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危機?轉機?從變化中的世界看臺灣「新」契機

文/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部門營運長洪國田

本文已於2020年3月發表於工商時報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中國大陸政府為求防疫,祭出封省、一線城市採封閉式管理等措施,造成全球製造業供應鏈面臨斷鏈危機,成為2017年起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再次打擊全球經濟成長的關鍵因子。面對經濟局勢的動盪不穩,世界產業分工將因應分散風險而重分配,以製造業為主的臺商應思考或將生產基地推向中國大陸以外之版圖。未來,臺灣將會「贏」向何種「新」契機?

根據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近期所公布的《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臺灣除了「政治風險」因受選舉及地緣政治影響,表現不甚突出外,「匯兌風險」獲評為全球第一名,意即,臺灣於國際儲備、外匯創造能力及法令架構面等表現皆屬優異。因此,將臺灣定位為臺商布局之資金調度中心為當務之急;此外,在「營運風險」的表現,臺灣在貨幣供給、通貨膨脹、通訊運輸,長期融資及風險資本表現都名列前5名,面對供應鏈之重分配,臺灣應思考如何發揮優勢、創造綜效,共同實踐產業發展的目標和願景。

首先,由於全球製造業分工生產模式將產生變化,若臺商對於中國市場依存度高,可保留中國產能以滿足其內需,但須加速生產自動化及供應鏈多鏈布局;若臺商屬於傳統製造或以出口外銷為主,則可將產能轉向擁有競爭力的勞動市場及優質關稅貿易環境的東協地區;若以製造高附加價值產品為主者,臺灣因擁有高端技術人才,應將生產基地留在臺灣。

其次,美中貿易戰烽火雖暫時歇息,但貿易戰背後的關鍵是「科技戰」。本次疫情爆發或讓中國部署 5G 網路的進度受到影響,但也是臺灣在網路及資通訊產業鏈中的新機遇。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布之 《2019世界數位競爭力評比》報告,臺灣位居全球第13名、亞洲第4名,高科技產品出口居全球第3,臺灣高科技研發能力強並擁有地理戰略優勢,應繼續加強產業鏈的技術研發與應用,爭取世界分工中的關鍵地位。

最後,隨著本次疫情的爆發及延燒,亦是臺灣向世界證明生技醫療實力的最佳時機。臺灣除了防疫表現突出外,也僅次於美、中、澳三地,成為全球第四個分離出武漢肺炎病毒株的國家,我們凝聚力量成立國家隊,加速奠定臺灣生技醫療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之權威。

面臨詭譎多變的新局,臺商除了可依前述建議,將臺灣布局為營運總部之資金調度及供應鏈調整中心,政府仍有幾項政策重點可加以評估:第一,強勢吸引高階人才及留才。現階段臺灣面臨人才非將臺灣列為首要就業地的問題,除了低薪因素外,人才發揮的空間也較星、日、美、中等地為小。調降薪資所得稅率已為老生常談,有效串聯產業鏈、建構生態圈及提供優質的英文生活環境,才能吸引及留住人才;第二,持續開放資本市場。由於新創公司、未獲利的企業更需要資金挹注,藉由鬆綁法規、有限管理等政策,更能推動研發型、價值型企業在臺灣資本市場募資、深耕發展。

全球政經局勢瞬息萬變,唯有將臺灣重新定位、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才能齊力讓臺灣成為世界「人才、資金與產業」不可或缺的一員。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