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台灣生活零售產業光譜位移  量販與超商趨中間發展

勤業眾信:台超市、超商重要性增 數位化為下波競合關鍵

①產業界線模糊 ②整併進入成熟期 ③數位轉型加速推展

【2020/08/03,台北訊】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財務諮詢服務執行副總經理黃俊榮今(3)指出,日前台灣量販龍頭收購知名超市股權,以及家電品牌商收購美妝連鎖通路,規劃利用會員資料庫轉型為美妝電商,宣告台灣生活零售產業的競爭態勢進入新紀元。勤業眾信歸納,隨著產業光譜位移至下一個里程碑,台灣零售產業有「產業界線模糊、整併進入成熟期、數位轉型加速推展」三大特性,期許更多跳脫框架的變遷,並借力合適的策略夥伴,於新零售時代取得利基。

 

超商、超市快速成長 整併態勢成形 產業界線模糊化

根據台經院2019年12月的統計,綜合商品零售業分為「百貨公司業(百貨)、零售式量販店業(量販)、超級市場業(超市)、連鎖便利商店業(超商)、其他零售業」等五類。綜觀2016至2019年的發展表現,發現「超商與超市」在台灣通路產業的重要性漸增;「超商」不斷透過異業合作,增加商品與服務的多元性,2020年第一季產值達847億已超越百貨通路;若以成長性評估,則以「超市」表現最佳,其因應不同地點客群需求,彈性調整超市的規模與樣態,產業競爭界線朝模糊化的趨勢。

黃俊榮指出,在數位化浪潮驅使下,零售產業對規模與資本要求日漸趨高,近年台灣與全球市場屢見種種整併案。以台灣的超市為例,2000年以前,都市化生活逐漸成形,裕毛屋、頂好等國際型廠商,以及丸久、興農等台灣廠商紛紛進入市場;2000年至今,則為主要廠商的整併期,包括:頂好併購易利購、惠陽、全日青等;全聯併購全買、楊聯社等;味全整合旗下松青、丸久,而後又賣予全聯。十多年來的整併與發展,可被視為因應超市網點擴張鋪設、營運效率及便利性競爭的結果。可預期的是,未來台灣零售產業核心將由營運基礎轉移至其他戰場,例如:數位轉型的賽跑。

 

數位轉型引領零售生態鏈競合

黃俊榮表示,數位轉型引領零售產業投資及整併的現象,已顯現於全球各地。中國大陸主流趨勢是「線上線下整合」,例如:2017年阿里巴巴收購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36%股份,隨後導入「以店為倉」的新零售模式,以實體店為中心推廣鄰近區域送貨服務;檢視台灣市場,線上交易比例持續提升,侵蝕實體通路銷售表現,但相對而言,實體通路的規模與需求仍比線上通路強,但也孵化台灣出現另一種「以店為核心、以會員為基石」的數位轉型模式。

舉例而言,2016年全家便利商店實施會員制、APP、Fami Pay等策略,有效應用會員數據、導入高附加價值的商品與服務,推升營收與利潤成長;而統一超商為台灣家樂福的大股東,藉以拓展在超市產業的發展,未來「跨通路數位整合」指日可待。另一方面,各大通路會員APP與支付系統百家爭鳴,意味著實體通路營運及消費體驗提升將與此緊密相關,而零售產業下一波的競合關鍵也必將圍繞於此。

 

跳脫框架迎向多元型態整合

黃俊榮表示,整體而言,零售產業出現「界線模糊化、傳統型態整併進入成熟期、數位轉型加速推展」三大特性,也發展出許多跳脫框架的變遷,例如:美妝零售龍頭寶雅,瞄準尚未整合的五金零售市場,2019年成立「寶家」五金百貨;Amazon收購美國連鎖生鮮超市Wholefood、台灣家樂福攜手Foodpanda推出外送服務,各式線上、線下廠商整合與合作時代來臨。

資本密集型的傳統通路產業大者恆大,在數位轉型加速賽跑之際尤其顯著。然而,通路產業為各產業價值鏈中,負責整合與傳遞最終價值的區段,仍有許多潛在需求尚未被滿足,而網路與社群時代「去中心化」特點,亦帶來許多機會。黃俊榮提醒,業者應根據自身優劣勢並借力於合適的策略夥伴,展開「由實體店舖延伸至線上服務、從電商平台開設實體消費觸點、從商品品牌發展自有通路,乃至種種跨行業、跨地區、跨平台整合等」策略,以在新零售的時代中取得利基。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財務諮詢服務執行副總經理黃俊榮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