶片效能與良率。Deloitte 全球(Deloitte Global)預測 Chiplet 技術的先進封裝市場收入,將從 2021 年的 70 億美元翻倍成長至 2025 年的 160 億美元。

然而,美中科技貿易競爭加劇,對半導體設備、技術出口與市場進入施加壓力,迫使企業更需加速優化供應鏈結構以降低風險。特別是對台灣企業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應加速技術升級與全球布局,以在競爭中保持優勢並推動產業永續發展。

把握地緣政治變動之機遇 拓展台灣汽車產業供應鏈

全球電動車市場雖持續發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從總體經濟角度來看,地緣政治與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了產業壓力。2024 年美國、加拿大與歐盟相繼提高關稅,進一步限制中國大陸低價電動車的進口。2025 年川普上任後可能計畫取消電動車補助,並對電池材料徵收關稅,旨在強化本土生產並減少對中國大陸汽車、零組件及電池材料的依賴。這些政策促使全球車廠加速調整供應鏈,特別是在關鍵零組件與車用軟體領域進行重新布局,以減少政策變動帶來的風險。

除了市場大環境外,消費者偏好也是企業需要注意的面向之一。根據 《Deloitte 2024 Global Automotive Consumer Study》,消費者受高利率、偏高售價、電池續航力不足、充電時間過長及充電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因素,而影響購買電動車的意願。在購車選擇上,各國市場需求各異:德國、日本與美國消費者重視價格,南韓消費者則更加關注車輛性能,印度消費者則更注重產品品質。

綜合而言,全球供應鏈重組與消費者需求變動對台灣汽車產業帶來挑戰,但隨著國際企業逐步避開中國大陸供應鏈的趨勢,台灣具備堅強的技術實力與產業鏈優勢,能在電動車、半導體及關鍵零組件領域進行鏈結與合作,進一步提升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

科技與能源轉型 持續打造製造競爭力與永續力

全球地緣政治、經濟市場、氣候環境風險持續演化,AI數位科技於不同產業崛起,更深刻影響製造業供應鏈與營運模式,強化企業競爭力與韌性。根據《Deloitte 2025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utlook》,發現55%之受訪工業產品製造商已在企業營運使用生成式AI,且超過40%受訪者規畫在未來三年內增加對AI和機器學習的投資規模,展望2025年智慧營運與製造將更深度穿透製造業。

因應AI數位科技驅動產業升級與推助電力需求成長趨勢下,多元綠能作為二次能源轉型政策主軸之一,是因應電力成長和能源轉型迫切性的必經路徑,而氫能為多元綠能提供關鍵解決方案,勤業眾信發布《亞太地區的潔淨氫能:啟發思維的燃料》指出在達成淨零排放的情景下,估計屆時亞太地區氫能年度市場價值將達全球一半占比。政府支持偕同氫能產業鏈各方將有效打造氫能生態系,進階在亞太地區取得台灣專屬優勢,為能源轉型開創多元路徑、產生綠色經濟新機會,實現產業與環境永續目標。

金融業AI數據分析注入轉型新動能

2024年台灣金融業表現亮眼,創下歷年獲利新高,展現穩健成長的實力。展望2025年,隨著川普2.0政府上任,全球市場可能面臨板塊重組與動盪,台灣金融業需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挖掘新機會。同時,在積極推進數位轉型的過程中,企業須謹慎應對潛在風險,確保穩健轉型。

AI數位轉型的核心挑戰主要集中於數據的合規性與可解釋性,尤其是透明度的要求。然而,目前台灣金融業的數據生態尚在發展階段,在實現資料共享與超級個人化服務的願景中,個資去識別化仍是主要阻力。此外,大型AI模型需要持續進行機器學習與人工校正,但隨著模型的複雜化,透明度可能下降,導致黑盒子問題和演算法偏見等風險。

為應對這些挑戰,建立完善的AI倫理機制成為解決之道,具體措施包括:採用版本控制和審查工具,清晰記錄模型建構過程並確保責任歸屬;推動數據來源多元化,確保樣本涵蓋不同背景;以及引入風險降低演算法,減少偏見風險與潛在影響。這些措施不僅能提升AI應用的透明性與可信度,還能促進數位轉型的成功落實。

此外,隨著數位身分認證技術的創新,2025年台灣金融業將迎來Fast-ID驗證轉接及數位皮夾等便民措施落地,加上金管會逐步放寬業務試辦限制,相關阻力將可能會減少。然而,在推廣這些創新服務的過程中,如何在便利與數據安全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將成為金融業者的核心挑戰。

RMN與AI共創台灣零售電商新時代

隨著消費模式的轉變,零售業邁入數位化時代,台灣電商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零售媒體網路(RMN)與生成式AI的結合,將成為推動零售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RMN能協助品牌在多個平台上無縫投放廣告,精準觸及目標消費者,有效提升品牌曝光率與消費者黏著度。此外,品牌還能透過RMN,將實體店面及線上廣告版位進行商業化運營,創造額外收入來源。而生成式AI則能提供更具個性化的購物推薦與廣告內容,進一步提高銷售轉換率,優化顧客體驗。

目前台灣電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外資電商集團如韓國電商巨頭酷澎(Coupang)、淘寶台灣,以及日本最大的二手電商平台Mercari等紛紛加速進駐並深化服務。同時,台灣本土零售商也積極建立線上商城,擴大品類、提供多元化服務,吸引更多品牌進駐,成為推動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將持續推動產業發展,顯示電商市場的潛力可期。

數位與國際策略 引領台灣生醫產業創新轉型

除了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因素,法規變化、醫療支出壓力及數位科技應用擴大,也持續影響著台灣生醫產業發展。美國的《生物安全法案》限制其與中國大陸的生技公司合作,以及川普的市場導向定價、放鬆醫療監管和鼓勵醫藥創新之政策,將改變台灣生醫企業的海外發展策略。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面臨醫療照護成本增加和人力短缺問題,AI智慧醫療科技成為關鍵解決方案。根據Deloitte《2024 生命科技產業展望》報告,指出超過九成的生醫公司預計AI將在未來一年內對其運營產生影響。台灣各界積極推動AI技術在生醫領域的應用,衛生福利部亦於2024年10月成立AI三中心,以促進相關發展。

總體來看,2025年台灣生醫產業將持續成長並創新轉型,在高齡化、數位化、國際化環境下,進入一個生技醫療與創新科技密切融合的時代。面對未來發展,生醫企業需善用數位工具、加強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並及時調整產品開發和市場策略,提升國際競爭力。

 

資料來源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