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雲端浪潮下,企業「快」、「穩」、「準」生存之道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 (股) 公司 / 舒世明資深副總經理、解忠翰專案協理、黃彥閔專案經理

數位化科技百百種,千萬別錯失良機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認為身處於知識經濟時代,創新(Innovation)為企業賴以競爭與生存之道,即所謂不創新即死亡(Innovation or Die)。企業的創新往往可藉由企業本身內外部資源的創新來達成,尤其在科技快速變動的資訊化時代中,資訊科技的創新是當今企業創造出新的價值,進而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策略。隨著數位化日益盛行,科技與技術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許多企業即便曾經叱吒風雲,卻因未搭上數位潮流,而消失在越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跨國企業亦不例外,根據調查,1955 年代《財富》全球500強公司(Fortune 500)中,88%的公司現今已不存在。

家庭電影和影片租賃服務巨頭百視達(Blockbuster Video)是影片租賃領域最具標誌性的品牌之一,然而隨著數位科技盛行,消費者對於影視消費形式與頻率亦有所改變。2000年時,Netflix向提出了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將公司出售予百視達的提議,然而當時百視達對該報價不感興趣,認為像Netflix類型的數位化網路串流影片公司這是一個「非常小且特定的業務」,並不認可轉型到數位世代的必要,因而錯失了轉型的契機,於2010年申請破產。值得一提的是,Netflix如今是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電影、電視節目串流服務平台,其在全球擁有1,095萬用戶,營收超過88億美元。Netflix 在數位科技選擇上,透過可以靈活部署、穩健、高效的雲端資訊架構,建構出新型態的雲端運算環境,而能在此環境上利用數據分析準確推薦使用者適合之影片,並提供訂閱制服務以滿足數位時代消費與觀賞習慣。

數位轉型技術不勝枚舉,2018年12月份《數位時代》提到2018企業投資核心技術分別為大數據、雲端應用及社群媒體,企業應如何選擇最適當之科技、並輔以相關措施以搭配企業發展策略,是為新世代的重要議題。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亦於10月份推出其對於2019年企業組織必須了解的十大策略性科技趨勢,包含:自動化物件(Autonomous Things)、增強分析(Augmented Analytics)、由人工智慧驅動開發(AI - Driven Development)、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更強大的邊緣運算(Empowered Edge)、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區塊鏈(Blockchain)、智慧空間(Smart Spaces)、數位倫理和隱私(Digital Ethics and Privacy)與量子運算(Quantum Computing)。文中所謂策略性科技趨勢同時也具有成長快速、高變動性且預計於未來五年內發生巨大影響力之特性,其中多項趨勢與Netflix成功之關鍵 -「雲端服務」息息相關,如文中提到邊緣運算與雲端運算互相輔助、緊密關聯。企業面對該趨勢,更必須抓住這樣變革,並藉此搭上此波浪潮。

雲端浪潮來勢洶洶,將企業帶向下一個發展高峰

在現今資通訊科技(ICT)發達的社會,科技與商機是分不開的,惟有能抓緊下一代互聯網產業科技的發展與預測,才有機會妥善運用科技,避免被長江的後浪吞噬。為達到規模效益、資訊安全與隱私之控管,許多跨國集團於近年來紛紛進行旗下子公司之資訊部門(IT)整併工作,期透過統一控管方式,避免IT重複投資、減少維護上的人力與費用,將IT資源最大化利用,亦可在資安防護上提供一致的標準機制;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之應用層面越來越廣泛,隨著大量數據將來自智能設備,企業需建立擁強大運算與分析功用之系統,以便從正在記錄的大量數據中理解,並從中創建可操作的洞察力。

然而,企業之IT整併與物聯網應用並非一蹴可幾,於帶來效益的同時不置可否的亦會遇到許多如容量、系統穩定度、速度等挑戰。在能達到相似目標之條件下使用者往往有很多選擇,例如於服務、系統間之轉換成本也較以往更為低廉且容易,倘若系統效率較低、或企業針對補救方案錯失時效性,客戶流失速度也較以往更快速。因此如何打造一個視需求可隨時彈性擴充、穩定、快速、安全的資訊環境是資訊整併與企業發展時可謂一體兩面之重要的課題,也是「雲端化運算與服務」崛起的重要背景。

什麼是雲端運算?大多數人常誤認為做了虛擬化就以為做到了雲端化。事實上雲端運算通常包含以下五大特色:隨需自助服務(On-demand self-service)、多元網絡存取(Broad network access)、多人共享資源池(Resource pooling)、快速且彈性佈署(Rapid elasticity)及服務可量測(Measured service)。以下將透過臺灣企業案例解釋雲端特性及雲端為企業所帶來的優勢:

圖1:雲端運算五大特性

D-Link (友訊科技)在使用雲服務前,公司核心系統使用傳統資訊架構,難以跟上日新月異的商業環境。為與潮流接軌,D-Link採用雲端銷售平台,統一整合企業銷售、行銷、顧客管理等資訊系統,雲端平台之微服務(microservice)架構可支援各式業務要求,並彈性調配運算效能以回應企業內部與外部之即時需求予強化合作,其迅速擴展與部署功能大幅提升企業於開發、維運之敏捷性,使IT服務更符合業務需要。另外,運用雲端平台隨需自助之特色,可使企業於有需求時再自由於雲端環境中配置所需資源,而不須要為自行購置的閒置資源付費;且根據服務可量測之特色,企業可清楚檢視於此任務使用之資源量,並依使用量付費,減少平時維運資訊資源之成本。導入雲端服務除了為D-Link 省下 200萬美元,企業亦得力於雲服務商提供之安全環境,提高企業資訊安全水準。長遠而言,轉換至雲端服務平台更使企業具備快速回應瞬息萬變市場的能力。

企業體認到,若沒有採納一個彈性、可靠的雲端架構,創新、快速又精確的數位服務難以實現。企業採用雲為基礎的架構使組織可以依據業務優先順序調整架構,並降低IT資源的浪費,專注於提供創新且快速又精確的數位服務。但在採用雲端架構後,IT資源運用與管理與傳統有大幅的改變,包含IT環境主要放置在供應商之環境、申請資源之方式與時效比以往更彈性、資訊資源管理方式與以往不同等,下一章節將闡述企業確保其雲端化資訊服務品質之措施。

掌握雲端服務品質才能建構快速穩定精準的資訊基礎

企業在雲端化後將IT環境移轉到雲端服務商所提供之環境中,卻常因缺乏配套的管理與監控機制,而失去對其IT的控制權,進而更擔憂雲端化後之資訊品質。勤業眾信認為,企業可透過調整相關流程並導入自動化機制解決以上挑戰,在享受雲端服務之多項效益下同時提升企業之資訊效率與提供優良的雲端服務品質。企業於擬訂雲端資訊策略時應考慮面相包含:資訊管理與資訊安全、成本優化與責任歸屬、協同作業與自動化部署。

  • 資訊管理與資訊安全

因應於雲端部署及實施企業活動,業務流程亦須配合調適及梳理,尤其透過雲串接更多IoT設備的趨勢,造成網路架構的更趨複雜,故若能有效拆解、辨識資訊服務的細部構成元組件,如軟、硬體,並藉由各元組件關聯性的建立,便能迅速瞭解服務維運的各支持節點及對於資訊安全、事故、變更衝擊時可能所造成的影響。

為有效維繫資通訊服務品質,於雲端環境中導入資訊服務管理系統(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Management,又簡稱ITSM)能協助企業達到以下目標,以建立良善資訊管理制度並確保資訊安全。

  -  簡化組態管理模式:當使用雲端服務,企業所獲得的組態(Configuration Items, CIs)資訊不再是零碎的資訊,而是將服務當作一個「黑箱」,僅需管理其介面,在管理上更加容易。

  -  有效回應服務請求:由於雲端化後企業通常會將服務請求轉介至雲端服務提供商以進行診斷與解決,透過釐清彼此需求並簽定適當合約約束雲端服務供應商提供之服務台,以滿足終端使用者之需求。

  -  協同管理問題:企業應妥善梳理問題管理流程並整合雲端服務供應商之問題管理方式,以確保當服務失效時,雲端服務供應商能與企業通力合作以有效解決並發展矯正方案。

   - 一致的變更管理流程:雲端服務及技術架構將不斷地發展與更新,透過ITSM整合雲端服務提供商與企業之變更管理流程,減少資源變更與溝通時對於終端服務之衝擊。

  • 成本優化與責任歸屬

雲端化後企業與雲端服務供應商之關係將比以往更加緊密,例如資訊維運位於雲端環境中,因此大部分資訊維運成本由企業內部移至雲端服務供應商。雲端服務之重要特性之一為「可量測性」,企業可明確檢視其資源使用量並依據實際使用之量付費,可達到資訊成本優化之目的,然於擬訂合約時仍須特別注意雲端服務供應商之成本計價方式、加價服務、服務中斷時之損害罰款、服務信用折損等賠償。企業亦須特別注意將成本與維運轉嫁至供應商並不代表可將責任完全移轉至雲端服務供應商,因此於合約擬訂時須特別注意雙方之責任歸屬問題。

  • 同作業與自動化部署

在企業將IT集中管理後,雖可達統一管理之效,但無形中也加重IT管理人員之管理負擔。除了善用雲端化平台之彈性部署特性外,企業內部之資訊資源管理亦可透過自動化工具之協助,如:自動化部署、自動化監測與告警等工具協助企業機房與資訊系統之維運,提升人力使用效率。

自動化除了可應用在資源管理與維運外,運用於基礎架構程式化的DevOps更可以進一步加速企業創新效率。DevOps自動化工具串接了布建、測試、發布、部署、維運等環節,可與平台整合進行部署管理;於搭配適當的監控工具情境下,能夠提供企業其資訊系統之即時狀態,使開發到維運之間的流程更加透明化,確保開發之品質與營運之效率,並在此穩健基礎上進行更敏捷的資訊創新。為使自動化工具達到最大效益,企業應於導入自動化工具前進行內部流程梳理,檢視各流程之關聯性與運作模式,結合企業未來策略與業務走向,進而以自動化工具來提升流程執行效率,並減少人工錯誤率,提升整體品質與可靠性。

雲端浪潮下,勤業眾信之策略建議

綜觀上述案例,雲端化無庸置疑是企業發展的一大推力,使企業得以適應快速變動的數位世代。惟企業須留意在採用相關新技術與應用時,並非一味盲目跟風,而需對自身的核心業務能力或技術有所掌握。在配合梳理最適化流程以打造穩健的雲端環境基礎後,企業可導入自動化機制等配套措施,進而減少人工的出錯率、實行成本之樽節、獲利能力之提升,從而達成服務品質穩定性與客戶滿意度之提升。

勤業眾信認為,為有效運用科技而非受科技所役,並進一步達成與競爭對手之差異化,重構(Refactoring)是企業面對各種新興科技時所應正視的共同課題。企業除擁抱雲端運算帶來之效益,亦應採取適當措施以確保雲端環境與流程之品質,如於雲端環境中實施、導入ITSM與ISO 19086等雲端相關流程與標準,以有效控管雲服務供應商的服務水準協議,並透過自動化工具之輔助,將整體服務品質與效率綜效極大化。唯有在穩定的資訊環境基礎上搭上雲端浪潮,方能使企業根深葉茂、屹立不搖。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