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銀行業資本管理-如何衡量資本使用與銀行業務發展之關係

勤業眾信管理顧問服務 / 吳品均協理

一、前言

銀行業資本使用與業務發展之間的關係是銀行管理中的重要課題,其中資本適足率和資本效率是兩項重要指標,用於評估銀行的資本運用效益與風險承受能力,以利銀行及時調整其業務發展方向及資產配置,確保銀行在穩健經營的基礎下,仍能有效使用資本,創造更大的經濟利潤。

二、資本適足率

  • 資本適足率是銀行評估其資本與風險之間關係的重要指標,這是指銀行應根據其風險暴露程度,確保擁有足夠的資本以應對可能的損失,故銀行應該維持適當的資本適足率,以支持業務穩健發展,並遵守監管機構之資本要求。
  • 資本適足率計算概念說明

計算資本適足率時,風險加權資產是指根據面臨不同的風險類型進行權重調整後的資產金額,而風險類型主要可區分為:

- 信用風險:信用風險是指金融機構在貸款、債券和其他信貸活動中,可能因借款人或發行人無法履行償還負債的義務而面臨的損失風險,這種風險可以由借款人的信用評級、過去的還款紀錄、行業前景和其他相關因素來評估。

- 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是指金融機構在面對投資組合價值可能因市場變動而產生的損失風險;金融機構持有的投資組合中包含各種金融商品,例如股票、債券、外匯和商品期貨等,而市場風險主要源於市場價格的波動,例如股票價格的變化、利率的變動、匯率的波動等。

- 作業風險:作業風險是指金融機構由於內部流程、系統或人為錯誤而產生的損失風險,包括管理失控、內部失誤、技術故障、欺詐行為和法律風險等,這些風險可能導致金融機構面臨損失,並對其業務運營和聲譽產生負面影響。

這三類風險資產依其性質不同,套用不同的計算公式與風險權數,例如考慮到資產有分為不同的信用評等或不同類型的交易對手,都將對應到不同的風險權數,所以在計算風險加權資產的的過程較為複雜,若能透過適合的計算工具,將能大大增加計算結果之正確性,並提高定期計算申報內容的效率。

特別須注意的是,無論是巴塞爾協定可能不定期推出新的資本計提概念、監管機構因應巴塞爾協定所推出的資本新規定,或是銀行內部的管理需求,這都是一個持續優化改進的過程,銀行須確保現有資本計算模型與相關機制是否與時俱進,以符合上述要求與期待。

  • 資本適足率的目標是確保銀行具備足夠的資本來應對可能的損失,故監管機構為了保障存款人與債權人的權益,通常會設定銀行須維持的最低資本適足率水平,銀行應該根據監管要求,維持符合或超過最低資本適足率,同時也應該考慮其業務發展和風險特徵,確保資本水平與風險相匹配。
  • 銀行可透過持續監控和管理資本適足率,隨時掌握銀行資本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利及時進行調整。在不同的資本適足率水平之下,銀行的因應方式與業務可能受到影響程度亦有所差別,舉例如下:

- 當資本適足率較高:表示銀行擁有可用於應對潛在風險的資本較充足,故具有較強的抵禦能力和穩定性,這也有助於提高銀行的信譽度,增強市場信心,進而降低資金成本及增加資本效率的同時,促進業務發展。

- 當資本適足率較低:表示銀行擁有可用於應對潛在風險的資本較少,銀行須考量減緩投資風險加權性資產或調整資產配置,以維持資本適足率,然而業務發展將受到部分影響,例如放款動能受限、資金成本上升等。

- 當資本適足率低於監管要求之水平:表示銀行擁有可用於應對潛在風險的資本已嚴重不足並違反監管要求,故銀行須立即調整其資產配置,例如減降風險加權性資產或進行增資等,然而業務發展將明顯受到限制,也可能直接衝擊市場信心。

綜上所述,為避免因資本適足率不足才進行資產調整而造成的實質與非實質損失,銀行可考慮將風險成本納入業務單位之績效考量,以落實風險管理第一道防線的目的,避免創造利潤的同時忽略了可能產生的潛在風險。

三、資本效率

  • 資本效率也就是銀行的資本在實現盈利目標時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其中,資本報酬率是衡量銀行使用資本效益的指標,它表示銀行利用資本所產生的報酬率。
  • 資本報酬率計算概念說明

  • 資本報酬率越高,代表銀行能夠以較少的資本投入獲得更高的利潤,這反映了銀行資本使用的效率和獲利能力,其中,較高的資本報酬率有助於提升銀行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性。

資本報酬率的計算可以根據銀行的財務報表和資本結構進行,並透過持續監控和評估資本報酬率以及滿足資本適足率之監管要求之下,銀行可以辨識出潛在的調整空間,以利調整資本配置,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益,進而推動銀行業務的發展。

  • 高資本效率對銀行業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它不僅可以提高銀行的盈利水平,還可以增強銀行的風險承擔能力與競爭力,要實現高資本效率,銀行必須至少把握以下重點:

1. 直接影響-如何使用資本

- 妥善分配資本是實現銀行業資本效率的基礎。銀行必須根據自身的風險水平和經營策略,將資本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時避免過度依賴某一種業務或風險過高的業務。

- 分配資本前,銀行須先有效衡量其各業務之經濟利潤狀況,例如透過費用分攤模型以及資金移轉計價機制等方式,並加計會計成本、風險成本、資金成本等,以計算出貢獻度較佳的業務類別後,將資本集中於能夠產生較佳報酬之業務上,其中,費用分攤模型設計與資金移轉計價機制須與時俱進,建議定期檢視既有設定是否須優化調整,或透過流程自動化以確保計算結果之正確性及時效性。

- 銀行歷經多次的金融海嘯後,其風險意識亦已大大提升,故進行資產配置時,銀行不再僅為了追求高收益,同時亦已考慮到不同的資產配置所產生的風險成本皆不同,因持有越高風險的資產,則需要計提越多的風險成本,以應對潛在的風險損失。

因此,該銀行需要計提的風險成本總額為100萬元,由此可見,銀行持有風險越高的資產,需要計提的風險成本也越多,這會直接影響到資本效率,所以若銀行只追求收益,而忽略了資產風險性,很可能導致風險損失增加,進而影響到該銀行的資本適足率,故銀行在進行資產配置時,需要根據其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管理要求作出適當的選擇。

- 銀行同時評估兩種風險等級不同的資產,但其所帶來之收益相近時,銀行須加以檢視選擇承作較高風險資產的同時,是否存在其他策略目的,例如可產生業務綜效,包括維護客戶關係、促進理財業務、存款業務等,否則將資本投入較低風險的資產才是較為妥適的選擇。

2. 間接影響-非使用資本但影響資本效率

影響銀行資本效率的除了計算公式中的資本外,淨利潤的組成因子也會造成影響,例如銀行取得資金的成本,業務上可透過多角化資金來源的方式穩定資金成本,避免市場上缺資金時,反而需以更高的利率才可補足所需資金,進而降低資本報酬率;或者樽節經營成本、金融科技導入、業務流程自動化、提升員工素質等,皆可間接影響銀行資本使用效率。

四、總結

綜上所述,關於資本使用與銀行業務發展之關係,勤業眾信管理顧問公司彙整下列重點供銀行參考:

  • 銀行業使用資本適足率和資本效率作為兩大關鍵指標,用以評估銀行的資本使用效益以及風險承受能力,兩者缺一不可。
  • 銀行應同步考慮到資本計算之遵法性、資本分配妥適性、控制資金成本、樽節經營成本、金融科技導入、業務流程自動化、提升員工素質等,以確保遵守監管機構資本適足率水準的同時,仍能提升銀行的資本使用效率。
  • 建議銀行定期檢視下列內容:

- 目前的資本計算模型是否符合即將適用之資本新規、業務策略調整時是否仍支援計算

- 模型計算效率是否符合內外部監管要求

- 間接影響資本效率之管理議題(如費用分攤、資金移轉訂價)是否與時俱進

定期檢視以上內容,將有利於銀行能及時進行資產配置調整,以達到法令遵循、風險管理與優化資本效率等目標,也能夠幫助銀行業務穩健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以及強化市場信心,並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性。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