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銀行董事會風險治理的下一步?
勤業眾信:完善組織規程、重視新興風險、籌打國際盃 風險管理三大進程 迎向企業治理新前景
【2017/12/14,台北訊】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今(14)發布《銀行董事會風險治理的下一步為何?》(What’s next for bank board risk governance ?)報告,內容指出自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與金融機構已逐步於〈董事會風險委員會組織規程〉當中建構風險治理辦法,全面提升風險管理監管水準與廣度,正面迎戰瞬息萬變的風險環境。勤業眾信歸納三大進展及四項首要風險,協助企業調整治理政策方向,不讓風險有機可乘!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銀行產業負責人陳盈州指出,過去法規、法遵與監理要求的廣度與強度不斷提升,因此金融機構管理團隊與股東啟動「風險管理與董事會風險監督」計畫。在中華民國銀行商業同業公會努力推動下,風險治理《三道防線模型》於台灣金融控股公司及銀行業已行之多年。不過,產業發展千變萬化、各國法規多不勝數,錯判局勢將為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金融機構董事所承受的風險,不再侷限於公司治理的壓力,伴隨而來的是個人聲譽的損害,「能力愈高,責任愈重」已然成為跨國銀行董事職責的最佳寫照,不可輕忽。
透析三大進展 提升風險治理能量
Deloitte研究團隊根據主要監理機構規定與最佳實務,分析「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G-SIBs)及美國「非銀行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IFIs)(以下將兩者合稱受評金融機構)2016年與2017年的風險委員會組織規程,歸納發現提升以下三要素:完善組織規程、重視新興風險、籌打國際盃,有助提升風險委員會運作效能。
一、完善組織規程
所有受評金融機構已普遍且明確於組織規程中,詳述董事會風險委員會的運作方式和角色,包括:定義風險胃納、制訂風險管理政策、監督整體風險管理架構運作等;且整體而言,其對於監理規範與指南的遵循程度,均超出一般標準規定,值得各界仿效。
二、重視新興風險
研究也發現,面對現今金融產業變革衍生的網路風險、商業行為風險、財務模型風險與第三方風險等重大挑戰,許多受評金融機構的組織規程仍未臻完備,為此,陳盈州表示,新興風險為金融機構帶來全新挑戰,風險委員會實務運作時雖會評估,但若能實踐於組織規程,將有助企業因應潛在風險帶來的衝擊與影響。
三、籌打國際盃
研究結果指出,若以地理位置區分,美國地區以外的受評金融機構已在多項評估標準中有顯著性改善,但美國地區受評金融機構風險委員會的運作完整度,仍更勝一籌。陳盈州指出,雖然「區域型金融服務」將為主流,監理要求卻漸漸趨向一致,金融機構進行跨國發展,也需運用不同的策略融合當地金融環境,以創造具獨特性的競爭優勢。若借鏡美國及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之監理要點作為,將有助加速國際盃的發展,也能以更嚴格的標準防備風險。
提高治理標準 迎向風浪的四大關鍵
陳盈州表示,透過分析組織規程的方式,檢視銀行風險治理現況雖非完美作法,但卻能為提供紮實的基礎。展望2018年,勤業眾信歸納四項首要風險問題,協助銀行董事會邁開風險治理關鍵下一步。
一、 加強策略風險應對規畫
隨著非金融業透過科技等專長踏足金融業版圖,金融科技(Fintech)等創新模式,已重新定義金融業範疇、發展模式及價值鏈。不僅為各國政府於促進產業發展、監理帶來新的挑戰;對企業而言,無論是內部提升優化或挹注外部創新資源,制定新策略勢必將招致風險,如何跟隨市場變化、掌握策略風險最為關鍵。
二、 重新審視監督三道防線
隨著金融業營運範圍不斷改變,業務單位、獨立風管部門和內部稽核單位組成的《三道防線模型》,於實務操作上應持續檢視並不斷調整改進。風險委員會除應加強重組並消弭重疊責任,透過高效能治理架構確保三道防線功能。同時,也應辨別董事會內外部的功能性委員會的風險,全面掌握風險來源。
三、風管至上邁向永續經營
美國財政部將依循行政命令重新檢閱金融規定,市場也傳出銀行監管法規將鬆綁的消息。儘管如此,以風險管理為前提的資產運用、人才培訓計畫、提升新科技處理風險效力、加強自動回報機制,並即時掌握政府政策與法規變化等,才是防範風險、樹立良好形象與維繫顧客關係、邁向永續經營之道。
四、 平衡策略發展與資本流動
企業向銀行借貸資金進行投資或其他運作,為商業活動中常見模式。而銀行的營運策略,也應平衡業務發展和資本流動性等需求,將資金釋放至合適的對象與單位。此外,跨國拓展經營版圖時,也需綜合評估子公司、各部門與各地區之發展需求,以打造優質、健康、良性的生態體系。
風險管理委員會 創造保護企業的價值
陳盈州表示,上述討論可了解風險控管的精隨,莫過於須通盤了解金融機構所涉及的風險本質,在風險持續變化之際,即時重新評估風險策略、明訂責任歸屬與範圍,並確保委員會成員保持主動積極態度。
陳盈州總結指出,各國金融法規與發展有所不同,台灣的金融業也未必受轄於美國或其他國際監理機構,本報告透過檢視風險委員會組織規程,期望借鏡國外監理機關治理要點與實務經驗,協助台灣業者了解金融機構對風險治理的承諾,重新檢視風險治理架構與發展,全面性聚焦提升風險治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