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觀點

漫步雲端,引領企業變革

勤業眾信管理顧問 (股) 公司/李威陞協理、徐國英經理

雲端科技越臻成熟,許多企業,也開始思考運用雲端科技對於企業數位化改造之可能機會。然而,再真正付諸規畫與執行時,許多企業內部必然或多或少的會對於所謂的效益,有許多的疑惑甚至是爭論,也造成推動上的可能裹足不前。

回到雲端科技的基本定義,雲泛指網際網路,雲端科技的意涵即為藉由網際綱路以取得各式資訊服務,而這服務是以資源共享的模式提供軟體與硬體,並受到完善的監控管理,就如同水電等公共服務一樣。

雲端服務已普及進入到生活中,從勤業眾信2016年對北美高階主管所做的研究調查報告可知,將近80%的公司已採用雲端服務,如同現在最常見的三種雲端服務型式:

  •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應用軟體即服務):使用者透過網路即可存取與使用軟體應用功能,如:Google Gmail網路電子郵件、Salesforce.com客戶關係管理平台。
  • 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開發平台即服務):企業無需自建軟體開發環境,即可進行程式開發或軟體功能客製化,如:Microsoft Azure、Google App Engine。
  • 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資訊基礎設施即服務):企業無需自建機房與購買機器設備,即可擁有眾多系統資源,如:Amazon EC2。

由此可知雲端已無所不在,國際調研機構Gartner更預測在2025年前60%以上的財會管理系統將以雲端服務為主流的部署模式,早期企業採用雲端服務主要在銷售、行銷和人資領域,在數位化浪潮的推波助瀾下,扮演基礎平台的雲端科技隨著技術架構漸趨成熟,也整體性的擴展至核心的ERP或是財會相關的系統。即使雲端服務已是大勢所趨,但上雲端前,很多基本觀念和想法須先釐清,以利評估其所帶來的機會與影響,才能真正發揮預期效益。

議題一:雲端服務真的能省成本?

節省成本常是企業採用雲端服務的首要考量,由於係採用訂閱付費的模式,由服務供應商提供客戶所需的服務,以「用多少,付多少」的概念於訂閱期間計價。前期無需投入軟硬體成本,後期之系統維運成本亦可連帶降低,此外亦包含其他面向的成本精省:

  1. 簡化資訊採購程序:金額較高的資本支出預算,通常需經層層的簽核流程,採購程序較為冗長耗時,而雲端服務則係以分期租用支付的概念,較能快速核決,縮短採購流程周期。
  2. 投資效益顯著:投資成本的降低以及導入時程縮短等因素,讓客戶能及早看到正面的投資報酬回饋,另外,後續系統的日常維護、更新與升級的投入的減少亦有利於公司資源規劃。
  3. 降低一次性決策風險:雲端服務隨選即用的特性,反之亦可隨選即退,可避免決策性錯誤所帶來的一次性的資本投資損失風險以及連帶維運成本。

雲端服務有其成本上的競爭力,若能考量既有資訊系統的生命周期規劃、預期的軟硬體使用年限、以及其他衍生成本(如資料整合、客製修改等)等因素,評估及規劃佈署的方式及時程,更能符合成本精省的期望。

議題二:資料放上雲端安全嗎?

成本精省若是企業朝向雲端發展的推力,而資訊安全就是經常讓企業裹足不前的拉力,因為對於安控機制與資料管理之主控權不在客戶手上,而是由雲端服務供應商全權控管,可能會衝擊到許多企業的資安政策並造成管理上的不安全感。

因此為消弭客戶的疑慮,許多雲端供應商皆會取得國際資安機構的認證,如:ISO/IEC 27001、雲端安全聯盟 (CSA) STAR等以符合相關資訊安全規範,其所要求的資安等級甚至可能高於許多企業內部的要求。此外並由獨立的國際稽核機構定期進行稽核,客戶亦能要求符合國際稽核機構的稽核報告,如:美國會計師協會 (AICPA) SOC等,以進一步檢驗服務供應商的管理品質。

然而符合外部資安的認證及稽核要求,實為佈署雲端的最基礎要求,客戶更應思考本身因應雲端部署,對於整體資訊架構與資安管理機制上的改變,相應的管理機制與作業程序,包括資料治理之組織職責及定期稽核、應用系統之身分認證及授權管理、緊急應變與事件處理措施等,準備好相關配套措施,才能不帶有資安疑慮,安心上雲端。

議題三:雲端服務存在資料整合的問題

資料整合是企業經常必然發生的需求,在規劃雲端佈署時,更為大部份企業評估與強調,係由於目前雲端服務對於資料整合的技術發展:

  1. 各雲端服務供應商技術發展不一:雲端服務的資料儲存在服務供應商,介接方式須依照服務供應商支援的解決方案,目前常見的包括文字檔的匯出匯入、Web Services、個別廠商發展的資料介接工具等。
  2. 跨供應商之間的技術相容性不一:雲端與就地部署系統 (On-Premise) 之間,以及跨不同雲端供應商之間存在資料整合之需求必然存在,但所支援的技術尚未完整。

雲端服務目前資料整合技術上仍持續發展,選擇性的確不若On-Premise高,在此過渡階段,除了需評估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技術支援完整度外更需留心其未來發展藍圖,並在商業需求以及與公司資料整合要求之間取得平衡點,才能真正評估採用雲端解決方案的效益,也才能整體規劃相關配套措施,包含傳輸安全性、介接方式、以及資源的投入。

議題四:雲端應用軟體 (SaaS) 無法功能客製化?

很多客戶常認為雲端服務只能用標準化功能,較無法依企業特殊需求進行軟體功能 / 程式之客製化,此應先回歸上述雲端服務的定義,SaaS雲端服務的原始訴求是提供標準化功能,透過商業邏輯、系統設定 (Configuration) 的方式將客戶需求設定進系統,以達到快速導入並提升維運效率的目的,故並非無法客製化,而是期望先尋求流程或使用上的共識,避免以客製化為主的解決手段。待客戶學習標準化的功能應用後,再依使用情境評估是否需客製化,一旦需客製化,則可採用PaaS (開發平台即服務) 等配套措施,仍能達到一定程度的客製化功能。

因此雲端解決方案較過往更需全面檢視公司流程及需求,以標準化為先決條件,客製化為例外處理。客製與否的評估,除了因應在地化需求的通用功能客製之外(如:ERP開立電子發票功能),亦可就是否能創造企業競爭優勢的角度思考,如:供應鏈系統與不同供應商之間整合連結,若有助於市場的回應速度,資料介面的客製化當實屬必要。回歸基本面,分析既有流程瓶頸與程序自動化的機會,並能同時檢視標準化的可能性,避免將冗長無效率的作業流程;然而並非所有流程皆能完全標準化,可採取異中求同的策略,標準化共通且重要的部分,差異之處保留線外彈性處理。

議題五:雲端服務讓IT角色邊緣化?

企業過往需要投入一定程度的IT資源進行資訊系統的維運,而在未來的雲端服務中,將慢慢轉變委由廠商提供代管與維運的服務模式,IT部門的人力將相對不若過去的密集投入。另外許多雲端服務強調使用者可自主服務的特性,亦將減少對於資訊人員的依賴。

很多人認為這讓IT角色的重要性大為降低,實則不然,如同過往的IT人力委外,是為企業創造一個改變的契機,它不會讓企業IT消失,反而讓IT從日常維護的工作負擔中釋放,例如:管理機房、備份、更新升級等工作,重心從支援營運的輔助者,轉移成為公司的策略夥伴及科技創新者、資訊架構規劃整合師與供應商關係管理者等角色。特別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型與新創企業,將公司的資訊系統交由可信賴的雲端服務供應商管理,IT人力可更從資訊的角度,投入於企業發展的協助,例如經營管理及業務溝通等效率及正確性的提升。

上述相關議題的釐清,即為實現雲端佈署的基礎。另提出企業走入雲端的實行步驟與重點所在,經由綜合考量企業現況,協助制定雲端策略、評估可行的雲端服務產品,並規劃資訊架構與管理框架,為客戶快速且確實完成雲端系統設計與導入,此解決方案可作為上雲端規劃與準備的參考,詳細說明如下:

1. 雲端策略規劃

雲端服務帶來的是顛覆式創新,將為企業帶來重大影響,需要高階主管與各單位對雲端服務的定義與利弊瞭解清楚後,共同制定出適合自身的雲端發展策略與短、中、長期目標。建議可從營運流程標準化、人員工作職務調整以及整體資訊架構評估開始思考著手,分析其成本效益與衝擊程度,以確認企業何時適合轉換上雲端。

以評估整體資訊架構為例,需根據現行資訊架構與商業需求,整體擘劃出結合雲端服務的資訊架構,漸次展開公司應用系統組合進行概念性討論,可根據營運 / IT需求(如:流程標準化程度)、資料特性(如:機密性)、與其他系統關聯度(如:介接頻率)等面向,思考並規劃各系統上雲端之必要性、可行性、可能採行方式。例如相較於ERP等核心財務系統,像預算編製系統、合併報表系統等,其流程標準化程度高、非交易性資料,且介接複雜度不高,經常為許多公司的優先規劃事項。

2. 雲端服務產品評估

整體資訊架構一旦確立,再來便是雲端服務產品的分析與選擇。市場上雲端服務供應商眾多且其個別成熟度與服務優勢不一,首要確認廠商的雲端產品發展藍圖是否與公司的雲端策略方向一致,並就資訊安全、產品完整度與擴充性、系統整合複雜度、問題反映機制是否完備等面向予以分析。

3. 雲端方案實行與導入

畢竟雲端導入對管理機制將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建議根據資訊架構與雲端服務產品,先行規劃雲端治理規範、管理方式與配套措施等,並且逐一與資訊維運相關人員實際檢視與討論轉換至雲端後,需更新或改變的相關部署、人員技能、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因應之道,以避免實際導入過程出現重工、資訊洩露等問題。

雲端方案的導入規劃,建議可先選定非核心且人員需求掌握度高的領域進行小範圍試行或概念性驗證 (Proof of Concept),並分階段規劃建置,逐步從非核心系統推動到核心系統導入,從過程中建立信心與累積經驗。

下列面向若於導入時同步考量,不僅專案導入時程可望大幅減少,有有助於未來長遠使用與維運:

  • 需求釐清並配合流程調整
畢竟雲端產品對一些需求無法以客製化達成,因此需結合雲端產品功能與特性,並透過快速展示系統雛型 (Prototyping)、Workshop等手法引發與釐清需求,針對非標準化功能可滿足的需求,此時作業流程的配搭改變更為重要,亦提供了流程優化的機會點。
  • 非功能性系統測試之比重增加
雲端導入專案除了需進行功能性系統測試,以確認符合商業需求之外,因雲端軟硬體環境的主控權不在客戶手上,更需著重非功能性系統測試,測試重點包含安全性、效能、相容性、災難復原與升級等,例如:因公眾網路可能會出現非預期的延遲或受到企業內網防火牆或代理伺服器設定之影響,可規畫尖峰期與離峰期的網路測試,以確認網路速度與回應時間是否符合服務水準協議 (SLA) 之要求。
  • 維運方式改變
雲端系統上線後進入維運階段,相較於就地部署系統 (On-Premise) 由客戶負責系統維護作業,角色將轉變為需求提出者,由雲端服務供應商評估需求後決定執行時程,或者是由廠商定期自動執行,就像安裝修補檔與系統升級,客戶需隨時注意相關通知訊息,以及系統改變後的因應之道,如:應建立升級後的系統測試機制,以確認未影響既有使用並驗證新功能等。

雲端科技歷經多年發展,許多產業將銷售、客戶管理等流程成功送上雲端後,從中已然建立信任感,使眼光開始投向過往更多商業領域,然而,企業應務實考量本文所提及的議題,上雲端不只是節省成本、系統由廠商維運等,更重要的是企業亦須配合調整流程、資訊架構與管理方式,改變不會是一蹴可幾,而是需要持續的過程,這需要人員配合與充分規劃,循序漸進推動改變,讓上雲端的企業因為與時俱進,因為專注在有價值的事情上,而更具備競爭優勢。

是否找到您要的資訊?